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誦法。
結行,先供奉本尊,念誦完畢,以數珠置其前;其次,要做祈禱忍恕及奉送等法事,漸漸進入正修。
B、不持念誦靜慮,又分叁:
住火靜慮、住聲靜慮和聲後能給予解脫靜慮。一其內容較廣,在此因篇幅所限不詳述。
C、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是修益智延壽等的法門,內容包括息災、增益及降伏等法。次第是先當承事,次仍作業。這也是藏密中的四續(事、行、瑜伽、無上瑜伽)都通用的規則。
二、內外相透
內外相透,是藏傳密宗中以內外修行並重的一種法門或一種功法,在藏傳密宗經典中則稱爲““行續”,它是藏傳密宗四大金剛法門之一。具體而言,內外相適,即行續是一種以內心與外表行動相一致爲主要特色的修煉法門,密教《大日經》爲其重要理論依據。
根據《密宗道次第論》,行續分爲顯宗經典之差別和修道次第兩個方面。
顯宗經典之差別,是一切行續的主要理論依據,據說是毗盧遮那現證的菩提經。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的圓滿報身毗盧遮那佛。在華藏莊嚴世界,究竟天厚嚴宮所說的重要佛法,則爲行續的經典。
修道之次第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爲成修道之器而舉行灌頂。其意思是指修行者爲真正成爲修煉密法的合法人士而要接受嚴格的灌頂儀式。即修行者在大悲藏等曼陀羅(壇城)中獲得灌頂而成爲修道之器(符合條件的修行者)。
第二階段,成道之器巳淨叁昧耶及律儀。也就是說修行者經過灌頂成爲修道之器以後,就要遵循密宗中製定的各種戒律,並努力修煉、清淨自身。這一階段基本上與前述事續相同。
第叁階段,住叁昧耶先修承事。這一階段包括有相瑜伽和無相瑜伽的修煉。有相瑜伽是指未修空性攝持之本尊瑜伽者;無相瑜伽是指有修空性攝持之本尊瑜伽者。也就是說有相者是離修空性之本尊念誦,無相者是兼修空性之本尊念誦。由有相者成辦有相,由無相者也能成辦有相。總之,修空性瑜伽也能成佛。
第四階段,善承事已修成就(諸悉地)。這一階段或依憑刀劍等外物,修持明劍仙等密法;或依靠內身諸處,修煉地、水、火、風等輪(功法),並作息災、增益等事業法;或修曼殊室利(妙吉祥)等法。這種修煉使修行者還會獲得菩薩的良行摩頂授記。
總而言之,行續部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同時以隨機的方便普渡一切衆生。行續中主要有以上列表中之鈴、杵、名等灌頂和多種誓言。
叁、陰陽雙運
陰陽雙運,是藏傳密宗中以內瑜伽爲主的一種法門或一種功法,其中包括方便瑜伽和智慧瑜伽,在藏傳密宗經典中則稱爲“瑜伽續”,它是藏傳密宗四大金剛法門之一。具體而言,瑜伽續以配合行續的方便爲究竟而融攝世俗,以如來作在家相的大日爲中心,以金剛手爲其護翼,主修內心方便瑜伽,或以修能知能證深廣勝二谛和合相應無二之定爲主。瑜伽續以《金剛經》和《理趣經》爲代表法典,以內心觀想爲重,對密宗瑜伽功法作更進一步的深人修煉。
根據《密宗道次第論》,瑜伽續中有根本經和學道之次第。根本經中主要講說修世出世成就之共方便,其中又分四品:
A、金剛界品——顯示如來及如來種性之道;
B、降叁世品——顯示金剛種性,即不動部;
C、遍調伏品——顯示蓮花種性,即彌陀部;
D、義成就品——顯示成滿有情欲樂之寶種性,即寶生部。
學道之次第,又分爲五點:
A、四印之訓釋:印定渭不可違越義。修本尊法,須四印印定者,即不可違越彼修法。
B、差別:有大印、叁昧耶印、法印、業印四類;又有所治根本印、能治道印、治已果印叁種。
C、次第:觀起叁昧耶尊,入以智慧尊者,乃印四印。
D、印定之所爲及勝利:所爲之主要,即將凡庸之身語意事,變爲佛陀之身語意事。
E、如何印定之相:此有生印之因、印之自性結法、成就之因、成就自在之因。
至于出生之因者,經說一切叁昧耶印,皆從金剛縛出生。結毗盧遮那叁昧耶印,誦咒,依此召入縛愛,自與智尊成無分別,而住無二體之慢;爲印之自性及結法。緣彼心一境性,誦叁總咒及叁別咒;緣彼久住,是成印之因。次以正理分析自內蘊等皆空,而修習之,是成就自在之因。
