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三章 藏密四级独立门户之金刚大法▪P2

  ..续本文上一页诵法。

   结行,先供奉本尊,念诵完毕,以数珠置其前;其次,要做祈祷忍恕及奉送等法事,渐渐进入正修。

   B、不持念诵静虑,又分三:

   住火静虑、住声静虑和声后能给予解脱静虑。一其内容较广,在此因篇幅所限不详述。

   C、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是修益智延寿等的法门,内容包括息灾、增益及降伏等法。次第是先当承事,次仍作业。这也是藏密中的四续(事、行、瑜伽、无上瑜伽)都通用的规则。

  

   二、内外相透

  

   内外相透,是藏传密宗中以内外修行并重的一种法门或一种功法,在藏传密宗经典中则称为““行续”,它是藏传密宗四大金刚法门之一。具体而言,内外相适,即行续是一种以内心与外表行动相一致为主要特色的修炼法门,密教《大日经》为其重要理论依据。

   根据《密宗道次第论》,行续分为显宗经典之差别和修道次第两个方面。

   显宗经典之差别,是一切行续的主要理论依据,据说是毗卢遮那现证的菩提经。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圆满报身毗卢遮那佛。在华藏庄严世界,究竟天厚严宫所说的重要佛法,则为行续的经典。

   修道之次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成修道之器而举行灌顶。其意思是指修行者为真正成为修炼密法的合法人士而要接受严格的灌顶仪式。即修行者在大悲藏等曼陀罗(坛城)中获得灌顶而成为修道之器(符合条件的修行者)。

   第二阶段,成道之器巳净三昧耶及律仪。也就是说修行者经过灌顶成为修道之器以后,就要遵循密宗中制定的各种戒律,并努力修炼、清净自身。这一阶段基本上与前述事续相同。

   第三阶段,住三昧耶先修承事。这一阶段包括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的修炼。有相瑜伽是指未修空性摄持之本尊瑜伽者;无相瑜伽是指有修空性摄持之本尊瑜伽者。也就是说有相者是离修空性之本尊念诵,无相者是兼修空性之本尊念诵。由有相者成办有相,由无相者也能成办有相。总之,修空性瑜伽也能成佛。

   第四阶段,善承事已修成就(诸悉地)。这一阶段或依凭刀剑等外物,修持明剑仙等密法;或依靠内身诸处,修炼地、水、火、风等轮(功法),并作息灾、增益等事业法;或修曼殊室利(妙吉祥)等法。这种修炼使修行者还会获得菩萨的良行摩顶授记。

   总而言之,行续部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同时以随机的方便普渡一切众生。行续中主要有以上列表中之铃、杵、名等灌顶和多种誓言。

  

   三、阴阳双运

  

   阴阳双运,是藏传密宗中以内瑜伽为主的一种法门或一种功法,其中包括方便瑜伽和智慧瑜伽,在藏传密宗经典中则称为“瑜伽续”,它是藏传密宗四大金刚法门之一。具体而言,瑜伽续以配合行续的方便为究竟而融摄世俗,以如来作在家相的大日为中心,以金刚手为其护翼,主修内心方便瑜伽,或以修能知能证深广胜二谛和合相应无二之定为主。瑜伽续以《金刚经》和《理趣经》为代表法典,以内心观想为重,对密宗瑜伽功法作更进一步的深人修炼。

   根据《密宗道次第论》,瑜伽续中有根本经和学道之次第。根本经中主要讲说修世出世成就之共方便,其中又分四品:

   A、金刚界品——显示如来及如来种性之道;

   B、降三世品——显示金刚种性,即不动部;  

   C、遍调伏品——显示莲花种性,即弥陀部;

   D、义成就品——显示成满有情欲乐之宝种性,即宝生部。

   学道之次第,又分为五点:

   A、四印之训释:印定渭不可违越义。修本尊法,须四印印定者,即不可违越彼修法。

   B、差别:有大印、三昧耶印、法印、业印四类;又有所治根本印、能治道印、治已果印三种。

   C、次第:观起三昧耶尊,入以智慧尊者,乃印四印。

   D、印定之所为及胜利:所为之主要,即将凡庸之身语意事,变为佛陀之身语意事。

   E、如何印定之相:此有生印之因、印之自性结法、成就之因、成就自在之因。

   至于出生之因者,经说一切三昧耶印,皆从金刚缚出生。结毗卢遮那三昧耶印,诵咒,依此召入缚爱,自与智尊成无分别,而住无二体之慢;为印之自性及结法。缘彼心一境性,诵三总咒及三别咒;缘彼久住,是成印之因。次以正理分析自内蕴等皆空,而修习之,是成就自在之因。

