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二十七節、第二十八節▪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善不善法,有爲無爲,世出世間亦複如是,菩薩攝受如是勝解,得入解脫解脫智見,及能攝受普淨無垢解脫之處菩提資糧。[21]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秘密主長子金剛軍,持妙寶網覆于佛上,前白佛言,世尊,菩薩雲何能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能具修十法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何等爲十,一者常行無礙大慈,二者常起無倦大悲,叁者精進辦諸事業,四者善修空叁摩地,五者現前通達勝慧,六者于一切處皆善通達,七者能以妙智清淨叁世,八者以無礙方便觀實業報,九者雖了知空而植衆德本,十者如其所說自性清淨而善入聖道,菩薩若具如是十法,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22]

  無增無減自性清淨真實不可覺普遍等虛空,無色無作出過叁世,不苦不樂無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真實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佛說此祇夜。此法不思議,離于心意識,一切言語斷,是修行般若。[23]

  (六)諸佛如來悉知衆生自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覆蔽,不入自性。是故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應作是念:“我當勇猛勤修精進,爲諸衆生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除其煩惱。一切衆生皆有性淨,是故于彼勿生下劣,應當尊重。彼即我師,如法恭敬。”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心,即生般若阇那大悲。[24]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爲諸菩薩說一切法自性清淨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謂:“愛清淨位是菩薩位;見清淨位是菩薩位;深著清淨位是菩薩位;悅樂清淨位是菩薩位;藏清淨位是菩薩位;莊嚴清淨位是菩薩位;光明清淨位是菩薩位;身清淨位是菩薩位;語清淨位是菩薩位;意清淨位是菩薩位;色清淨位是菩薩位;聲清淨位是菩薩位;香清淨位是菩薩位;味清淨位是菩薩位;觸清淨位是菩薩位。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淨故。一切法自性清淨,即般若波羅蜜清淨。[25]

  (七)若信諸法自性清淨,離一切戲論諸因緣行,是名聖默然,若依七菩提分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若常行舍心無所分別,無增無減,是名聖默然,若依八聖道有所說是名如實說法,若知諸法相如彼栰喻,不依法行,不依非法行,是名聖默然。[26]

  (八)一切法相自性清淨,所謂一切如來智身,文殊菩薩清淨出生。[27]

  (九)若菩薩于一切法不起諸念,了知諸業自性清淨,住無所念,是名正念,若菩薩入一切法自性平等,于所緣相皆悉遠離,畢竟觀察了不可得,是名正定。[28]

  (十)如來藏自性清淨,---如來藏無所分別寂靜無相,說名如來藏,大慧,未來現在諸菩薩等,不應執著有我之相,---大慧。我說如來藏者,爲諸外道執著于我,攝取彼故說如來藏,令彼外道離于神我妄想見心執著之處,入叁解脫門,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慧,以是義故,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說如來藏,是故我說有如來藏,不同外道執著神我。[29]

  (十一)如來法身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障智障習氣故名爲淨,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淨波羅蜜,以得寂靜第一自在我故,離無我戲論究竟寂靜故名爲我,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我波羅蜜,以得遠離意生陰身因故名爲樂。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樂波羅蜜,以世間涅槃平等證故,故名爲常,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又複略說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淨波羅蜜應知,何等爲二,一者本來自性清淨,以因相故,二者離垢清淨,以勝相故。[30]

  (十二)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叁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31]

  

  --------------------------------------------------------------------------------

  [1] 龍欽繞降巴.《大圓滿虛幻休息論妙車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頁.

  [2]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51頁.

  [3]《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四》(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十五冊第79頁.

  [4] 《雜阿含經》第二十六, 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 第184頁上.

  [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八,初分轉生品第四之二,玄奘譯,《大正藏》第五冊. 第44頁下.

  [6]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四十一,離世間品第叁十叁之六,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九冊. 第658頁下.

  [7] 《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六,文殊師利說般若會第四十六之二,梁曼陀羅仙譯,《大正藏》第十一冊. 第652頁中.

  [8]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九,惟淨等譯,《大正藏》第十叁冊. 第496頁上.

  [9]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叁,談論品第七(丹菩薩無二品第十二),姚秦鸠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第48頁中.

  [10] 《佛說寶雨經》卷第五,唐達摩流支譯,《大正藏》第十五冊. 第305頁中下.

  [11]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叁,陀羅尼最淨地品第六,隋真谛譯,《大正藏》第十六冊. 第372頁下.

  [12] 《佛說法集名數經》,施護譯,《大正藏》第十七冊. 第660頁中.

  [13]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卷第二,善無畏集譯,《大正藏》第十八冊. 第718頁上.

  [14]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52~153頁.

  [15]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七,第六分顯相品第叁,玄奘譯,《大正藏》第七冊,第926頁.

  [16]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四,出家功德緣起第十四,聖勇菩薩等造,宋朝紹德慧詢等譯,《大正藏》第叁冊,第343頁.

  [1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叁百四十一,初分巧便學品第五十五之五,玄奘譯,《大正藏》第六冊,第749頁.

  [18] 《央掘魔羅經》卷四,宋求那跋陀羅,《大正藏》第二冊,第540頁.

  [19]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五,第二分同性品第六十二之一,玄奘譯,《大正藏》第七冊,第299頁.

  [20]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叁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冊,第193頁.

  [21] 《大寶積經》卷第五,第二無邊莊嚴會無上陀羅尼品第一之二,大唐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28頁.

  [22]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第十七,去來品第二十,惟淨等譯,《大正藏》第十一冊,第742頁.

  [23]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般若波羅蜜品第六,梁僧伽婆羅譯,《大正藏》第十四冊,第495頁.

  [24]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叁,法性品第五,陳月婆首那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00頁.

  [25]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卷上,唐菩提流志譯,《大正藏》第八冊,第776頁.

  [2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四,元魏菩提流支譯,《大正藏》第十五冊,第83頁.

  [27] 《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卷下,宋金總持等譯,《大正藏》第二十冊,第819頁.

  [28]《佛說大乘不思議神通境界經》卷下,施護譯,《大正藏》第十七冊,第929頁中.

  [29] 《入楞伽經》卷第叁,集一切佛法品第叁之二,元魏菩提留支譯,《大正藏》第十六冊,第529頁.

  [30]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叁,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品第五,後魏勒那摩提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30頁.

  [31] 《成唯識論》卷第十,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55頁.

  

《附錄一(第二章 大圓滿法正行見地研究)第二十七節、第二十八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