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成建华)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

  成建华

  哲学与宗教、理论与实践不可离析,自古以来就是印度思想的一大特色。佛教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哲学的宗教,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无不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和丰富的辩证法;作为一种生活的宗教,佛教非常关心和重视一切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的现实问题。佛教从不关心一切形而上的学问,任何与形而上学相关联的问题都不是佛教所论证的哲学范畴。佛教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足以概括佛教。佛教的"四谛"说、"缘起"论、以及"无常、无我"的理论,不仅体现了佛教是一种信仰与理性奇异结合的哲学的宗教,而且还说明了佛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生活的宗教。佛教不认为世界上有一个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灵魂,也不认为经验世界的一切都是梵天创造的结果。佛教以"缘起性空"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宇宙人生,提出了一种极富宗教个性的哲学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从而成为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重要理论标志,也是佛教几千年来赖以巩固和发展其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沙门思潮与佛教的兴起

  在佛陀生活的那个年代,即公元前六世纪前后,随着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兴衰更迭,印度的政治及经济重心开始从西北向东逐渐转移到恒河中下游流域,以城市为中心的新兴国家,史称"十六大

  quot;,相继在这一地区出现。当时的手工业非常发达,与外界的交往也十分频繁。商业上的繁荣,使得那些处于社会中层的商人获益匪浅。商人积累了财富,对政治产生了强烈要求。这些社会力量的形成,促使婆罗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控制势力逐渐削弱。政治气候的变化以及社会因素的变迁,无疑给自由思想和多元文化拓展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过于形式化的传统祭祀礼仪以及烦琐而严格的吠陀生活规范,已经从主观上被社会所抛弃或淡化,人们开始思考和探索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了。为了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永恒安宁与幸福,他们中的有些人因厌世而远离了喧闹的都市,漫游在森林旷野之中,思索着宇宙间一切可能以解释人生根本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产生了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代表着不同阶级利益的哲学派别,从而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不同见解,佛经称有六十二种,耆那教说有三百余种。总之,当时的思想界空前活泼,自由思想非常发达,出现了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形成了以沙门为代表的革新思潮和以婆罗门为代表的守旧思潮两大阵营。他们相互对抗,互发辩难,各自执持着自己的宗教哲学理念。代表守旧的婆罗门,视《吠陀》为天启之书,神圣而不可更改的教条,提出所

  quot;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为了维护婆罗门教所制订的四种姓制度以及婆罗门的阶级利益,他们极力宣扬梵天创世的神话,以说明等级制度存在的社会合理性。婆罗门教大势鼓吹宇宙是一个统一体,说什么自我灵魂与宇宙灵魂都统一在这个统一体内,经验世界的一切包括我们人本身都是从梵而生的。代表革新思潮的沙门团以摩偈陀为中心,活跃于新兴国家的广大地区,他们与婆罗门教势不两立,猛烈抨击种姓制度,反对和否定三大纲领,提倡思想自由、阶级平等,奉行非暴力主义,主张以探索宇宙奥秘、体悟人生真谛为旨归的宗教哲学理念。

  当时的思想界派别林立,思想异常混乱,哲学主张层出不穷,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佛经所说的"断见"和"常见"两种。"断见"(Uccedavqda)即否认生命体死后有任何精神上的存在;"常见"(Sasstavqda)主张世界上有永恒、绝对的精神原理或灵魂存在。产生于这一时代的六派哲学则完全代表了这两种思潮的主流,它集中反映了沙门思潮内部不同派系间的思想斗争和基本哲学主张。在六派哲学中,据说有提倡极端苦行主义的,也有主张纵欲乐天的;有倡导唯物主义的,也有奉行唯心主义的。总之,这些思想主张,影响极为深远,它给此后印度哲学指明了发展的大方向。

