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之,哲蚌寺等藏传佛教大型寺院,通过以上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在西藏各个地区有条不紊地运行拥有成千上万名僧众的庞大宗教机构。比如,哲蚌寺在历史上曾拥有僧侣定额为7700名,实际人数最盛时达上万名,附属于寺达640座,”从而成为藏族地区规模最大、僧侣最多、级别最高的一大佛教僧院,直接参与西藏政教合一制度。
二、民主管理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政教合一制度,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不得干涉行政、司法、教育等非宗教领域,并取消了西藏各个寺院之间的上下隶属关系,每座寺院内部采取独立自主的民主管理。在藏族地区实现政教分离的社会政治制度之后,不仅使藏区众多寺院脱离政治影响,从事纯宗教性活动,而且使宗教信仰完全成为藏族老百姓的个人私事,这是藏传佛教史上发生的一次历史性转机。
民主改革前,西藏自治区境内共有2,711座藏传佛教寺院和114,103名僧尼。经过民主改革,无论寺院还是僧尼数量大幅度减少。根据1965年的统计,当时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只保留了553座寺院和6,913名僧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西藏的第一次历史性实践,它基本上符合藏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仅裁减大批僧尼解放了藏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而且保留•下来的寺院数量也基本上能够满足广大藏族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信仰需求。
1978年以后,•藏传佛教正处在一个健康发展的历史新时期。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已有1,700多座寺院和大约46,000名僧尼。这千数字分别同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寺院和僧尼数相比较,能够充分显示出新世纪西藏宗教的规模、特征和走向。可以说,新世纪的藏传佛教无论在寺院组织、僧尼戒律,还是在宗教活动等方面均趋于成熟或平稳。尤其是各个寺院普遍推行民主管理制度,是对西藏民主改革前寺院实行“堪布”或“活佛”负责制的一次改革,也是对寺院内部旧体制的一次革新,它具有诸多新时代的管理模式或文化特征。
以笔者2003年8月对西藏日喀则拉孜县藏传佛教寺院所作的个案分析为例,对当前寺院民主管理制度的运作、特征等现状作具体阐述:
拉孜县位于日喀则地区的西部,故有日喀则西部地区之称,在历史上被称为日喀则上部地区,藏语称“堆巴”(Stod Pa)。•从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 日喀则的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东部地区比较富足,而西部地区贫穷。然而,拉孜县在西部各县中又可列入中等水平,算不上经济条件最差的贫困县。所以,这一地区的经济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寺院和僧尼的兴衰以及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态势。
拉孜县现有30座寺院,僧尼共218人,其中尼僧21人、居士28人、民主改革前老僧6人。西藏自治区有关宗教管理部门下达的拉孜县僧尼定编数为320人,实际空缺102人。据拉孜县统战部和民宗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打算在今后两年内将拉孜县的僧尼人数逐步增补到270-280名之间,基本接近编制名额。至于拉孜县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在僧尼人数达15人以上的寺院设立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民管会;僧尼人数在15人以下的寺院建立民主管理小组,简称民管小组。目前,拉孜县30座寺院中有11座寺院设立民管会,其余19座寺院建立民管小组。
个案调查:拉孜曲德寺的民主管理”
拉孜曲德寺(1ha rtse chos,sde dgon)是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规模最大的一座具有典型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该寺据说是在第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创建,后属扎什伦布令子寺,并由扎什伦布寺阿巴扎仓派遣堪布主持寺院工作,是一座实行堪布制的典型寺院。堪布每三年轮换一次,分管宗教活动的翁则也是每三年换届一次,翁则助理翁琼和分管寺规纪律的格贵每年换届一次,“吉萨”(spyi sa,意为“总管家”,又称郭聂或聂巴)分管财务,由8人组成。
拉孜曲德寺过去有两个扎仓,即阿巴扎仓(密宗学院)和才尼(mrshannyid)扎仓(闻思学院)。阿巴扎仓的主持由寺院堪布兼任,该扎仓大约有60多名僧人。才尼扎仓的主持叫才尼格干(学院老师),共有两名格干,学僧达300多人。学僧在才尼扎仓主要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考试毕业后才有资格去拉萨参加在大昭寺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拉热巴格西学位的考试。在历史上拉孜曲德寺最盛时其住寺僧人达500多人。
