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
四川省旅遊學校高級講師 趙嗣崇
內容提要:本文把佛學和佛學的重要派系——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進行了一些比較。從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佛學的戒定慧學術系統等方面,闡述佛學是一個古老的心理學體系。而作爲佛教的重要派別的唯識宗,除了秉承佛學以心性爲研習宗旨這一基本特征外,從其理論基本構架上看,八識心王、五十一心所,蘊涵了一個心理學體系統,它與現代心理學研究目標相當一致,且在許多方面超勝現代心理學。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趨于一體化的當今,對東西方文化進行比較與融通,具有特殊的意義。
關鍵詞:佛學 心理學系統 戒定慧 現代心理學 唯識學 八識 五十一心所 融合
現代心理學認爲,公元前四世紀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所著《靈魂論》是世界上第一部心理學專著,因爲它研究的內容是人的心靈。其實世界上最古老的心理學,蘊涵在公元前六世紀印度哲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學中。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紀,記錄釋迦牟尼思想的佛經,可以看成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學專著,因爲它闡述的都是人的心理。
一 佛學蘊涵著古老的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認爲,心理學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規律,那麼凡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規律的學科就是心理學。從這個意義上說,佛學蘊涵了古老的心理學。佛學又叫心學或內明之學,心即心理,內指內心,內明則強調心理自我完善的實踐性。釋迦牟尼深感人生的種種痛苦,放棄對王位的繼承,去探究人生痛苦的根源,尋求解脫痛苦的方法和途徑。他所覺悟到的終極真理叫菩提或涅架。《大日經》說:“雲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楞伽經》說:“我說涅架,覺自心現量。”“菩提”意謂覺悟,此覺悟即如實覺知自己的心,涅槃也是這個意思,“自心現量”則覺悟後是純粹無染、空靈圓融、真實不虛的心靈狀態。
釋迦牟尼被稱爲佛陀,佛陀的意思是覺者。覺什麼
覺自己的心。《佛心經》說:“若持心中心,速證無生忍。”無生忍即安住于不生不滅之理而不動,此即覺後的精神境界。覺有叁個層次: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指如實覺知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瞬息狀態,以期完善自己的人格,以達真實自在解脫之境。這與現代心理學之人格心理學研究目標有一致性;覺他指如實覺知他人的一切,並讓他人覺悟,以期建立和美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的社會,這與現代心理學之社會心理學研究目標有一致性;覺行圓滿即正確無誤地覺知世間萬事萬物的真實境,這與現代心理學之認知心理學研究內容相應。然而佛學心理學在這些領域的研究,許多方面都超越現代心理學,比如佛學的覺他還包括讓他人覺悟,自利利他,·覺行圓滿還包括改造世界並在改造世界的同時完善自身人格。自身人格的完成必依賴于對世界的改造和對他人的救助,這是大乘思想的精髓。也就是說佛教心理學對人內外的提升是一致不二的,十分強調知行統一,強調實踐。佛陀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學家、心理學理論的實踐者,也是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家。
佛經記錄佛陀的言行,佛經之多如汗牛充棟,但都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剖析人的心,引導修習者淨化自己的心靈。佛陀把人生的一切社會問題、心理問題乃至生存問題都濃縮爲煩惱,建立許多教法,幫助並指引人們處理煩惱。比如《金剛經》反複強調“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其核心要義,是教誡人們應如何處理和超越煩惱之心。“心”是佛教典籍中使用頻率極高的字,有人統計,達摩大師所著《悟性論》共3701個字,而“心””字就有“9個。
全部佛學可以概括爲戒、定、慧叁學,叁學均以心爲研究對象。它既是佛學體系也是心理學體系。戒是佛學的基礎,用來攝持身心,引發定境和智慧。《楞嚴經》說:“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爲叁無漏學。,”《梵網經.心地品》雲:“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衆生受佛戒,即如諸佛體。”心理學不同于其他科學,在于其所研究的主體、客體都是自己的心,而且研究心理活動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心理活動。研究自己的心理活動是自己的心理活動,研究別人的心理活動也是自己的心理活動。因此,要確保研究結果的正確,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正如要射准目標,先要訓練射手;鏡子要正確地反映境像,必先保持鏡面的明潔一樣。戒的價值就是鎖定心境,排除幹擾,以保證正確反映自他一切。在這一點上佛教心理學優于普通心理學,因爲他把“戒”行放在研究自他心理的首位。