  根据佛教及耆那教经典的记载,六派哲学中,第一,是一种具有唯物思想的学派,以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为代表,即后来顺世派的先驱。他们认为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独立常存的,人或世界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人死后复归四大,否认灵魂的存在。人生的目的,即以求得快乐为满足。这种学说,是对专司祭祀的婆罗门教的强烈反抗,代表了四种姓中的第四阶级--奴隶。第二,是一种直观主义学派,以散惹耶·毗罗梨子(Sa`jayaBelawwhiputta)为代表,素有"诡辩论"之称。此派以一切事物及其真理不可遽然断言为由,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如对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问题,他们认为说有则有,说无则无。所以人们比之为难以捉摸的泥鳅。此派主张踏实的修定,以求得真正的智慧。佛弟子中目犍连、舍利弗就来自于这一教派。此派学说也含有反对婆罗门的世界由梵我转化而来的主张,对于业报轮回之说,采取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不信任态度。第三,是生活派,属于命定论的一种,以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Gosqla)为代表,宣传一种具有宿命论性质的宗教伦理学说,主张没有业报,没有父母生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命运所支配的。在命运的锁链中,任何人的意志都是无能为力的,一切修行都是徒劳无用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劫,到时不管是智者还是愚者都得解脱。第四,属无因论者,此派以富兰那·迦叶(P[razaKassapa)为代表,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事物之间不存在内在或外在的相互联系,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他们出身卑微,来自于第四种姓,反对婆罗门教,以为为善为恶不当具有相应的业报,否认因果报应,主张纵欲,是伦理的怀疑论者。第五,属心物不灭论者,以婆浮陀·迦旃那(PakudhaKaccqyana)为代表,否认人的行为能发生什么影响,不承认善恶业报说,认为人是由地、水、火、风、苦、乐、生命七种元素构成,依其集散离合,而有生死之现象,但七大元素则永远存在。第六,是命运论的一种,以尼乾子·若提子(NiganthaNqtaputta)为代表,是耆那教的先驱。此派将世界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认为生命不得解脱则是由于业漏的束缚,只有灭业息漏,生命才能获得解脱。他们认为由于人的业障深重,苦行是加快结束业报的最佳途径。所以此派大势宣扬业报轮回,主张非暴力,严格实行苦行,以寻求快速而便捷的解脱。

  与六派哲学一样,佛教也是沙门思潮的一种,同样产生于这个动荡不安、思想空前混乱的多事之秋。作为一种对抗婆罗门教极端思潮的重要学说,佛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其它沙门思潮的影响,甚至是婆罗门教的影响,但它无论是在教理上还是在哲学上都超越了前者的思想局限。佛教是当时唯一一种勇于超越两个思想极端的创新立说。佛教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它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极大地打击了婆罗门教关于梵天创世的荒唐说教,受到了当时的统治阶级以及社会大众尤其是工商界的普遍支持,从而获得了在印度大地上的广泛流传。

  从现存的佛典资料来看,佛陀出家的动机乃至后来创教立说,都与当时的社会和时势直接相关。佛陀深切地感受到在奴隶制压迫和大自然威胁下人生的种种苦难,他所关心的是解脱人生苦难、实践宗教道德的人生哲学问题。他对当时思想界共同关心和讨论的形而上学问题,如世界是常还是无常?世界是有边还是无边?生命与身体是一还是异?生命终结后是有还是无?等等,一概避而不谈。他认为这些问题与解脱人生苦难无关,讨论这些问题等于是枉费心机,是徒劳无益,毫无任何意义的。对此,佛陀还以箭喻来加以说明。他说,讨论形而上的问题,就像一个人中了箭,不是首先拔出箭进行治疗,而是去问箭是什么人射的,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弓是什么形状的,是从什么方向射来的,等等,本末倒置,没有任何益处。可见,原始佛教哲学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现实人生的人生哲学,是当时社会的分裂和人的本质的分裂在意识层面上的投影。

  二、原始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

  印度佛教自兴起到衰落,前后经历了约1500年,其间由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由小乘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综观整个佛教,以小乘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大乘中观学派(Mqdhyamika,又称"空宗")和瑜伽行派(Yogqcqra,又称"有宗")最为重要,哲学思想最为丰富,可以说,概括了印度佛教的全部。

  佛教的教理主要是从戒、定、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戒、定、慧三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修学过程,而佛教的哲学思想则主要集中在慧学上。三学中,戒学和定学属于道德修养范畴,其中戒体部分也含有少量的哲学内容,慧学所涉及的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广泛看法,它既贯穿有道德学说的基本内容,又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佛教的目的在于拨苦得乐,寻求解脱。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佛教始终在寻求和探讨宇宙奥秘和人生真谛。为了迎合广大信徒,适应同外学斗争的需要,历代佛教的思想家日益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明佛教教义,从而增添了佛教的哲学色彩,丰富了佛经的思想内容。

  原始佛教的理论核心是"四谛"说,佛教的人生观就是基于这个理论而展开讨论的。"四谛"是佛教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现象的客观反映和经验总结,它逻辑地阐发了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缘起论"是构造佛教全部教义的理论基石,是源流一切佛法的源泉,所有佛教理论都是依据缘起论的根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所谓缘起,也就是说"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

《小乘佛教哲学研究(成建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