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赵嗣崇)

  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

  四川省旅游学校高级讲师 赵嗣崇

  内容提要:本文把佛学和佛学的重要派系——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进行了一些比较。从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佛学的戒定慧学术系统等方面,阐述佛学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体系。而作为佛教的重要派别的唯识宗,除了秉承佛学以心性为研习宗旨这一基本特征外,从其理论基本构架上看,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蕴涵了一个心理学体系统,它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目标相当一致,且在许多方面超胜现代心理学。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趋于一体化的当今,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与融通,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佛学 心理学系统 戒定慧 现代心理学 唯识学 八识 五十一心所 融合

  现代心理学认为,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灵魂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心理学专著,因为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心灵。其实世界上最古老的心理学,蕴涵在公元前六世纪印度哲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学中。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纪,记录释迦牟尼思想的佛经,可以看成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专著,因为它阐述的都是人的心理。

  一 佛学蕴涵着古老的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那么凡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的学科就是心理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学蕴涵了古老的心理学。佛学又叫心学或内明之学,心即心理,内指内心,内明则强调心理自我完善的实践性。释迦牟尼深感人生的种种痛苦,放弃对王位的继承,去探究人生痛苦的根源,寻求解脱痛苦的方法和途径。他所觉悟到的终极真理叫菩提或涅架。《大日经》说:“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楞伽经》说:“我说涅架,觉自心现量。”“菩提”意谓觉悟,此觉悟即如实觉知自己的心,涅槃也是这个意思,“自心现量”则觉悟后是纯粹无染、空灵圆融、真实不虚的心灵状态。

  释迦牟尼被称为佛陀,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什么

  觉自己的心。《佛心经》说:“若持心中心,速证无生忍。”无生忍即安住于不生不灭之理而不动,此即觉后的精神境界。觉有三个层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指如实觉知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瞬息状态,以期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达真实自在解脱之境。这与现代心理学之人格心理学研究目标有一致性;觉他指如实觉知他人的一切,并让他人觉悟,以期建立和美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这与现代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研究目标有一致性;觉行圆满即正确无误地觉知世间万事万物的真实境,这与现代心理学之认知心理学研究内容相应。然而佛学心理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许多方面都超越现代心理学,比如佛学的觉他还包括让他人觉悟,自利利他,·觉行圆满还包括改造世界并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完善自身人格。自身人格的完成必依赖于对世界的改造和对他人的救助,这是大乘思想的精髓。也就是说佛教心理学对人内外的提升是一致不二的,十分强调知行统一,强调实践。佛陀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理论的实践者,也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家。

  佛经记录佛陀的言行,佛经之多如汗牛充栋,但都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剖析人的心,引导修习者净化自己的心灵。佛陀把人生的一切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乃至生存问题都浓缩为烦恼,建立许多教法,帮助并指引人们处理烦恼。比如《金刚经》反复强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其核心要义,是教诫人们应如何处理和超越烦恼之心。“心”是佛教典籍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字,有人统计,达摩大师所著《悟性论》共3701个字,而“心””字就有“9个。

  全部佛学可以概括为戒、定、慧三学,三学均以心为研究对象。它既是佛学体系也是心理学体系。戒是佛学的基础,用来摄持身心,引发定境和智慧。《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为三无漏学。,”《梵网经.心地品》云:“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如诸佛体。”心理学不同于其他科学,在于其所研究的主体、客体都是自己的心,而且研究心理活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研究自己的心理活动是自己的心理活动,研究别人的心理活动也是自己的心理活动。因此,要确保研究结果的正确,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正如要射准目标,先要训练射手;镜子要正确地反映境像,必先保持镜面的明洁一样。戒的价值就是锁定心境,排除干扰,以保证正确反映自他一切。在这一点上佛教心理学优于普通心理学,因为他把“戒”行放在研究自他心理的首位。

  学佛必须守戒,其自发的约束力有利于保持自己心灵的纯净,进而获得正确研习自他心理的能力。戒是研究者心理健康的强大而有效的保障系统。而现代心理学的许多学者,在研究他人心理时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更不明白自他心理相互涉人的种种变相,心理学家出现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这不能不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不足之处。以有问题的心去研究别人的心,其结论的正确性也难以保证,所以,把戒学作为研习自他心理的前提,具有殊胜的意义。

