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的宗教
一、文化地理背景
雪域的宗教,顾名思义,它是在雪域高原产生、发展并不断演进和完善起来的一种人类宗教。也就是说,雪域的宗教是藏族人在高寒而神奇的雪域高原不断探索、创新而造就的高原古代文明。所以,雪域的宗教具有浓郁的区域性特征和独具匠心的文化个性,它正在被地球不同肤色人种的世人所关注或接纳。而雪域高原,对于广大的藏民族来说,是一个充满阳光和寒流的家园。当然,这也是雪域高原独有的自然规律,在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的别的任何地方很难体会到如此有着强烈温差或气候多变的感受。如在藏族地区的不少高寒地区的盛夏,一天之内可以体验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类型,一会儿阳光灿烂,大地灼热,一会儿雷雨交加,寒风凌厉;甚至在一个地方能够观赏到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如山顶是白皑皑的冰雪,就像寒冬腊月,雪线下是青青的草垫,犹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垫下是成片的原始森林,给人一种秋高气爽之感觉,森林边缘是奔流不息的河水,而河水两岸则是绿油油的农田。同时,最引人注目的是藏族农户利用每一块不可耕种的地理空间,将房屋顺山势而建,远处望去,每个村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呈现一派零星的分布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极为协调。不难看出,这是藏族人民在同大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步取得的生存经验,它给人类的生存家园无疑增添了一道新的生活风景线。正因为有了这一座座零星的藏族村落,更使雪域高原具有了无限的魅力或遐想空间,并成为令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伊甸园和香格里拉。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报告,雪域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一个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它经历了由海洋变成陆地,而陆地则随着地壳的上升由过去的低海拔热带和亚热带环境向现在的高寒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近几百万年以来地壳强烈隆起的结果。就具体而言,今日的雪域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以及甘肃、四川、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的一部分,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4强,其面积几乎与整个欧洲相仿。可见雪域高原之博大、辽阔和神奇,尤其是它的高度更为世人所望而怯步,平均海拔在4000公尺左右。因此,雪域高原成为世界第一高原、地球第三极,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简而言之,雪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六大特性:即山高谷深、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森林绵延、雪山盖地、草原辽阔。特别是高原居民的生存条件尤其与大江大河息息相关,就拿雪域高原的主体民族-藏族人来说,其大多数人不是生活在高原草地从事纯牧业,而是居住在各个大江大河的两岸,从事农业,或以农业为主同时兼有林牧业等,现称其为半农半牧。例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区域,即藏南河谷地区,历来就是西藏的城镇和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假若雪域高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那么,这里的大江大河就是这位母亲取之不尽的乳汁,它不仅哺育着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亚洲各族人民,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默默地无私奉献,而且还滋润着广袤的土地,为全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同时,冰山雪地也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荣的“自然环境”,因为它是雪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主要特征之一。自古以来,藏族人民与冰山雪地共命运同呼吸,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冰山雪地离不开高海拔的雪域高原,而藏族人民又与冰山雪地紧密相连。因而藏民族对冰山雪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常以“雪域”民族自居。比如,藏民族经常以“雪域”或“雪域民族”来称呼自己。实际上,这一名称概念比较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生活在雪域高原这样一种特异的地理环境的情景,同时,又表现了这个民族不畏高寒、热爱大自然的生存精神。
可以说,特异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多样性的社会文化,比如,脆弱的不可立即再生的自然环境,虽然大大制约了雪域高原这一区域内的工业文明的发育成长步伐,但是在农业文明的浓浓氛围下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生存经济,不仅成为藏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且为不断发展和丰富藏族文化给予了物质上的有力支撑。这种生存经济类型在雪域高原却有着不可轻易崩溃的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广大藏族地区,虽然在上层建筑领域发生过不大不小的演变或革新,但是在老百姓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却没有发生任何惊天动地的变化,他们的生活跟往常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古以来,藏族老百姓依赖充足的阳光,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喜悦的果实,他们在博大的山野里,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辛勤地耕耘着。当高原特有的金灿灿的朝阳洒向白皑皑的雪峰时,散居在河谷山坳中的每一个藏族村落里开始不约而同地冒出缕缕青烟,阳光与青烟在湛蓝的虚空中交相辉映,形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景观和美妙无比的境界。然而,每当冬春两季笼罩整个雪域高原之时,又免不了刮起具有高原特有的凌厉刺骨的寒风,给人们平静无华的生活带来沉重的来自自然界的压力。