總之,瑜伽續是一種較高層次密法,其修行者需要多種灌頂,其中主要灌頂爲金剛阿阇黎灌頂。在修行方法上,瑜伽續已經運用了瑜伽中的方便和智慧的功能,方便的特性是慈悲,智慧的特性是空性,方便爲瑜伽中之父續,而智慧爲瑜伽中之母續。因此,僅從修行方法的角度看,瑜伽續又可稱爲陰陽雙運之瑜伽。
四、圓融無分別
圓融無分別,是藏傳密宗中主要依憑兩性結合來修煉的一種高層次的瑜伽,即實踐瑜伽,其中包括無二瑜伽、智慧瑜伽母和方便瑜伽父。實際上這種瑜伽只是基礎性的修煉方法,如果真正達到無上瑜伽的成就(或悉地),瑜伽本身就被看作表面化的莊嚴,而失去內在作用。圓融無分別在藏傳密宗經典中則稱爲“無上瑜伽續”(或大瑜伽續),它是藏傳密宗四大金剛法門之一,也是藏傳密宗所獨有的一種高級密法。
由于無上瑜伽都是修行者自己的經驗和靈感,所以,有關這方面的著述有諸多分歧,從而産生諸多流派。
無上瑜伽續,由于其理論深奧、實踐修習又獨樹一幟,因此,外人對此有諸多猜測或誤解。現根據《密宗道次第論》,對其作盡可能的說明。
無上瑜伽續大致上可分爲二續之分別和主我之分別兩大部分。
A、二續之分別。主要從理論上分別瑜伽續和瑜伽母續。比如以無上瑜伽續來分別,《律儀生經》、《金剛幔經》、《佛頂經》等,可分爲瑜伽續和瑜伽母續;《時輪經》等,可分爲方便續和般若續;《金剛心莊嚴經》等,可分爲空行父續和空行母續。 以上諸續,歸納起來只有二大類或二續。比如,瑜伽續、方便續、空行父續等都是義同而名異;而瑜伽母續、般若續、空行母續等,也同樣是同義異名。
B、主我之分別,又分爲叁個方面進行敘述:
1、破除他宗。在無上瑜伽續中有父續、母續和無二續叁種分類,即叁續。其分辨方法,凡是在序中以“如是我聞”起首的經典,幾乎全都屬于父續,如《集密經》。凡是在序中以“最勝密歡喜”起首的經典,一定是母續,如《勝樂經》。其根本續(歡喜金剛之根本續)第二會中,有“如是我聞”,不共之釋續金剛幔中,有“最勝密歡喜”;共同釋續叁補劄中,具有“如是我聞”與“最勝密歡喜”做爲無二之續。
由所诠義之差別,別分叁續中,有以生起次第之差別、以圓滿次第之差別、以隨行清淨之差別。初者,以無上續爲所別事,若曼陀羅,凡五如來現天女相,或以天女爲其正尊。或眷屬中天女數衆者,即是母續。若曼陀羅,凡五如來現天子相,或以天子而爲正尊,或眷多是天子者,即立爲父續。
2、安立良宗。無上瑜伽續中,方便智慧無二續之“方便”,與父續爲方便續之“方便”,二者名稱雖同,其意義不同。同樣,二中單分之“智慧”.與母續爲智慧續之“智慧”,二者名稱雖同,其意義也截然不同。二者中單獨分出的方便,稱爲大樂俱生;智慧者,稱爲通達 一切諸法無自性智。所以,凡是無上續,定以如是方便智慧無別爲所诠義。以如是之方便智慧,不能安立爲父續、母續。
若父續與方便續義同之方便,及母續與慧續義同之慧,其義爲何?根據金剛幔第十品:“諸眷屬等白大師言:世尊瑜伽母續之名,雲何而轉。持金剛告曰:般若度方便,此謂瑜伽母,大印善和合,轉入真實故,名瑜伽母續。”稱大印爲此中大樂俱生智,由轉入真實門中,而善和合,如是樂空無分別之和合,說名瑜伽母者謂二身之中,法身不共之同類因。以是顯品方便分,與空品慧分,二中之空品慧分,所以名曰母。由以如是空品慧分之樂空無分別智,爲正所诠。如是诠母續,若父續者,如空行海經雲:“瑜伽續王中,知彼之執別,光明幻幻身,我爲世間說。”其意義是金剛持說:明相增長,證得光明,順規生起,逆規起時,從四空智,所乘五色光息,修幻身之法等,由如實了知彼彼軌則之差別,從光明定,起幻身之法。二身之中,色身不共之同類因。以是顯品方便分之樂空無分別智,爲父續之所诠。
如《集密經》,是正父續;如《黑妅閻曼德迦經》、《毗盧遮那幻綱經》、《金剛心莊嚴經》等,是父續類攝之續。勝樂歡喜金剛、時輪、幻頂座、大印點、佛平等和合等,是爲母續。父續集密爲上,母續勝樂爲上。如集密經廣說之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及事業等,諸余父續,皆未說故。如勝樂經廣說之生起圓滿及事業等,諸余母續,皆未說故。
3、修所诠義。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①能成熟之灌頂續,告訴在趣入金剛乘不共道之前,定須灌頂,所以,這是道之初道。其中又分爲叁:
1)于何灌頂曼陀羅之相,告訴在灌頂前,先須令弟子入曼陀羅;所入之曼陀羅,決定爲彩上曼陀羅、布繪曼陀羅、靜慮曼陀羅、身曼陀羅四種。
2)由誰灌頂金剛阿阇黎之相,如事師五十頌雲:“堅固調具慧”等,就是說要達內外十種真實,善巧顯密諸經論等,特如頌雲:“善摧根本罪”,說明從最初未犯根本罪,或沒曾犯,然由自入曼陀羅等,還得威儀。以爲弟子灌頂之時,須具密咒律儀,爲他灌頂,否則弟子不能獲得灌頂,以彼身中無能發生咒道之基,故俱欺自他。
3)師于曼陀羅如何爲弟子灌頂之法,分爲“于彩土壇””“于布繪壇”“于身曼陀羅灌頂之法”叁者。而“于彩土壇灌頂之法”又分爲:繪曼陀羅法、修曼陀羅法、修已灌頂之法。
②成熟不退護叁昧耶及律儀續,謂建立律儀及叁昧耶,最爲重要,以得真實後,即須善解十四根本墮罪、八種粗罪等,諸本支罪相,相續依止正念正知,于根本罪,舍命防護。設犯支分諸粗罪等,也須各各依還淨法,善爲還淨,不共經夜。
可見,未令入壇,未示諸尊者,雖灌上頂,但不可爲得灌頂之數。如果不是這樣,即傳秘密灌頂。阿阇黎身中若有密戒,犯根本罪,即可要舍棄密戒。假若是灌頂的阿阇黎,雖修密道獲得悉地,但根據經中所說,死後當要墮入地獄。所以,在這一方面應特別慎重。
假若是已經得到圓滿灌頂,必須如理守護叁昧耶及律儀,若犯粗等小罪,當無問忏悔。若犯根本重罪,當自入壇等,仍令還淨。
③正修自體起滿續,全稱“正修自體生起圓滿次第”,此講如是善護叁昧耶,及律儀之補特伽羅,其所修道生起、圓滿二種決定。由是因緣,修生起次第及諸支分,即是完備能成熟道。次修圓滿次第及諸支分,即是完備能解脫道。
生起、圓滿二法,皆須以生、死、中有,爲所淨事,而修諸道。故天竺(印度)智者論中,皆說:“是依瞻部洲人胎生,具六界者。”即以正理也善成立,生起次第之訓釋,謂由是分別假設,或以內心假想生起所修次第,所以立彼名。圓滿次第者,謂不觀待分別假立,直緣自身生時,已有脈息空點,爲念諸息入住融化于中脈故所修次第,故名爲圓滿次第。
④近因行續。在克主傑大師的《密宗道次第論》中略而未談。但根據宗喀巴大師的名著《密宗道次第廣論》卷六“無上瑜伽部”之“攝道之總聚”中記載:無上瑜伽部道次第,依集智金剛續講,有貪乘人成佛之理,攝爲四聚:續、因緣、訓釋、近因。這種釋義如同《菩提道炬論》雲:“以貪法理趣,證義故宣說,能生五部佛,說名爲相續。後合爲一部,說名爲因緣。執持金剛等,是說名訓釋。喜等諸正行,當知說爲因。”此以離欲乘人,欲界成佛四相爲喻,而說明有貪乘人一生成佛的四相。
上述四大法門本代表密教儀式發展的四個階段,藏傳密宗將四大法門合成一種體系。而且藏傳佛教各教派幾乎全以無上瑜伽部的各項教授作爲最高級的修習法門。
以上所述是根據藏傳密宗權威名著《密宗道次第論》,對藏密四大金剛法門所作的理論性概說。但由于藏傳密宗理論深奧、術語一連篇,加之,藏密是一種重于實踐的宗教,許多東西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爲了藏密的正確性和嚴肅性,以防以誤傳誤,筆者沒有作過多的解釋,使其保持了原文的風格,這樣一來,非專業的一般人就不可能輕而易舉便能完全理解或掌握。然而,藏傳密宗的所有密法、神功都是依憑這四大理論性法門而獨自發揮、各顯神通的。所以,欲想從較深層次去掌握或修煉藏密功法,即就意味著對以上四大法門應有所了解。
總之,佛教的中心問題是如何淨除一切苦痛的根源,即煩惱,以及獲得解脫圓滿的覺位,即涅槃或菩提。而藏傳密宗作爲佛教的一大宗派,其事相和觀法等雖然是五花八門、眼花緣亂,但其根本原理仍是建在認取煩惱(即菩提)、即身是佛和即心是佛的“果位圓成見”上的。從這一角度去觀察,藏傳密宗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秘密之處。如果對藏傳密宗持有偏見或疑慮,可通過對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廣論》和克主傑的《密宗道次第論》等藏傳密宗權威著作的認真閱讀或細心理解可窺見其廬山真面目。
《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 第叁章 藏密四級獨立門戶之金剛大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