  定即禅定,也叫思维修,顾名思义,可知其属于现代心理学认知心理中的思维活动范围。修习禅定可以屏除干扰,专精思维。《遗教经》云:“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若得定者,心则不散。”习定可以锁准自己的心理状态,去觉知它,处理它。《涅架经》云:“能观心者,名为上定”。定境中,人的思维高度集中,认知能力达到极高水准,由此可清晰反映自他一切,正如激光把散光汇成束光,具有强大穿透力一样,故说“因定发慧”。习定还可以引发特异功能,古今事例,不胜枚举。禅定名为思维修,即是说,它不仅涉及思维活动,还强调对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且以后者为重点。对习定如何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定境中心理状态的研究,现代心理学涉猎尚浅,而佛学心理学则早就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和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且各派均有自己的一套。从古到今,许多高僧大德,智慧超凡,思维颖睿,记忆惊人,老而不衰,就是明证。

  慧即智慧。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智慧指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即智力水平、智商或称聪慧,而佛学的智慧还必须由此提升为直接、圆满、正确、全方位的认知能力,即所谓般若智慧,亦称空慧。这是对泛泛的、僵化的、割裂的、执著的知见——普通智慧有所超越的活泼的、立体的、不带主观色彩的、主客会通的空明的智慧,获得这种智慧也就获得了觉悟。故《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六祖惠能说:“若起正真般若智慧,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戒定慧三学构成一个佛学心理学系统,从学术体系上看,皆可比对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心理学,不过佛学的认知远远超胜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范畴。修习戒定慧不但能获得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认知能力,成就最高智商,还能成就最高情商,完成人格,所以它是更深入、更完美、更有究竟意义和实践价值的心理学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开发心理潜能的系统工程,还具有完善道德的功能,因为戒的基本要求是止恶行善,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并由此净化心灵,开启智慧。若人人都修习戒定慧,社会必然和谐安宁。儒家经典《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足见儒家在心性修养上,与戒定慧脉络是相吻合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值得提倡。此外,戒定慧心理学系统还有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因为修习戒定慧必须断除贪嗔痴,超越一切偏见和烦恼,消除一切不良心境,获身心轻安与调适。三学有成的人都恬静、愉悦、从容、健康、高寿乙事实上,从古至今佛教修行者中,安详长寿者,不乏其人。修习戒定慧对人心性的改造、提升不容置疑。

  佛学以心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心理学系统,这正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美国心理学家墨菲,在他所著具有权威性的作品《世界心理学弓[论》一书中,已把佛学列为一个心理学系统,并认为这是一个最庞大、最系统的心理学体系。美国杜轮法师在发表于香港《内明》杂志上的文章中说:“佛教在美国立即就变为心理学,在运动心理、政界、财界、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方面都有广泛应用。”近年,认识到佛教在心理学方面的价值的中外学者越来越多,这是令人欣慰的事。

  二 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比较

  随佛教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佛陀建立的古老心理学也形成许多分支派系。其中般若系和瑜伽系是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派系。般若系以中观学为核心,追求毕竟空——事物本含的终极意义上的空性,故又称空宗。所谓中观即正确不偏地觉知自己的心。这一学系强调以直截内观、禅修的方式,观照自己当下本心,涤荡消除污染人们心地的各种错误观念与烦恼执情,启迪人的觉性,富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瑜伽系的核心为唯识学,又叫有宗,承认胜义有——一切法无自性的真理是有的,此“有”为唯识法相之有,真如本觉之有。瑜伽之本义为相应,即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心与物的协调、融通、统一。

  玄奘法师游学印度,深研瑜伽学,回国后建立的唯识宗,既是一个完善的宗教体系,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学派系。作为佛教重要派系的唯识宗,不仅全面继承佛陀大乘佛教的精髓,以觉悟为最高追求,以戒定慧为修行的内容,在发扬唯识学求内外相应的基本思想基础上,在学术体系的构建上进一步深入、细化、落实。此宗从分析人的感觉人手,对人的种种心理进行剖析,通过细致人微的心理分析,破除人们认知上的各种执情与迷惑,再通过有序的修证实践,获得心物相应、能所两忘的觉悟之境。故这一派强调的是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通过改变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识学对人的心理的分析与现代心理…

《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赵嗣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