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北传大乘佛教的起点--纪元后西北印以“释迦佛”为中心的思想、造像与禅法(赖鹏举)▪P5

  ..续本文上一页处”。“佛像所”指有佛像的场所,此句话首先显示在此禅法流行的当时,西北印地区已有佛像的造作,且此等佛像有其一定摆设的位置,故谓之“佛像所”。根据西北印(巴基斯坦北部)的佛教遗迹考古,当时佛教的寺院乃以舍利塔为中心而建立,故谓之“塔寺”,佛像则被造于塔上的四周或别立龛室供养。造于塔上的便被称为“塔像”,而有“入塔观像”一词。引文中的“将”谓“带领”,“将至佛像所”谓指导的禅师将习禅者带至塔寺等处观看佛像,“或教令自往”,或叫习禅者自行前往。“静处”指修禅的地方,由引文的文义看来,修禅的地方与寺院中心、人来人往的佛塔并不在同一个地方,故谓“还至静处”。而且禅坐的静处并不设像,像只设于佛塔及其周围。至于观想的内容,先是在“佛像所”用“肉眼”观察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并“一心取持”。离开佛像,回到“静处”,便用“心眼”观察,至佛像现前,如同肉眼所见,便是观像的成就。

  古代犍陀罗地区塔寺的考古发掘,可用以帮助了解当时罽宾禅师实际修行观像三昧的过程。古犍陀罗首都白夏瓦附近的TAKHT-I-BAHI寺院(以下简称T寺)是最适当的例子[注43]。此寺院约建于西元二至四世纪,而罗什在《坐禅三昧经》所传出的“念佛三昧”为西北印地区四世纪后叶的禅法,两者在“时”、“空”上都还衔接得上。

  T寺为一建筑在山坡上的寺院,周边的建筑为僧舍、浴室、厨房等与生活有关之建筑,及讲堂、小教室等与佛法活动有关的建筑。整个建筑的中心则是一个大广场,广场的中央为一方形的塔基,塔基上原有一佛塔(图七)。照考古的还原图显示,塔基的四周嵌有浮雕的佛传,覆

  #092;状佛塔的四周亦有佛像[注44]。广场的四周另有高起的基台,约与塔基等高,上有一间间的龛室(图八),每间龛室内供著一尊佛的立像。四周的基台与塔基间形成一个环绕佛塔的空间,行者可在此右绕佛塔以观像,既可看四周龛内的立像,亦可看塔基的本生与塔上的佛坐像,这便是《坐禅三昧经》所谓的“至佛像所”,用肉眼“谛观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

  既一心取持之后,须还至“静处”禅观。此静处在佛塔广场之外的一方,且在地下,有一阶梯可下。下到底层,中有一走道(图九),两旁各有数间小窟室。(图十)以在地下故,感觉阴凉而幽暗,这便是《坐禅三昧经》所谓的“静处”。

  小窟室之内并不设佛像,故行者但以“心眼”观想,乃至得三昧见佛。

  对初修念佛三昧的行者而言,“谛观佛像相好”的“像观”是最重要的过程,故上述观佛像的场所偏重在佛塔四周一间间龛室内所置的立佛。故一间寺院佛塔四周一间间龛室的有无可作为判断是否修行“念佛三昧”的依据,以此标准来看,西北印修“念佛三昧”的寺院不在少数。[注45]

  结论

  纪元以后一~四世纪,西北印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释迦佛”为中心的论典、思想、造像与禅法。其中的“菩萨”思想及“法身观”成为尔后北传大乘的引燃点。

  【注释】

  [注1] 考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犍陀罗国〉、〈迦湿弥罗国〉,《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八七五-八八二页。

  [注2] 《大唐西域记》卷三〈乌仗那国〉,《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八八二页。

  [注3] 《大正藏》第一册,第五页上、中。

  [注4] 《大正藏》第一册,第四九三页下、四九四页上。

  [注5] 《大正藏》第一册,第六八六页。

  [注6] 《大正藏》第一册,第八八三-八八四页。

  [注7] 《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九十、九十一页。

  [注8] 《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注9] 《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藏》第二册,第四三二页。参考释宗谕〈五世纪罽宾禅法的念佛观〉第三节,《第十一届佛学论文联合发表会论文集》(台北:中华佛研所,二○○○年)。

  [注10] 由《达摩多罗禅经》中的“五门禅法”、《地持经》的“菩萨禅法”及尔后的《瑜伽师地论》皆无“念佛三昧”可知。

  [注11] 《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三十五页下。

  [注12] 《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第六十四、六十五页。

  [注13] 真谛译〈世亲传〉言迦旃延为罽宾人。《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一八一页。