这既是大自然的规律又是高原人民的生存模式,一切顺其自然而年复一年,因为大自然则是雪域高原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因此,雪域高原这一特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形成独树一帜的藏族文化圈或文明史的过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也就是说,藏族文化与雪域高原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因此,自古以来藏族文化始终没有脱离宗教文化的浓浓氛围,宗教一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支撑藏族社会生活的精神脊梁。总之,藏族人的宗教或雪域的宗教就是在如此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步萌生、滋养和成长,并不断精进、兴旺和发达而开花结果、异彩纷呈和独具魅力,从而开始登上世界文化平台,赢得能够震撼人们心灵和矫正人类思想的声誉。故雪域的宗教即藏传佛教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类宗教之一,而且成为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最璀璨的精神文化资源。
二、宗教文化内涵
雪域的宗教,主要是指藏传佛教,同时,涉及古老的苯波教和外来的佛教,因为本土苯波教和外来佛教经过相互排斥、接纳和融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取长补短、合而为一,从而构筑了藏传佛教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结构体系。所以,藏传佛教具有一种浓烈的本土文化氛围和高雅的域外文化风情,它既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宗教文化个性。
至于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内涵,藏传佛教首先将佛教大小乘和金刚乘三乘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从而建构了既有戒律传承、系统教义、宗派见地,又有密宗传承、修持次第、成就境界的显密宗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所以,藏传佛教在当今世界佛教领域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权威性等殊胜特征;其次,藏传佛教在佛学修习方面,不仅建立了集体经院教育和个体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而且采取了闻思修并重的独特的学习方式,首先广闻博记,其次深思熟虑,之后实践修炼,直至正确领悟佛法真谛。也就说,藏传佛教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高尚品德与渊博知识并重,宗教戒律与个人智慧相结合,利他行为与利己心怀相辅相成的一种修身、修学、修心的宗教;同时,藏传佛教提倡教法义理和个人智慧作为正确认识或判断一切客观事物的理论方法,特别是大乘佛教哲学派系中不左不右的中观见,更是捧为识破世间包罗万象(假象)的不变真理;此外,藏传佛教将佛教显宗与密宗有机地结合在一个互动的关系之中,这不仅有助于揭开大乘佛教甚深义理的奥妙,而且整合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保持了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联系。因此,藏传佛教学僧严格遵循无显宗理论不入佛教正道,无密宗实践不得佛教正果的宗旨,先学显宗理论,后修密宗实践。
同时,藏传佛教将大乘佛教中发扬的慈悲与智慧作为相互促进的双重条件,从而获取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圆满,最终实现佛与众生完全一统的宗教理想;为了大大提升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藏传佛教极力阐扬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和菩萨行。因此,藏族传统文化中贯穿着一种利乐一切众生的生存理念,藏族信徒的信仰目的首先是利他,而不是自利,更不局限于单一的民族而着眼于全人类;藏族僧尼的追求不是个人的短暂的幸福,而是整个人类的永恒的安乐。尤其是藏传佛教以大慈悲心为方便法门,以性空见为智慧法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或条件,从而开创了藏传佛教密宗的实践成就和远大目标。
三、宗教文化特性
至于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特性,就一般而言,藏传佛教的起源、形成与发展,都与印度佛教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演变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夸张地讲,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直接移植到雪域高原的文化“复制品”。大家知道,古印度是世界哲学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就拿佛教来说,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作为一名世界公认的古代哲学家,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诞生于古印度,并出色的创立了富于深奥哲理性的佛教,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现在人们又将佛教划归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可以说是后人迄今仍然崇尚释迦牟尼思想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发展史的角度看,印度佛教大致经过了四个不同的时期,即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和金刚乘(密宗)佛教时期。可以说,佛教文化不仅是一个庞大的思想宝库,它反映了人类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愿望,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吸收并消化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佛教文化仍不失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基础之一。
当然,话又说回来,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藏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苯波教的巨大影响,而且在某些方面则采取了以苯波教文化的理论构架和思维方式来接受或消化佛教文化的途径。从严格意…
《雪域的宗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