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8]。佛教根据缘起的理论来观察和分析人生现象,认为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组合体。人的肉体是物质的,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人的精神是由多种心理要素,如受、想、行、识等构成的,一旦四大元素和各种心理要素分离,生命则立即消亡,精神世界也随之消失。所以佛教认为人生具有生、住、异、灭,世界具有成、住、坏、空,世界上没有独立不变的永恒实体。缘生缘灭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命新陈代谢的自然过程。佛教还根据缘起的原理将人生命的全过程分为十二个不同的阶段,称为“十二因缘”。从十二因缘的序列构成来看,从“无明”到“老死”,人生经历了由无明引发的处于同一生命序列上的互为因果关系的十二种变化现象。佛教从分析人生过程出发,继而又联系发展到整个宇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于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因果关系之中。因此,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的三大命题,被认为是揭示人生本质的三个基本论点,也是佛教在理论上区别于其它宗教和哲学的根本性标志。同样,由于佛教以缘起的理论对世界现象进行了科学性的分析和理论论证,使佛教富有了宇宙观的学问。所以,我们又可以说,缘起论是佛教建立宇宙认识论的哲学基础。
佛教是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宗教。它自始至终采取的是分析和分别对待的态度,在两个极端中加以抉择,然后得出不着二边的中道主义看法。这样,它的观点就有些接近辩证法了。佛教以缘起论为依据阐释人生现象,提出了“四谛”说。“四谛”的组织是以苦谛为根本,以道谛作为人生解脱的理想途径,强调离苦得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难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的苦痛,其原因就在于人对现实世界的无明、执着。“无常”和“无我”乃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是生命产生痛苦的根源。人生的理想在于断除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和痛苦。所以在佛教看来,正视现实人生,行八正道,是获得一切善、根除一切恶的理想法门,是觉悟人生,进入解脱境界的关键。
佛教似乎总是给人以一消极遁世的印象,其原因主要是在于佛教往往把现实世界的一切,包括我们的人生,都视为苦难的。然而,佛教在阐述世界是苦及苦的原因的同时,又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希望--指出了一条离苦得乐、通向解脱的途径--八正道[9] 。“八正道”是佛教培养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修养的行动规范。“八正道”在“四谛”中属于道谛的范畴,是佛教的解脱法门,即佛教的方法论。“八正道”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两个方面。佛教在强调具有健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强调建立健全的精神生活。佛教非常重视理智和道德的开发与培养。从八正道的内容看,它完全排斥了纵欲和苦行两种偏见,没有任何对神灵祈祷和对偶像崇拜的内容,也没有宗教仪式主义的任何规定,这在各类宗教中是值得注意和研究的。
人生观和世界观,伦理学和方法论,是佛教所涉及的哲学理论的四个主要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佛教的教义基本上都是从宗教伦理、道德实践的要求出发,拨苦与乐,为人生寻求解脱而做因与果的关系论证的。所以说,佛教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归根结底都是为其解脱论提供论据的。佛教非常理性,极具智慧,在严厉批评极端苦行主义的同时,又强烈反对纵欲乐天主义,提出了超越极端的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从而避免了佛教堕入宗教极端的危险。佛教的思想理论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哲理。佛教往往以一种极为平静的心态,理性地去思考问题,辨证地看待问题,逻辑地分析问题,这种洞察事物的特殊方法,在印度宗教哲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闻的。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还曾因此而高度称誉佛教,说佛教处于人类辨证思维的较高阶段上。佛教的思辨哲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奇瑰异宝。从一定意义上讲,佛教的理论价值就在于它对辩证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部派佛教的形成及其基本哲学主张
