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第五節 與北傳佛經究竟涅槃境界比較▪P2

  ..續本文上一頁量智慧,顯現出空性、光明與大悲心妙用。在《大般涅槃經》中說:“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23]理念一致,在上文中《大方廣佛華嚴經》、《究竟一乘寶性論》也提到法身常住不滅,是金剛不壞身,法身是報身、化身教化的源頭,虛空法界是法身彙歸處,是空與不空如來藏的(指導)根源。牟宗叁先生在《佛性與般若》一書中就根據如來叁法秘密藏說,認爲《大般涅槃經》的如來法身“是一個永恒無限遍滿的生命,現實的釋迦自然只是一種示現。涅槃不涅槃(入滅不入滅)亦只是一種示現。”[24]法身在本章第一節第叁、第四部分就有討論,此外,叁身自現在第二章第八節也有詳細討論。

  (四)涅槃不離世間

  在《妙法蓮華經》中提到,佛陀方便示涅槃,實無涅槃,常渡衆生。聖者斷除了憶想分別戲論,所以超脫十二因緣,擺脫了因果業報的束縛,獲得自在的涅槃境界。對聖者而言,涅槃與世間來去自如,沒有分別,是真正的大自在。大圓滿法正行修煉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叁身自現、五身五智運用,大悲體現在人間、叁界,菩薩道貫穿修行,自性衆生無邊誓願度,當然大圓滿法表現比較多的是修行傳承菩提心教化,以菩提般若智、空性證悟叁界如大幻網,並非只是一般的六度波羅蜜修行,叁身教化是一種修行理想狀態,世間萬事萬物的變遷,不影響根本的空性心境,即使遠離衆生修行,也是一時方便,維摩诘居士不二法門就是在繁華城市修行,大聖隱于市。一切不執,妙用無邊,是頓超心境,一切自然成。

  

  --------------------------------------------------------------------------------

  [1]《雜阿含經》卷十八,求那跋馱羅譯,《大正藏》第二冊,第126頁.

  [2] 《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二冊,第70頁下. 佛陀說:“諸比丘!雲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3] 《中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第766頁下.

  [4] 《阿毘達磨俱舍論》,《大藏經》第二十九冊,第34頁下.

  [5] 《中部‧聖求經》,《漢譯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一,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頁~第232頁.相應于《中阿含經‧羅摩經》,在《大正藏》第一冊,第776頁.

  [6] 《小部‧大品》第十二章《二種隨觀經》,《漢譯南傳大藏經》小部經典二,高雄: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3年,第213頁.

  [7] 《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第43頁中.

  [8] 《中論》,《大正藏》第叁十冊,第36頁上.

  [9] 郭良鋆.《佛教涅槃論》,《南亞研究》,1994年,第四期,第28頁.

  [10] 《大寶積經》,《大正藏》第十一冊,第765頁下.

  [11] 《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叁,《大正藏》第十二冊,第503頁上。

  [12]《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冊,第382頁下.

  [13]《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叁,《大正藏》第十二冊,第502頁~503頁.這充分說明,如來法身佛是人格化的超越時空限製的無限遍滿的睿智存在者。

  [14] 《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十二冊,第514頁下.

  [15] 《成唯識論》,《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55頁中.

  [16] 《舍利弗阿毘昙論》卷十六,《大正藏》第二十八冊,第633頁上中.“何謂第一義空?第一謂涅槃。如比丘,思惟涅槃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變易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第一義空。如是六空,是名空定。何謂無相定?除空定,若余定,以聖涅槃爲境界,是名無相定。複次無相定,行有相,涅槃無相。行有叁相:生住滅。涅槃無叁相:不生不住不滅。如是行有相,涅槃無相,涅槃是寂滅,是舍宅,是救護,是燈明,是依止,是不終沒,是歸趣,是無燋熱,是無憂惱,是無憂悲苦惱,及余諸行。

  [17]《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第叁十八之六,卷五十八,《大正藏》第十冊,第306頁中.普賢菩薩回答普慧菩薩對第一義空的解釋。“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義。何等爲十?所謂:多聞義,堅固修行故;法義,善巧思擇故;空義,第一義空故;寂靜義,離諸衆生諠愦故;不可說義,不著一切語言故;如實義,了達叁世平等故;法界義,一切諸法一味故;真如義,一切如來順入故;實際義,了知究竟如實故;大般涅槃義,滅一切苦而修菩薩諸行故。是爲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智無上義。

  [18]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 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後魏中印度叁藏勒那摩提譯,《大正藏》第叁十一冊,第843頁中.

  [19]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二,《大正藏》第十七冊,第658頁上中.

  [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第六,《大正藏》第七冊,第936頁下.

  [21] 龍欽饒降巴.《實相寶藏論詳釋》(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7頁.

  [22] 龍欽饒降巴.《句義寶藏論廣講》(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35~461頁.

  [23] 《大般涅槃經》曰:“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第二》,《大正藏》第十二冊,第382頁下.)

  [24] 牟宗叁.《佛性與般若》(修訂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第181頁.

  

《第七章 第五節 與北傳佛經究竟涅槃境界比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