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言之,哲蚌寺等藏傳佛教大型寺院,通過以上系統的組織機構和健全的管理製度,在西藏各個地區有條不紊地運行擁有成千上萬名僧衆的龐大宗教機構。比如,哲蚌寺在曆史上曾擁有僧侶定額爲7700名,實際人數最盛時達上萬名,附屬于寺達640座,”從而成爲藏族地區規模最大、僧侶最多、級別最高的一大佛教僧院,直接參與西藏政教合一製度。
二、民主管理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廢除了政教合一製度,實行政教分離,宗教不得幹涉行政、司法、教育等非宗教領域,並取消了西藏各個寺院之間的上下隸屬關系,每座寺院內部采取獨立自主的民主管理。在藏族地區實現政教分離的社會政治製度之後,不僅使藏區衆多寺院脫離政治影響,從事純宗教性活動,而且使宗教信仰完全成爲藏族老百姓的個人私事,這是藏傳佛教史上發生的一次曆史性轉機。
民主改革前,西藏自治區境內共有2,711座藏傳佛教寺院和114,103名僧尼。經過民主改革,無論寺院還是僧尼數量大幅度減少。根據1965年的統計,當時在西藏自治區境內只保留了553座寺院和6,913名僧尼。這是中國共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西藏的第一次曆史性實踐,它基本上符合藏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不僅裁減大批僧尼解放了藏族地區的社會生産力,而且保留•下來的寺院數量也基本上能夠滿足廣大藏族信教群衆的正常宗教信仰需求。
1978年以後,•藏傳佛教正處在一個健康發展的曆史新時期。目前,西藏自治區境內已有1,700多座寺院和大約46,000名僧尼。這千數字分別同西藏民主改革前後的寺院和僧尼數相比較,能夠充分顯示出新世紀西藏宗教的規模、特征和走向。可以說,新世紀的藏傳佛教無論在寺院組織、僧尼戒律,還是在宗教活動等方面均趨于成熟或平穩。尤其是各個寺院普遍推行民主管理製度,是對西藏民主改革前寺院實行“堪布”或“活佛”負責製的一次改革,也是對寺院內部舊體製的一次革新,它具有諸多新時代的管理模式或文化特征。
以筆者2003年8月對西藏日喀則拉孜縣藏傳佛教寺院所作的個案分析爲例,對當前寺院民主管理製度的運作、特征等現狀作具體闡述:
拉孜縣位于日喀則地區的西部,故有日喀則西部地區之稱,在曆史上被稱爲日喀則上部地區,藏語稱“堆巴”(Stod Pa)。•從目前的經濟狀況來看, 日喀則的西部地區落後于東部地區,由于自然條件的差異,東部地區比較富足,而西部地區貧窮。然而,拉孜縣在西部各縣中又可列入中等水平,算不上經濟條件最差的貧困縣。所以,這一地區的經濟狀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寺院和僧尼的興衰以及信教群衆的宗教信仰態勢。
拉孜縣現有30座寺院,僧尼共218人,其中尼僧21人、居士28人、民主改革前老僧6人。西藏自治區有關宗教管理部門下達的拉孜縣僧尼定編數爲320人,實際空缺102人。據拉孜縣統戰部和民宗局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打算在今後兩年內將拉孜縣的僧尼人數逐步增補到270-280名之間,基本接近編製名額。至于拉孜縣藏傳佛教寺院內部的管理體製,在僧尼人數達15人以上的寺院設立民主管理委員會,簡稱民管會;僧尼人數在15人以下的寺院建立民主管理小組,簡稱民管小組。目前,拉孜縣30座寺院中有11座寺院設立民管會,其余19座寺院建立民管小組。
個案調查:拉孜曲德寺的民主管理”
拉孜曲德寺(1ha rtse chos,sde dgon)是日喀則地區拉孜縣境內曆史悠久、影響深遠、規模最大的一座具有典型性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該寺據說是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時期創建,後屬紮什倫布令子寺,並由紮什倫布寺阿巴紮倉派遣堪布主持寺院工作,是一座實行堪布製的典型寺院。堪布每叁年輪換一次,分管宗教活動的翁則也是每叁年換屆一次,翁則助理翁瓊和分管寺規紀律的格貴每年換屆一次,“吉薩”(spyi sa,意爲“總管家”,又稱郭聶或聶巴)分管財務,由8人組成。
拉孜曲德寺過去有兩個紮倉,即阿巴紮倉(密宗學院)和才尼(mrshannyid)紮倉(聞思學院)。阿巴紮倉的主持由寺院堪布兼任,該紮倉大約有60多名僧人。才尼紮倉的主持叫才尼格幹(學院老師),共有兩名格幹,學僧達300多人。學僧在才尼紮倉主要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考試畢業後才有資格去拉薩參加在大昭寺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拉熱巴格西學位的考試。在曆史上拉孜曲德寺最盛時其住寺僧人達500多人。
