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十分貼近,但是,它不僅比現代心理學早形成一千多年,而且在內容上更深入透徹,更殊勝完美。唯識學構建的這一心理學系統在玄奘法師翻譯的《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佛經中,都有清楚的闡述。
現代心理學認爲: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人的心理可以分爲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個大的方面。其中心理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包括個性傾向和個性特征。心理的認識過程從感覺開始,繼之爲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注意等,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心理活動,也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在認識世界的同時,人們會對這些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形成態度體驗,情感過程于是産生。在獲取並加工信息,伴隨情感活動同時,人們會確定行動目標並克服困難去實現它,這就是意志過程。以上心理過程又被稱爲心理機能,這些機能在個體身上的反映就是個性。人的個性傾向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等;個性特征則包括氣質、性格、能力等。這就是現代心理學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活動系統。對這一系統,唯識學用八識和六位心所來概括之。
八識爲心王,是心的主體。它們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既爲心之主體,它位于何處
現代心理學認爲腦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活動皆産生于腦。唯識學則沒有指實心理産生的確定器官,而是認爲與根相關。根有淨色根和浮塵根之分。淨色根即包括現代心理學所謂神經系統,浮塵根則包括外部感覺器官。
現代心理學對人的心理活動分析從感覺開始,認爲感覺是人腦對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唯識學對心理的分析則從前五識開始,認爲眼耳鼻舌身五根(現代心理學稱之爲感覺器官)與色香味觸五塵境(現代心理學稱之爲外部刺激或事物個別屬性)相互涉人,引發識種子現行,就會産生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現代心理學稱之爲五種外部感覺)。八識中的前五識功能爲“了別外”即認識分辨外部事物,屬感性認識範圍。在心理活動如何産生這一點上,現代心理學與唯識學的分幾乎是一致的。但是現代心理學強調感覺是人腦對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而唯識學強調前五識——感覺的産生,是內外交互作用、主客觀、條件和合緣起、識種子現行的過程。那麼,兩觀點哪一種更深入准確
,b理産生是否只與腦有關呢
近年不斷有醫學案例報告,人的髒器會影響心裏,最典型的例子是心髒移植。人們驚奇地發現,所植入之心髒原來主人的性格,竟然在接受該器官的人上明顯表現出來。性格尚與髒器有關,包括感覺在內的其他心理與除腦以外的其他器官有無關系呢
近代醫學認爲人的細胞具有記憶功能,即是說,細胞參與了,b理活動,中醫強調五髒六腑皆會影響情志,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也強調心理的內外交互作用。《楞伽經》明確地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正中,它顯現于一切境界中。可見唯識學對前五識即五種外部感覺的産生原理的解釋更有深意,更符合生命的真實。
現代心理學認爲感覺是低級的認識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人認識世界時總是多種感官同時作用,將多種感覺印象整合爲知覺印象,從整體上認知事物。在感知基礎上,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會對信息進行處理,這是理性認識活動。對心理活動的這一些特點,唯識學用第六識來解釋。
第六識名意識,它分爲明了意識與獨頭意識。明了意識的功能是配合前五識了別外境,與前五識同時作用,故又名五俱意識。五俱意識的活動正好反映知覺活動的特點。意識配合前五識時還要對前五識攝人的信息思慮分別,其活動包括分析、綜合、概念、判斷、推理等。這就是現代心理學中思維所具備的功能,屬于理性認識範圍。獨頭意識包括日常狀況下以及夢中、定中的散意識、夢意識、定意識。對散意識和夢意識,現代心理學已有較多的研究,而定意識這一獨特領域的心理現象,現代心理學尚未能揭示其本質。
現代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分析到意識爲止,而唯識學卻還要層層深入,設立第七識、第八識,使心理分析更加細致。
