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正念的药方▪P2

  ..续本文上一页="left">   减轻压力和松弛的计划采用一整套的课程方案。我们认为教导患者最好方式就是开一门课程,正念的训练就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并能统一所有的练习。就如莎朗所提过的,不管你对正念的技巧有多专精,并培养出多少的镇静、寂静和松弛境界,但如果没有让正念满溢出来,进入日常生活之中,就不会有智慧。如果你其余时间跟公牛一般失控,那俨然如佛尊般端坐一小时是没有用的。你甚至会妄想自己是个伟大的修行人,却对你工作上或家庭中的严重问题毫无察觉。因此,我们相信生活日用的正念对禅修训练的精髓极端重要。

   这个课程的内容是如何好好照顾你自己,如何有技巧和完整的生活,有可能的话,还包含了如何迈向更优异的健康和幸福。这不是要取代医学治疗,而是去补足它的遗漏面。当人们有压力问题时,医生常常检查不出任何生理差错,只好转介给精神科医师。这表示问题是在心智上。当然,在西方来说,心智与身体是分开来的。许多人对这种医疗取向没什么好感。他们认为痛苦是属于身体,跟心智无关。我们把诊所安置在内科部门,才能跟身心合一的观点有所交集,而这种观点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西方医学接纳。当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要分别提到心智和身体,因为它们还是有重大的差别存在。可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它们的深层统一性,就会出问题。

   我们的治疗取向不同于内科和精神科的模式,也跟佛教教义的模式有所不同。在内科或精神科,第一步是要诊断出问题所在,然后再找出正确的治疗。同样的,当有人问老师禅修的问题时,答案只会切合个人的需要,不会适用于每一个人。在这个以禅修为基础的减轻压力诊所里,我们设定了一个关于一般和特定医疗干预的非常不同的模式。我们是一群人一起做普通的训练,但是焦点不在他们的个人问题,而是在于他们共有的稳当事物上。他们每个人有不同的疾病,也各自有不一样的家庭烦恼、性别和工作情境,还有医生负责他们的特别治疗。我们只教他们一件事:如何注意事物,亦即如何保持正念,如何微调心境。

   我们给患者一些个人关照,并且依他们个人需要和环境,来修正指示。我们会对转介到诊所里的每个病人,进行一对一的评价性面谈,以评估他们受训前后的表现,还有长期练习后的状况。在面谈中,我们要听病人说自己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疾病和身体有何真正感受。我们试着真心倾听病人的话,并以慈悲心肠来体验他们的情况。然后,我们告诉他期待什么东西。当我们在讲到禅修或正念瑜珈时,但是他们可以选择是否要加入。结果有百分之九十的病人要加入。

   这个课程长达8周,病人每星期来一次,约要两个半钟头。一班大概有30人,围成一个圈圈来坐。他们也有家庭作业,一星期6天,每天练习禅修45分钟。表现良好的话,我们给他们休息一天。我们不是只告诉他们回家去做练习而已,还给他们录音带听。为了家庭作业,他们要一直听带子。我们告诉他们可以不喜欢这一套,只要去做就对了。他们也要做一些工作手册上的觉察练习,并写下思绪和感受。

   一天用45分钟保持无为状态是很大的生活转变。佛教徒的传统称赞这是走向完整,减少破裂。但在西方不全然是如此。他们觉得做这的意愿是我们把这解释成一项探险:也许有新的东西好学,可学到活力的来源。

   在第6周的课堂中,我们有个8小时沉默的避静禅修活动。大概有150个人一起来避静,四个人当助理,带大家进行一整天坐、行、吃的正念,要沉默且不能有眼睛接触。这对西方人来说非比寻常的事,特别是那些还没禅修过的人更是如此。对许多人而言,这是平生第一次脑袋醒着,嘴巴却要闭上8小时之久。

  正念的态度:入道者的初心

   在诊所中,有某些非常重要的正念侧面:不评判、耐心、接纳和信任。同样重要的是不费力追求、放下即是,和所谓的入道者的初心。

   我们把不评判、耐心、接纳和信任的原则,在每周讨论家庭作业和禅修时,把它们自然地介绍出来。我们会谈到很多不作评判的自我观察。举例来说,当我们讨论完第一周的禅修时,有些人体验到深层的松弛感,对这点兴奋不已,其它人却只感受到紧张和痛苦,或是每次想禅修时就睡着了。他们于是开始评判自己,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我们就会提醒他们说,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去观察,去看清晰,而不是去评判。

   接着我们会介绍接纳和信任。信任的对象不是我,不是佛教法师,也不是任何外在权威,而是你自己的内在自性。这是首要的事。大家负起自己生活的责任就变得很重要,千万不要沦落到只接受权威的讲法,而发挥不了自己的开创力量。