根据佛教史书记载,大约在佛灭一百年后,佛教内部出现明显的思想分化。由于对部分戒条特别是小小戒问题的看法不同,激起了僧团内部在宗教修持方面的严重分歧,从而导致了佛教的根本分裂,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对立的佛教派系[10] 。一般来说,上座部(Sthaviravqda)思想比较保守,强调严守原始教义和一切佛制的清规戒律,属于佛教的正统派。与上座部相比,大众部(Mahqsaxghika)则思想较为开放,在持戒方面也显得比前者要稍微宽松些,对于个别不合时宜、不太现实的微细戒条则主张可持可不持,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放弃;在教义上注重真正的理解与发挥,主张推陈出新、理论开发,是比较强调发展的流派。据《异部宗轮论》记载,当时的佛教分化得相当厉害,不久又有部派相继从上座、大众两个根本部派中分出,并分化出思想风格各异的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的哲学派别,称为枝末部派。佛教从此便进入了纷争的部派佛教时期。部派佛教争论的主要问题,据《成实论》记载,无外乎是:一切有无?中阴有无?人我有无?罗汉是否退转?随眠与心是否相应?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各部派都有不同的回答,并进行了极为烦琐的理论论证。
部派佛教的教理思想和哲学主张,基本上反映在各自的论书--阿毗达磨(Abhi-dharma)中。阿毗达磨的思想萌芽,从根本上讲,是与对原始佛教教理的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对心性问题,诸法实有假有问题的理解与分析,有着直接的关系。阿毗达磨意译为“对法”、“无比法”、“胜法”、“论”等。所谓“对法”,就是指对一切法的分析和研究,“法”泛指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等等。因此,阿毗达磨就是对一切事物或现象于法理上的分析与研究。它是部派佛教哲学思想的核心所在。由于各部派在阐述法理时的立足点和侧重点不同,因此对法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千差万别的。同样,以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其理论构造肯定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就有了卷帙浩瀚、内容广泛的不同传承的论书。而这些论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佚失,而能够反映和体现部派佛教基本思想的,是现存的汉译说一切有部论书和南传巴利语七部论。而在整个部派佛教中,哲学思想最为丰富,内容最为系统的则是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说经部),它们的一些思想主张基本上对后来的大乘有宗产生过重大的理论影响。当然,其它部派特别是后世的大众各系对大乘空宗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原始佛教的重心是对人生现象的分析,即对构成人的五种要素“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这一重心开始转移,并进一步扩展到对一般宇宙现象的分析。由于各部派的立足点和侧重点不同,所以对宇宙万有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从蕴、处、界三方面来分类的,就是以人为中心,着重于对人、人体、人性、人格等物质和精神构成进行分类,把统一的人生现象分为若干分立的要素,并认为人是类似于大宇宙的小宇宙,弄清复杂人生现象也就等于弄清了整个宇宙万有的现象,由此从分析人生现象扩展到分析宇宙现象。另一种是以“法”来进行分类的,从整个宇宙着眼,对一切现象进行分析,把宇宙万有分为若干法。如说一切有部就以“五位七十五法”来分析和统摄一切现象。
部派佛教首先是从蕴、处、界三个方面对人及其所处的世界,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阐述主观与客观在认识上的关系,目的在于“破执”,立“无我”之理。在部派佛教之前,佛教一般是将色、受、想、行、识五蕴作为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色蕴指的是物质世界,是对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的总概括;后四蕴“受、想、行、识”则是指精神世界的总和。所以,部派佛教的多数派继承了原始佛教的这一传统,认为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我是五蕴的暂时和合,是基于五蕴的假名安立,没有实体,所以说人是无我的。于是他们从“人无我”的立场出发,进一步论证“法无我”的主张。如《阿毗达磨俱舍论》就认为五蕴是假有的。因为蕴是一种集合体,既然是集合体,就可以分散,分散了则不成为集合体了,所以五蕴是假有的。这是对“法无我”的论证。
十二处是从人的认识活动来区分的。部派佛教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即视觉、听觉等六种感觉器官)在与各自相对应的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相接触时就产生了相应的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上座部把意根当作人的物质的心,而其余各部派则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心法比色法势用猛利,意根是精神的中枢,属于心理范畴。主张以前念意识为意根,因为前念意识具有引发后念意识生起的功能,有表现记忆和推理的作用。佛教用十二处来分析宇宙现象,看似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色”、“心”两类。认识对象和认识器官同被视为是构成宇宙现象的基本要素,这无疑反映了部派佛教二元论的性质和倾向。
十八界是在十二处的基础上将根、境相对所产生的识加在一起而成的,即合六根、六境、六识,共为十八界。部派佛教认为,十八界摄尽宇宙一切现象,是对宇宙万有的总的分类。它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由能发认识的六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以及由六根与六境相接触而产生的六识,共同构成为与人相统一的宇宙万有的基本要素。
为了进一步分析和阐释宇宙现…
《早期佛教哲学研究(成建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