第七識叫末那識,功能爲“執我”,對“我”之存在有“恒審思量”的作用。即是說,第七識“執我”功能是不間斷的,隨時隨地,哪怕在夢中也不斷思慮,把外部和內部一切事物執爲實質性的。“我”,這就是“我執”之所在。我執包括人我執——執主體爲實有;法我執——執客體爲實有。其實,這屬于現代心理學所謂自我意識範圍。現代心理學認爲人們的自我概念包括叁個層面,即物質自我——自己的身體和生活物資;社會自我——自己的人際關系、情感、榮譽等;精神自我——自己的思想、觀念、志趣等精神形態。人們總是把這叁方面的事物認著實質性的“我”,死死守護,這就是自我意識,也就是佛學所謂的“我執”。維護和擴充“我”,成爲人們不自知覺的追求與奮鬥,人生的苦惱也由此而産生。如果人們對自我缺乏正確估計,會引發矛盾痛苦,以至心理失衡,比如東施效颦,正是對物質自我無自知之明的緣故。現代心理學對自我意識乃至我執的研究層面尚淺,而唯識學乃至整個佛學對我執的研究則極爲深人細致,以之爲人生煩惱的根本,一切心理疾患的根源,因此,破除我執是修習佛法的基本目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提出了一套心理學理論——自體心理學。這套理論在弗洛伊德自戀理論基礎上有所發展。他認爲自戀是人類的本質,每個人從嬰幼時期就會表現出自戀的特點。他所說的自戀類似于唯識學所說的人我執。科胡特認爲,對一般人而言,自戀並不影響健康,但它卻是許多心理疾患的原因,比如抑郁症、強迫症、焦慮症、恐慌症、歇斯底裏症以及各種人格障礙。治療這些心理疾患,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徑是協助病人找到認知上的錯誤,或修正自我評價與期望值,或改變無法實施與實現的決定和行動方案,或給以合理化解釋與疏導。其實唯識學認爲,這些都可以用破除我執來完成。我執是心理上不自覺的,固執的建立,佛教稱之爲假有。由假有之迷惑産生種種煩惱痛苦,一旦對這種塑造的假設,有了真實的內覺,消除所設立的“我”的真實感,我執就破除了,就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破除我執可消除一切痛苦和煩惱,是心理治療和心理衛生最有效的途徑。有這樣一則故事,那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位婦女兒子夭折了。她傷心痛哭,久久不准人們將孩子屍體火化。她不能接受這一事實,堅持要尋找藥物救活自己的孩子。看到她如此執著,有人指引她去求助佛陀。佛陀告訴她,救活孩子的藥並不複雜,只要到村中沒有死過人的家庭中,討要幾粒芥子就可以了。婦女挨門挨戶去尋求芥子,可是,走遍周圍所有村莊的每一戶人家,卻沒有哪一個家庭不曾死過人。婦女恍然明白了,她想:“我以爲只有我喪失孩子,原來許多母親都失去過孩子,原來村子裏死去的人比活著的人多啊!”她回到佛陀那裏,在佛的幫助下對生死有了新的認識,悲傷的心平靜了,于是坦然地處理了孩子的後事,獲得了心靈上的輕松。”這類以破除我執,改變主觀的錯誤認識,來撫平心靈創傷的事例,佛典中記敘不勝枚舉。唯識學認爲宇宙萬有一切事事物物,只有相狀顯現,無實在的自體,即所謂“萬法唯識”。這一觀點一旦建立,就會具有無比的摧毀力,能破除一切我執。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被認爲具有全新的意義,其實對這套理論的核心思想,古老的佛教心理學,特別是一千多年前的唯識宗早就有詳盡的闡釋。
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又叫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與現代心理學迥然不同的是,唯識學認爲一切心理的産生都要依賴“種子”,此種子是多生累劫的業行熏習而成的。識的種子保存在藏識中,故第八識就成爲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大本營。藏識是唯識學研究的重點,其含義極其深廣。
藏識之能藏,謂其能含藏一切種子及其運作能力。種子及其運作能力是無限的,甚至可以包羅宇宙萬有一切主客觀事物。對于這一思想,現代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馬斯洛的研究,有所涉獵。馬斯洛認爲,人有無限的潛能可以開發,潛能開發的過程就是“自我實現”的過程。“自我實現”是人生最高需求,實現了自我的人,是最完美的人。他在《高峰體驗:強烈的認同體驗》一文中所描繪的自我實現的人的體悟——高峰體驗,與佛教覺悟境界的一些特點較爲接近。比如他說:“處于高峰體驗的人已不完全是受世界法則支配的塵世之物…—·無爲而爲……已把自己從非我中解救出來……內在精神(我)與外在精神(他人)全然沒有什麼根本差別……甚至能夠整合以及融會在一起……”。又說:“高峰體驗中的感知,強烈的傾向于獨立性,它不對感知對象進行分類……”“處于高峰體驗中或經曆高峰體驗後的人,有一種源承神恩,叁生有幸的特殊感懷。……有驚訝和意外之感,以及甜美的“豁然開朗的震動”……一種感恩之情油然而生……這種感恩之情常表現爲一種對于每個人和萬事萬物的愛……導致一種爲這個世界行善的沖動,一種回報的渴望,甚至一種責任感。”在《高峰體驗中的存在認知》一文中,他說: “在存在認知中,體驗或對象傾向于被看成一個整體……超然獨立于任何關系……是宇宙的同義語。”“感知相對而言可以是超越自我、忘卻自我、沒有自我的。它可以是不受任何動機驅動,不受任何情感影響,不夾雜任何欲念,一無所需和超脫自我的。”他用許多詞彙描繪高峰體驗者感知的“存在價值”,比如:完整性、完美性、完成性、公正性、生氣勃勃、豐富性、淳豐,、性、美、善、獨特性、不費力、嬉戲、真、自足等。他也曾借用頓悟和涅檠這些詞彙來描述…
《唯識學與現代心理學(趙嗣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