拉孜曲德寺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有幸的是寺院主要建築大經堂在文革期間用作縣糧倉而被保留下來。該寺于1985年3月1日開始恢複,當年在寺內成立民主管理委員會,並向廣大信教群衆開放。寺院在恢複期間得到各級政府的資金支持,如1985年政府撥款8萬元作爲修複寺院的啓動經費,後來落實宗教政策向寺院拔專款20萬元,200口年政府又向寺院捐贈1萬元。由于拉孜曲德寺在經濟上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資助,現在寺院的各項修複工程基本完成,而且由寺院統一蓋建了僧舍,每位正式僧人可以分到一套僧舍,每套叁間房,一間作爲佛龛室,一間作爲夥房,一間作爲起居室(臥室)。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去了僧人最大的個人經濟負擔。
1996年拉孜曲德寺作爲拉孜縣重點教育對象,地區和縣兩級部門的幹部在該寺蹲點3個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寺教前後的僧人人數略有變化,在寺院愛國主義教育中主要勸退18歲以下的僧尼,當時勸退拉孜曲德寺僧人9名,勸退後的僧人中50%在家裏至今沒有還俗,有望將來再次進寺院成爲一名合格的僧人;其中很少部分僧人離開寺院後到外地去念經化緣。
1996年拉孜曲德寺重新選舉産生了新的一屆民主管理委員會成員,共五人:
主任:喜饒嘉措,68歲,拉孜縣查務鄉人,總管寺院內外一切事務。
副主任:崔臣平措,36歲,拉孜縣切瑪鄉人,分管保安、後勤、宗教活動等。
委員:金巴嘉措,31歲,拉孜縣查務鄉人,分管財經、宗教活動等二
崔臣達傑,42歲,拉孜縣拉孜鎮人,兼任寺院出納。
欽饒嘉措,“32歲,拉孜縣拉孜鎮人,兼任會計。
目前,拉孜曲德寺的僧人編製爲58名,實有42名僧人,其中持證者31人,其余11人爲預備僧人,即將可拿到僧人證成爲正式的住寺僧人。僧人中有3位原老僧,即寺管會主任喜饒嘉措、堪布羅桑尼瑪(82歲),經師丹增曲培(69歲)。其余絕大多數僧人爲1985年寺院恢複之後陸續出家的新僧,其中最大的42歲,最小的19歲,大多處在26、27歲之年齡段。
拉孜曲德寺過去有密宗和顯宗兩個紮倉,1985年寺院恢複之後將兩個紮倉合而爲一,在此基礎上于1986年創辦學經班,開始學習藏傳佛教的佛學基礎知識,即五部大論,其中10名學僧已經完成四部大論的系統學習,只剩下《俱舍論》,由于拉孜曲德寺的兩位老師都曾未學過《俱舍論》而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目前,拉孜曲德寺的學經班的老師有兩位老僧擔任,即原阿巴紮倉的翁則羅桑尼瑪和丹增曲培,其中丹增曲培主要教授律學和般若學。, 除了新設立的民主管理委員會之外,寺內還保留過去的堪布、翁則、翁瓊和格貴等僧職。如堪布負責密宗殿和教戒(gso sbyong)儀軌;翁則,負責經堂誦經;翁瓊協助翁則的工作;格貴,負責僧人的教戒和安排僧人外出念經等教務。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了解到藏傳佛教各個寺院在內部管理體製上發生巨大變革,首先在管理製度上廢除了過去具有上下隸屬關系的舊體製,即“堪布負責製”,設立了新的民主管理製度,即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其次,在寺院內部精簡機構,如合並寺院紮倉(學院)和定編僧人數量,以及製定18歲以下不能出家爲僧尼的政策,從而扭轉了過去寺院無限製發展僧人的局面;其叁,在新的寺院機製中保留了過去比較合理的組織形式,如在寺院裏依然保留了堪布、翁則和格貴等傳統僧職,並在寺院民主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在寺院教育和宗教儀軌方面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或積極作用。可以說,這一系列重大製度變革不僅爲各個寺院盡快適應藏區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體製基礎,而且爲藏傳佛教開辟了在新世紀的發展途徑。
叁、新的模式
藏傳佛教各個不同類型的寺院在自己所處的不同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下,正在因地製宜選擇最佳的生存模式或發展路徑。在此以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境內的一座稱噶舉寺的藏傳佛教寺院爲例,闡述這一新的寺院管理模式。
個案調查:亞東噶舉寺的管理模式”
噶舉寺(bkavbrgyud dgonpa)位于亞東縣下亞東鄉切瑪村南部、乃堆拉山北側的半山森林之中,其東、西、南叁面與錫金、不丹、尼泊爾、印度交界,距離亞東縣城只有:10公裏左右。寺院所處自然地理環境十分優美。噶舉寺屬于藏傳佛教周巴噶舉派(vbrugpabkavbrgyud),最初由周巴噶舉派高僧丹增尼達于1747年創建。該寺規模不大、僧人又少,在藏傳佛教寺院中甚至可列入微型寺院範疇,可它在亞東縣卻享有第二大寺院之稱號。同時,噶舉寺在“文革”期間因寺內駐軍將兩層大殿保留下來,其中一層原是寺院大經堂,二層是噶舉頗章(bkavbrgyudphobrang),寺內仍保存著兒幅清代時期的珍貴舊唐卡和清代駐藏大臣升泰題贈的一塊“大放光…
《藏傳佛教寺院內部管理體製的演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