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量智慧,显现出空性、光明与大悲心妙用。在《大般涅槃经》中说:“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23]理念一致,在上文中《大方广佛华严经》、《究竟一乘宝性论》也提到法身常住不灭,是金刚不坏身,法身是报身、化身教化的源头,虚空法界是法身汇归处,是空与不空如来藏的(指导)根源。牟宗三先生在《佛性与般若》一书中就根据如来三法秘密藏说,认为《大般涅槃经》的如来法身“是一个永恒无限遍满的生命,现实的释迦自然只是一种示现。涅槃不涅槃(入灭不入灭)亦只是一种示现。”[24]法身在本章第一节第三、第四部分就有讨论,此外,三身自现在第二章第八节也有详细讨论。
(四)涅槃不离世间
在《妙法莲华经》中提到,佛陀方便示涅槃,实无涅槃,常渡众生。圣者断除了忆想分别戏论,所以超脱十二因缘,摆脱了因果业报的束缚,获得自在的涅槃境界。对圣者而言,涅槃与世间来去自如,没有分别,是真正的大自在。大圆满法正行修炼在人间,成道在人间,三身自现、五身五智运用,大悲体现在人间、三界,菩萨道贯穿修行,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当然大圆满法表现比较多的是修行传承菩提心教化,以菩提般若智、空性证悟三界如大幻网,并非只是一般的六度波罗蜜修行,三身教化是一种修行理想状态,世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不影响根本的空性心境,即使远离众生修行,也是一时方便,维摩诘居士不二法门就是在繁华城市修行,大圣隐于市。一切不执,妙用无边,是顿超心境,一切自然成。
--------------------------------------------------------------------------------
[1]《杂阿含经》卷十八,求那跋驮罗译,《大正藏》第二册,第126页.
[2]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第70页下. 佛陀说:“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
[3] 《中阿含经》,《大正藏》,第一册,第766页下.
[4] 《阿毘达磨俱舍论》,《大藏经》第二十九册,第34页下.
[5] 《中部‧圣求经》,《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第232页.相应于《中阿含经‧罗摩经》,在《大正藏》第一册,第776页.
[6] 《小部‧大品》第十二章《二种随观经》,《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典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7] 《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九册,第43页中.
[8] 《中论》,《大正藏》第三十册,第36页上.
[9] 郭良鋆.《佛教涅槃论》,《南亚研究》,1994年,第四期,第28页.
[10] 《大宝积经》,《大正藏》第十一册,第765页下.
[11] 《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03页上。
[12]《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册,第382页下.
[13]《大般涅槃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02页~503页.这充分说明,如来法身佛是人格化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无限遍满的睿智存在者。
[14] 《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十二册,第514页下.
[15] 《成唯识论》,《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55页中.
[16] 《舍利弗阿毘昙论》卷十六,《大正藏》第二十八册,第633页上中.“何谓第一义空?第一谓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义空。如是六空,是名空定。何谓无相定?除空定,若余定,以圣涅槃为境界,是名无相定。复次无相定,行有相,涅槃无相。行有三相:生住灭。涅槃无三相:不生不住不灭。如是行有相,涅槃无相,涅槃是寂灭,是舍宅,是救护,是灯明,是依止,是不终没,是归趣,是无燋热,是无忧恼,是无忧悲苦恼,及余诸行。
[17]《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卷五十八,《大正藏》第十册,第306页中.普贤菩萨回答普慧菩萨对第一义空的解释。“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义。何等为十?所谓:多闻义,坚固修行故;法义,善巧思择故;空义,第一义空故;寂静义,离诸众生諠愦故;不可说义,不著一切语言故;如实义,了达三世平等故;法界义,一切诸法一味故;真如义,一切如来顺入故;实际义,了知究竟如实故;大般涅槃义,灭一切苦而修菩萨诸行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智无上义。
[18]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四, 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第843页中.
[19]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卷二,《大正藏》第十七册,第658页上中.
[20]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第六,《大正藏》第七册,第936页下.
[21] 龙钦饶降巴.《实相宝藏论详释》(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22] 龙钦饶降巴.《句义宝藏论广讲》(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35~461页.
[23] 《大般涅槃经》曰:“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大般涅槃经·金刚身品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册,第382页下.)
[24] 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修订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第181页.
《第七章 第五节 与北传佛经究竟涅槃境界比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