   总之,瑜伽续是一种较高层次密法,其修行者需要多种灌顶,其中主要灌顶为金刚阿阇黎灌顶。在修行方法上,瑜伽续已经运用了瑜伽中的方便和智慧的功能,方便的特性是慈悲,智慧的特性是空性,方便为瑜伽中之父续,而智慧为瑜伽中之母续。因此,仅从修行方法的角度看,瑜伽续又可称为阴阳双运之瑜伽。

  

   四、圆融无分别

  

   圆融无分别,是藏传密宗中主要依凭两性结合来修炼的一种高层次的瑜伽,即实践瑜伽,其中包括无二瑜伽、智慧瑜伽母和方便瑜伽父。实际上这种瑜伽只是基础性的修炼方法,如果真正达到无上瑜伽的成就(或悉地),瑜伽本身就被看作表面化的庄严,而失去内在作用。圆融无分别在藏传密宗经典中则称为“无上瑜伽续”(或大瑜伽续),它是藏传密宗四大金刚法门之一,也是藏传密宗所独有的一种高级密法。

   由于无上瑜伽都是修行者自己的经验和灵感,所以,有关这方面的著述有诸多分歧,从而产生诸多流派。

   无上瑜伽续,由于其理论深奥、实践修习又独树一帜,因此,外人对此有诸多猜测或误解。现根据《密宗道次第论》,对其作尽可能的说明。

   无上瑜伽续大致上可分为二续之分别和主我之分别两大部分。

   A、二续之分别。主要从理论上分别瑜伽续和瑜伽母续。比如以无上瑜伽续来分别,《律仪生经》、《金刚幔经》、《佛顶经》等,可分为瑜伽续和瑜伽母续;《时轮经》等,可分为方便续和般若续;《金刚心庄严经》等,可分为空行父续和空行母续。   以上诸续,归纳起来只有二大类或二续。比如,瑜伽续、方便续、空行父续等都是义同而名异;而瑜伽母续、般若续、空行母续等,也同样是同义异名。

   B、主我之分别,又分为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1、破除他宗。在无上瑜伽续中有父续、母续和无二续三种分类,即三续。其分辨方法,凡是在序中以“如是我闻”起首的经典,几乎全都属于父续,如《集密经》。凡是在序中以“最胜密欢喜”起首的经典,一定是母续,如《胜乐经》。其根本续(欢喜金刚之根本续)第二会中,有“如是我闻”,不共之释续金刚幔中,有“最胜密欢喜”;共同释续三补札中,具有“如是我闻”与“最胜密欢喜”做为无二之续。

   由所诠义之差别,别分三续中,有以生起次第之差别、以圆满次第之差别、以随行清净之差别。初者,以无上续为所别事,若曼陀罗,凡五如来现天女相,或以天女为其正尊。或眷属中天女数众者,即是母续。若曼陀罗,凡五如来现天子相,或以天子而为正尊,或眷多是天子者,即立为父续。

   2、安立良宗。无上瑜伽续中,方便智慧无二续之“方便”,与父续为方便续之“方便”,二者名称虽同,其意义不同。同样,二中单分之“智慧”.与母续为智慧续之“智慧”,二者名称虽同,其意义也截然不同。二者中单独分出的方便,称为大乐俱生;智慧者,称为通达 一切诸法无自性智。所以,凡是无上续,定以如是方便智慧无别为所诠义。以如是之方便智慧,不能安立为父续、母续。

   若父续与方便续义同之方便,及母续与慧续义同之慧,其义为何?根据金刚幔第十品:“诸眷属等白大师言:世尊瑜伽母续之名,云何而转。持金刚告曰:般若度方便,此谓瑜伽母,大印善和合,转入真实故,名瑜伽母续。”称大印为此中大乐俱生智,由转入真实门中,而善和合,如是乐空无分别之和合,说名瑜伽母者谓二身之中,法身不共之同类因。以是显品方便分,与空品慧分,二中之空品慧分,所以名曰母。由以如是空品慧分之乐空无分别智,为正所诠。如是诠母续,若父续者,如空行海经云:“瑜伽续王中,知彼之执别,光明幻幻身,我为世间说。”其意义是金刚持说:明相增长,证得光明,顺规生起,逆规起时,从四空智,所乘五色光息,修幻身之法等,由如实了知彼彼轨则之差别,从光明定,起幻身之法。二身之中,色身不共之同类因。以是显品方便分之乐空无分别智,为父续之所诠。

   如《集密经》,是正父续;如《黑妅阎曼德迦经》、《毗卢遮那幻纲经》、《金刚心庄严经》等,是父续类摄之续。胜乐欢喜金刚、时轮、幻顶座、大印点、佛平等和合等,是为母续。父续集密为上,母续胜乐为上。如集密经广说之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及事业等,诸余父续,皆未说故。如胜乐经广说之生起圆满及事业等,诸余母续,皆未说故。