  [注14] 《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八十七页。

  [注15] 《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三,《大正藏》第二十七册,第八七一页下。

  [注16] 《大正藏》第十四册,第三十七页下。

  [注17] 罗什译〈马鸣菩萨传〉,《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一八三页下。

  [注18] 《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一八四页上。

  [注19] 《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一八三页下-一八四页上。

  [注20] 《大正藏》第四册,第一四七页下。

  [注21] 《大正藏》第四册,第一六四页上。

  [注22] 《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十四-一一五页。

  [注23] 《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十四-一一五页。

  [注24] 《大正藏》第四册,第二十七页下。

  [注25] 《大正藏》第四册,第三十三页上。

  [注26] 《大正藏》第四册,第四十七页下。

  [注27] 《大正藏》第四册,第一页上。

  [注28] 《大正藏》第四册,第二十六页下。

  [注29] 属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卷四十八:“尔时给孤独居士,信心清净,往到佛门,头面作礼,一面坐已,白佛言:世尊,如佛身像不应作,愿佛听我作菩萨侍者像。善,佛言听作。”《大正藏》第二十三册,第三五二页上。参考陈慧宏〈印度迦腻色迦王一世四年碑像〉,口头发表于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台北“佛教图像研究室”月会上。

  [注30] Ludwing Bachhofer, Early Indian Sculpture, Vol.I(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1972), Fig.26。

  [注31] 前引书Vol.II, Fig.79。

  [注32] 参考干泻龙祥〈菩萨思想

  起源

  开展〉第二节,收在宫本正尊主编之《佛教

  根本真理》第五章(东京:三省堂,昭和三十一年),第二二六-二三○页。

  [注33] Ludwig Bachhofer, Early Indian Sculpture (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1972), Fig.142及其说明。

  [注34] 前引书,Fig.148。

  [注35] 出于罽宾地区的禅经如《修行道地经》、《坐禅三昧经》及《五门禅经要用法》皆以五门禅法为基础。

  [注36] 在四世纪后半叶苻秦时,由同在罽宾的三藏法师僧伽跋澄译出,现编入《大正藏》第四册,第一一五-一四五页。

  [注37] 如本经中“广说如契经”第一三九页中、一四二页上、一四三页中。

  [注38] 《大正藏》第四册,第一二○页中。

  [注39] 《大正藏》第十五册,第二七七页上。

  [注40] 《大正藏》第四十五,第一二三页下。

  [注41] 佛功德之“十八不共法”在诸《阿含经》中虽屡屡出现,但皆没有详述其具体的内容。二—三世纪的龙树遍读当时“三藏”及龙宫内“方等”,兼通大小乘之说,其在所著《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二十六中,分别对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及“十八不共法”提出内容的细目及说明,并在“四无碍智”文中别论及有大乘“菩萨四无碍智”(《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二四六页中),在《十住毗婆沙论》〈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更开演大乘的佛“不共法”。可见《大智度论》卷二十六的“十八不共法”为由小乘“三藏”中整理而来,并谓前述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等十八法小乘圣人间亦有之,不能称为“不共法”。在此所列“十八不共法”为:一者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四者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己舍。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者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二四七页中。)

  [注42] 《大正藏》第十五册,第二七六页。

  [注43] 以下所述乃依笔者一九九六年夏至现场考察所见。

  [注44] 参看Fidaulloh Sehrai, A Guide to TAKHT-I-BAHI(Peshawar: PeshawarMuseum, 1986), 图三十六的本寺佛塔复原图 。

  [注45] 参考下列两书:山本智教《イソド美术史大观》写真篇(东京:每日新闻社,一九九○),图§二三-一五,第二二八页。水野清一,樋口隆康,THARELI(京都:同朋舍,一九七八)。

  参考文献

  [注1] 诸《阿含经》与《本缘经》,收于《大正藏》卷一-《大正藏》卷四。

  [注2] 马鸣菩萨造,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五卷,《大正藏》卷四,第一-五十四页。

  [注3] 僧伽罗刹造,苻秦僧伽跋澄等译,《僧伽罗刹所集经》,《大正藏》卷四,第一一五-一四五页。

  [注4] 僧伽罗刹造,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大正藏》卷十五,第一八一-二三○页。

  [注5] 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大正藏》卷十五,第二六九-二八六页。

  [注6] 释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三版)。

  [注7] 释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一九六八年初版,一九九二年七版)。

  [注8] 赖鹏举,“四世纪犍陀罗佛教的“法身”思想及其在北传地区的开展”,未刊槁。

  [注9] 赖鹏举,“西北印念佛禅法在中亚的进一步发展”,口头发表于一九九九年慈光禅学研究所主办之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

  [注10] 赖鹏举,〈北传佛教“净土学”的形成〉,发表于《圆光佛学学报》第五期(中坜:圆光佛学研究,二○○○年,第一-四十六页。)

《北传大乘佛教的起点--纪元后西北印以“释迦佛”为中心的思想、造像与禅法(赖鹏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