   不费力追求也是正念练习的另一个重点。它之所以会被提出来,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谈到问题要怎么解决才好。我们房间里大概有30人,每个人都有问题要说。每个人都饱受了身心之苦。我们一开始就很明确地说:“现在你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可是我们要你把评判心暂时停住。在未来的8周内,不要尝试去胡思乱想你的问题。别试着做任何事,只要把家庭作业做好,看看什么事情会发生即可。在这个课程计划结束时,你可以告诉我们有没有效果出现,但是别期望我们去帮你降低血压或把痛苦推出体外。别去费力追求吧。”我们可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情形:“我们将会教你如何这般松弛下来,就算是要紧张起来,也不会有问题发生。”

   我们也尝试让大家体会到入道者的初心,这个概念是在讲每一个剎那都是鲜活的。你若是因为禅修很长一段时间,就认为自己到达了某种境界,这个想法实在很糟糕,因为“你”和“境界”都会成为问题所在。重要的是你要保持一种鲜活感。不管你的体验是好的、坏的或中性的,不要把它们投射到未来。其实,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这整个“活在当下”的观念是非常新颖的。我还可以补充一点,这对整天在思考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来说,尤其困难。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放下,这是一种看明白却不沾上去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放下和推开做个区别。放下是让事物如是存在,不加以执著。

   我认为如果他们练就这些放下、初心、不费力追求、不评判的观念,就能产生某种智慧。一个人不知道他有执著产生,正念则能让你看清执著。即使你不能把执著放下,至少你觉察到自己有执著,光凭这点就比以前有智慧多了。

   我们没有明确教导的其它方面则是体现在身教之中:宽宏、慈悲和同情的喜悦。在西方而言,光讲慈悲是非常矫揉造作的事,我们试着在人际互动中体现出这些观念。当课堂中有人经历危机、或哭得很惨时,不管是什么情况,都有很多种用慈悲来响应的方式。在那些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出自真心,而不是用头脑来回应,就表征出这是位有技巧的师父。我们诊所不会雇用那种没有经年累月密集禅修过的人。

   我曾经提过,训练的大部分都落在如何从有为过渡到无为上,及培育出心灵某种程度的镇静和稳定。我们常用一个心智好似水面的意象,当强风吹袭时,就会波涛汹涌。因此,人们就误认为非把这波涛平息不可,好像放个大玻璃盘在波浪上头,就会平静的样子。但是你可潜入波浪下10或20英尺,并让波涛如是汹涌。观察这多变的波涛,你可学习去接触你内在早就存有的平静感。你不须让平静感发生,它早已如是呈现。呈现的技巧就在于学习如何在自身内接触它。

  

禅修技术

  

   现在我说过禅修不只是技术而已,不过我还是要跟你报告三种我们教授的主要形式技术。它们全都把呼吸当成觉察的主要对象,因为呼吸是从身体层次开始修的基础。

   这三个技巧其中之一是身体扫描(body scan)。因为,来找我们的人有些是背痛,有些是坐轮椅或撑拐杖的老人,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用莲花坐姿来打坐。否则他们下堂课就不来了。这也会让人误解禅修的唯一方式就在莲花坐姿中。所以,我们让人躺下,如果他们的背可以的话。我们要求他们触及呼吸,从丹田开始觉察呼吸。在某一点上,他们把注意力转到左脚的大拇指上。他们只要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区域上,并与呼吸串连起来。当他们吸气时,从鼻头开始跟到脚指。然后,他们再沿原路跟回来。当他们跟上跟下时,会产生身体抹除的感受,变得愈来愈透明。每一次他们呼气,就会尝试把那区域的紧张释放掉。如果紧张表现出来,那就好;如果没表现出来,那也好。他们感受到感觉,聚焦上去,与感觉同呼吸。如果感觉太强,就记下来很强;如果感觉很弱,就记下来很弱。如果感觉中性或无法发现,就记下来无法发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感觉,他们就调整到不感觉。那他们就不会出错了。

   然后,他们再把觉察力从左脚往上移,逐渐扫遍全身,不管是皮肤表面或较深的部位。这是一条很长的旅途,约须花费45分钟,在每一刹那他们都要看清和放下,看清和放下,一直重复。他们连续两周,每周6天,每天45分钟都在做这个。

   所有这些人都有严重的医疗问题,他们对身体不适部位也有很强烈的情绪。当他们做身体扫描时,他们学习去接受只是体验每一部位,包含有问题的区域。他们学习去在那个当下接受那个部位的体验,并把它放下,再移往另一个部位。许多人从小孩开始到现在,都不曾觉得在自己体内会如此舒服过。当然,这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人们感到非常松弛,并想要睡觉。也有人不能从左脚拇指再进一步,或是只能到膝盖而已。一旦他们不会昏沉睡去,而能保持觉察力随时警醒,并能学会赏识身体的话,就可体会到从来没有过的松弛感。那就是我们使用身体扫描的理由之一。它也会让你忙碌不已;它让心智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

   练完身体扫描后,我们接着介绍坐禅。

   当…

《佛教正念的药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