   3、修所诠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能成熟之灌顶续,告诉在趣入金刚乘不共道之前,定须灌顶,所以,这是道之初道。其中又分为三:

   1)于何灌顶曼陀罗之相,告诉在灌顶前,先须令弟子入曼陀罗;所入之曼陀罗,决定为彩上曼陀罗、布绘曼陀罗、静虑曼陀罗、身曼陀罗四种。

   2)由谁灌顶金刚阿阇黎之相,如事师五十颂云:“坚固调具慧”等,就是说要达内外十种真实,善巧显密诸经论等,特如颂云:“善摧根本罪”,说明从最初未犯根本罪,或没曾犯,然由自入曼陀罗等,还得威仪。以为弟子灌顶之时,须具密咒律仪,为他灌顶,否则弟子不能获得灌顶,以彼身中无能发生咒道之基,故俱欺自他。

   3)师于曼陀罗如何为弟子灌顶之法,分为“于彩土坛””“于布绘坛”“于身曼陀罗灌顶之法”三者。而“于彩土坛灌顶之法”又分为:绘曼陀罗法、修曼陀罗法、修已灌顶之法。

   ②成熟不退护三昧耶及律仪续,谓建立律仪及三昧耶,最为重要,以得真实后,即须善解十四根本堕罪、八种粗罪等,诸本支罪相,相续依止正念正知,于根本罪,舍命防护。设犯支分诸粗罪等,也须各各依还净法,善为还净,不共经夜。

   可见,未令入坛,未示诸尊者,虽灌上顶,但不可为得灌顶之数。如果不是这样,即传秘密灌顶。阿阇黎身中若有密戒,犯根本罪,即可要舍弃密戒。假若是灌顶的阿阇黎,虽修密道获得悉地,但根据经中所说,死后当要堕入地狱。所以,在这一方面应特别慎重。

   假若是已经得到圆满灌顶,必须如理守护三昧耶及律仪,若犯粗等小罪,当无问忏悔。若犯根本重罪,当自入坛等,仍令还净。

   ③正修自体起满续,全称“正修自体生起圆满次第”,此讲如是善护三昧耶,及律仪之补特伽罗,其所修道生起、圆满二种决定。由是因缘,修生起次第及诸支分,即是完备能成熟道。次修圆满次第及诸支分,即是完备能解脱道。

   生起、圆满二法,皆须以生、死、中有,为所净事,而修诸道。故天竺(印度)智者论中,皆说:“是依瞻部洲人胎生,具六界者。”即以正理也善成立,生起次第之训释,谓由是分别假设,或以内心假想生起所修次第,所以立彼名。圆满次第者,谓不观待分别假立,直缘自身生时,已有脉息空点,为念诸息入住融化于中脉故所修次第,故名为圆满次第。

   ④近因行续。在克主杰大师的《密宗道次第论》中略而未谈。但根据宗喀巴大师的名著《密宗道次第广论》卷六“无上瑜伽部”之“摄道之总聚”中记载:无上瑜伽部道次第,依集智金刚续讲,有贪乘人成佛之理,摄为四聚:续、因缘、训释、近因。这种释义如同《菩提道炬论》云:“以贪法理趣,证义故宣说,能生五部佛,说名为相续。后合为一部,说名为因缘。执持金刚等,是说名训释。喜等诸正行,当知说为因。”此以离欲乘人,欲界成佛四相为喻,而说明有贪乘人一生成佛的四相。

   上述四大法门本代表密教仪式发展的四个阶段,藏传密宗将四大法门合成一种体系。而且藏传佛教各教派几乎全以无上瑜伽部的各项教授作为最高级的修习法门。

   以上所述是根据藏传密宗权威名著《密宗道次第论》,对藏密四大金刚法门所作的理论性概说。但由于藏传密宗理论深奥、术语一连篇,加之,藏密是一种重于实践的宗教,许多东西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为了藏密的正确性和严肃性,以防以误传误,笔者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使其保持了原文的风格,这样一来,非专业的一般人就不可能轻而易举便能完全理解或掌握。然而,藏传密宗的所有密法、神功都是依凭这四大理论性法门而独自发挥、各显神通的。所以,欲想从较深层次去掌握或修炼藏密功法,即就意味着对以上四大法门应有所了解。

   总之,佛教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净除一切苦痛的根源,即烦恼,以及获得解脱圆满的觉位,即涅槃或菩提。而藏传密宗作为佛教的一大宗派,其事相和观法等虽然是五花八门、眼花缘乱,但其根本原理仍是建在认取烦恼(即菩提)、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圆成见”上的。从这一角度去观察,藏传密宗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秘密之处。如果对藏传密宗持有偏见或疑虑,可通过对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和克主杰的《密宗道次第论》等藏传密宗权威著作的认真阅读或细心理解可窥见其庐山真面目。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三章 藏密四级独立门户之金刚大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