拉孜曲德寺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有幸的是寺院主要建筑大经堂在文革期间用作县粮仓而被保留下来。该寺于1985年3月1日开始恢复,当年在寺内成立民主管理委员会,并向广大信教群众开放。寺院在恢复期间得到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如1985年政府拨款8万元作为修复寺院的启动经费,后来落实宗教政策向寺院拔专款20万元,200口年政府又向寺院捐赠1万元。由于拉孜曲德寺在经济上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资助,现在寺院的各项修复工程基本完成,而且由寺院统一盖建了僧舍,每位正式僧人可以分到一套僧舍,每套三间房,一间作为佛龛室,一间作为伙房,一间作为起居室(卧室)。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去了僧人最大的个人经济负担。
1996年拉孜曲德寺作为拉孜县重点教育对象,地区和县两级部门的干部在该寺蹲点3个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寺教前后的僧人人数略有变化,在寺院爱国主义教育中主要劝退18岁以下的僧尼,当时劝退拉孜曲德寺僧人9名,劝退后的僧人中50%在家里至今没有还俗,有望将来再次进寺院成为一名合格的僧人;其中很少部分僧人离开寺院后到外地去念经化缘。
1996年拉孜曲德寺重新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共五人:
主任:喜饶嘉措,68岁,拉孜县查务乡人,总管寺院内外一切事务。
副主任:崔臣平措,36岁,拉孜县切玛乡人,分管保安、后勤、宗教活动等。
委员:金巴嘉措,31岁,拉孜县查务乡人,分管财经、宗教活动等二
崔臣达杰,42岁,拉孜县拉孜镇人,兼任寺院出纳。
钦饶嘉措,“32岁,拉孜县拉孜镇人,兼任会计。
目前,拉孜曲德寺的僧人编制为58名,实有42名僧人,其中持证者31人,其余11人为预备僧人,即将可拿到僧人证成为正式的住寺僧人。僧人中有3位原老僧,即寺管会主任喜饶嘉措、堪布罗桑尼玛(82岁),经师丹增曲培(69岁)。其余绝大多数僧人为1985年寺院恢复之后陆续出家的新僧,其中最大的42岁,最小的19岁,大多处在26、27岁之年龄段。
拉孜曲德寺过去有密宗和显宗两个扎仓,1985年寺院恢复之后将两个扎仓合而为一,在此基础上于1986年创办学经班,开始学习藏传佛教的佛学基础知识,即五部大论,其中10名学僧已经完成四部大论的系统学习,只剩下《俱舍论》,由于拉孜曲德寺的两位老师都曾未学过《俱舍论》而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目前,拉孜曲德寺的学经班的老师有两位老僧担任,即原阿巴扎仓的翁则罗桑尼玛和丹增曲培,其中丹增曲培主要教授律学和般若学。, 除了新设立的民主管理委员会之外,寺内还保留过去的堪布、翁则、翁琼和格贵等僧职。如堪布负责密宗殿和教戒(gso sbyong)仪轨;翁则,负责经堂诵经;翁琼协助翁则的工作;格贵,负责僧人的教戒和安排僧人外出念经等教务。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了解到藏传佛教各个寺院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发生巨大变革,首先在管理制度上废除了过去具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旧体制,即“堪布负责制”,设立了新的民主管理制度,即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其次,在寺院内部精简机构,如合并寺院扎仓(学院)和定编僧人数量,以及制定18岁以下不能出家为僧尼的政策,从而扭转了过去寺院无限制发展僧人的局面;其三,在新的寺院机制中保留了过去比较合理的组织形式,如在寺院里依然保留了堪布、翁则和格贵等传统僧职,并在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在寺院教育和宗教仪轨方面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或积极作用。可以说,这一系列重大制度变革不仅为各个寺院尽快适应藏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体制基础,而且为藏传佛教开辟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途径。
三、新的模式
藏传佛教各个不同类型的寺院在自己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正在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生存模式或发展路径。在此以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境内的一座称噶举寺的藏传佛教寺院为例,阐述这一新的寺院管理模式。
个案调查:亚东噶举寺的管理模式”
噶举寺(bkavbrgyud dgonpa)位于亚东县下亚东乡切玛村南部、乃堆拉山北侧的半山森林之中,其东、西、南三面与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交界,距离亚东县城只有:10公里左右。寺院所处自然地理环境十分优美。噶举寺属于藏传佛教周巴噶举派(vbrugpabkavbrgyud),最初由周巴噶举派高僧丹增尼达于1747年创建。该寺规模不大、僧人又少,在藏传佛教寺院中甚至可列入微型寺院范畴,可它在亚东县却享有第二大寺院之称号。同时,噶举寺在“文革”期间因寺内驻军将两层大殿保留下来,其中一层原是寺院大经堂,二层是噶举颇章(bkavbrgyudphobrang),寺内仍保存着儿幅清代时期的珍贵旧唐卡和清代驻藏大臣升泰题赠的一块“大放光…
《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演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