學佛必須守戒,其自發的約束力有利于保持自己心靈的純淨,進而獲得正確研習自他心理的能力。戒是研究者心理健康的強大而有效的保障系統。而現代心理學的許多學者,在研究他人心理時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更不明白自他心理相互涉人的種種變相,心理學家出現心理問題的不在少數;這不能不被認爲是現代心理學不足之處。以有問題的心去研究別人的心,其結論的正確性也難以保證,所以,把戒學作爲研習自他心理的前提,具有殊勝的意義。
定即禅定,也叫思維修,顧名思義,可知其屬于現代心理學認知心理中的思維活動範圍。修習禅定可以屏除幹擾,專精思維。《遺教經》雲:“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若得定者,心則不散。”習定可以鎖准自己的心理狀態,去覺知它,處理它。《涅架經》雲:“能觀心者,名爲上定”。定境中,人的思維高度集中,認知能力達到極高水准,由此可清晰反映自他一切,正如激光把散光彙成束光,具有強大穿透力一樣,故說“因定發慧”。習定還可以引發特異功能,古今事例,不勝枚舉。禅定名爲思維修,即是說,它不僅涉及思維活動,還強調對思維能力的鍛煉與提升,且以後者爲重點。對習定如何提升思維能力,以及定境中心理狀態的研究,現代心理學涉獵尚淺,而佛學心理學則早就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理論和許多行之有效的實踐方案,且各派均有自己的一套。從古到今,許多高僧大德,智慧超凡,思維穎睿,記憶驚人,老而不衰,就是明證。
慧即智慧。現代心理學所說的智慧指人的一般認知能力,即智力水平、智商或稱聰慧,而佛學的智慧還必須由此提升爲直接、圓滿、正確、全方位的認知能力,即所謂般若智慧,亦稱空慧。這是對泛泛的、僵化的、割裂的、執著的知見——普通智慧有所超越的活潑的、立體的、不帶主觀色彩的、主客會通的空明的智慧,獲得這種智慧也就獲得了覺悟。故《華嚴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六祖惠能說:“若起正真般若智慧,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戒定慧叁學構成一個佛學心理學系統,從學術體系上看,皆可比對于現代心理學的認知心理學,不過佛學的認知遠遠超勝現代心理學的認知範疇。修習戒定慧不但能獲得最高的智慧、最高的認知能力,成就最高智商,還能成就最高情商,完成人格,所以它是更深入、更完美、更有究竟意義和實踐價值的心理學體系。這個體系不僅是開發心理潛能的系統工程,還具有完善道德的功能,因爲戒的基本要求是止惡行善,規範人的道德行爲,並由此淨化心靈,開啓智慧。若人人都修習戒定慧,社會必然和諧安甯。儒家經典《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足見儒家在心性修養上,與戒定慧脈絡是相吻合的。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益社會進步的積極因素,值得提倡。此外,戒定慧心理學系統還有維護心理健康的功能,因爲修習戒定慧必須斷除貪嗔癡,超越一切偏見和煩惱,消除一切不良心境,獲身心輕安與調適。叁學有成的人都恬靜、愉悅、從容、健康、高壽乙事實上,從古至今佛教修行者中,安詳長壽者,不乏其人。修習戒定慧對人心性的改造、提升不容置疑。
佛學以心爲研究對象,是一個心理學系統,這正爲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所認同。美國心理學家墨菲,在他所著具有權威性的作品《世界心理學弓[論》一書中,已把佛學列爲一個心理學系統,並認爲這是一個最龐大、最系統的心理學體系。美國杜輪法師在發表于香港《內明》雜志上的文章中說:“佛教在美國立即就變爲心理學,在運動心理、政界、財界、心理咨詢、心理衛生方面都有廣泛應用。”近年,認識到佛教在心理學方面的價值的中外學者越來越多,這是令人欣慰的事。
二 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比較
隨佛教在世界範圍的廣泛傳播,佛陀建立的古老心理學也形成許多分支派系。其中般若系和瑜伽系是大乘佛教的兩個主要派系。般若系以中觀學爲核心,追求畢竟空——事物本含的終極意義上的空性,故又稱空宗。所謂中觀即正確不偏地覺知自己的心。這一學系強調以直截內觀、禅修的方式,觀照自己當下本心,滌蕩消除汙染人們心地的各種錯誤觀念與煩惱執情,啓迪人的覺性,富有強烈的批判精神。瑜伽系的核心爲唯識學,又叫有宗,承認勝義有——一切法無自性的真理是有的,此“有”爲唯識法相之有,真如本覺之有。瑜伽之本義爲相應,即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心與物的協調、融通、統一。
玄奘法師遊學印度,深研瑜伽學,回國後建立的唯識宗,既是一個完善的宗教體系,更是一個完善的心理學派系。作爲佛教重要派系的唯識宗,不僅全面繼承佛陀大乘佛教的精髓,以覺悟爲最高追求,以戒定慧爲修行的內容,在發揚唯識學求內外相應的基本思想基礎上,在學術體系的構建上進一步深入、細化、落實。此宗從分析人的感覺人手,對人的種種心理進行剖析,通過細致人微的心理分析,破除人們認知上的各種執情與迷惑,再通過有序的修證實踐,獲得心物相應、能所兩忘的覺悟之境。故這一派強調的是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通過改變主觀世界來改造客觀世界。
唯識學對人的心理的分析與現代心理…
《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趙嗣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