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阵喻五欲铠甲也 [补注]如将刑罪人。临乐不乐。亦以不忘怖死念故 六禅定功德(三)。初明定。二劝修。三示益。初明定(二)。初摄念能生。二定成有用。初摄念能生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 谓八种禅定。因摄念生故 [补注]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摄定。是也 二定成有用
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禅定成就则有果用。故能知生灭法相。如升大虚下见万象 [补注]楞严云。因定发慧是也。在定之心不着于物。故云如升太虚。不着于物斯能照物。故云下见万象。又如大海澄清森罗自见 二劝修
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 精勤对治懈怠无修习方便障也。是故懈怠有三种。一不安隐懈怠。二无味懈怠。三不知恐怖懈怠。云何修习一一对治。示现精勤修习。节量食卧。及调阿那波那故。精勤修习。觉知诸定有通慧功德。及尽苦原故。大希有事故。精勤修习。观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恶趣苦。我未能离苦。即精进对治也 [补注]诸定者定有多种。如四禅八定十六特胜等乃至那伽大定 三示益(三)。初法。二喻。三合。初法
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功德成就无所对治也 二喻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 喻治堤塘则能积水。堤限也。积土为封限也 三合
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智慧合惜水。禅定合堤塘。不漏合心不散。论云。示善修功德上上增长故。由禅发智。则知世间生灭法相故 [补注]为慧修定定必发慧。为定修定是名痴定 七智慧功德(二)。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喻显四种功德。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初约有慧显是。二明无慧斥非。初约有慧显是(三)。初能破理事二障。二难得常令防护。三明其难得能得。初能破理事二障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着 贪著有二。一于真实义处生着。名理障也。二于世间事处生着。名事障也。若有智慧则二着不起。名破障也 [补注]楞严谓因妄显真。妄既本空。真亦不立。何可着也 二难得常令防护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于一切时。常修心慧故 [补注]省察者。察知事理二障。时时省察勿使障生。是二皆名心慧 三明其难得能得
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 即于第一义处。远离贪着。故得解脱 [补注]武帝之于达磨。是未能远离第一义故 二明无慧斥非
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心无智慧故非道人。形已削染故非白衣。两端不摄故无所名 [补注]强与安名曰鸟鼠僧。僧众中尊而有鸟鼠之名。可耻甚矣 二喻显四种功德(二)。初正明四种功德。二结叹照觉功能。初正明四种功德(二)。初喻。二合。初喻(四)。初喻闻。二喻思。三喻修。四喻证。初喻闻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 此三深广。没溺众生。故如海也。闻法起信如得牢船。必假思慧。为帆樯便风。方有所利苟无此二船虽坚牢但在此岸 [补注]信为道元功德母。故闻法起信乃入道底本。如船为载物渡人之底本也 二喻思
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 闻而不思则于道黑暗。故以思慧喻明灯也 三喻修
一切病者之良药也 药以治病。如修慧能动惑 四喻证
伐烦恼树之利斧也 以智断惑乃证圣果。断惑之智喻之利斧 [补注]据文势。船灯药斧总喻智慧。今分属闻思修证者。欲易晓也 二合
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 即证果也 二结叹照觉功能
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四种修学功德。于分内处而有照觉。名明见人 八究竟功德(二)。初正明戏论。二劝修远离。初正明戏论
汝等比丘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 戏论有二。一于真实理生戏论。二于世间事生戏论。于真实理。起四句执。是一非诸。名戏论。当知心之自性离四句故。起故定执则挠其性。故云其心则乱。求那跋摩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执者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于法戏论尚已不可。得为世间诙谐嘲谑耶。虽复出家者。形虽离俗心未证理。由乎二种戏论所乱也 [补注]信心铭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故戏论心乱 二劝修远离(二)。初有对相远离。二无对相远离。初有对相远离
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 有彼彼功德相也 二无对相远离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无彼彼功德相也。结名不戏论者。示现行成就体性异故 [补注]见有戏论急舍离之。有彼彼功德相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见有戏论可舍离。无彼彼功德相也 四显示毕竟甚深功德分(二)。初略明。二广释。初略明(二)。初菩萨常修功德。二如来说法功德。初菩萨常修功德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功德指上所说。一心者无间断故。制之一处即是。于第一义心修也。如怨贼者。远离一心相违行如怨贼故 [补注]第一义心修者。以万行皆归圆觉妙心故 二如来说法功德
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 始说度陈如。终说度须跋。故利益究竟耳 二广释(二)。初常修功德。二说法功德。初常修功德
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间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 勤行者示现常修。山间等示无事处。凡有五处皆远愦闹。念所受法者。示修真实无二念故。勿令忘失者令修现前故。精进修之者以方便修故。无为空死者。于相似法处苏息远离上上心故。此谓爱着内凡。故于一生不能入圣。名为空死。此诫顶堕人也。后致有悔者。于晚时自知有余悔不及事故。谓临终方悔者也。先民有言。临死修善于计已晚。智者云。有邺洛禅师。名播河海。住则四方云仰。动则百千成群。殷殷轰轰于世有何利益。临终皆悔也 [补注]空死而悔有二。一是荒芜三业全不修行。临终知堕恶处故悔。一是得少为足未证谓证。临终知非极果故悔。今疏举重言之轻可知矣 二说法功德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良药喻说法能破恶。善导喻说法能生善。不受由机非佛过失 五显示入证决定分(三)。初方便显发门。二*轮成就门。三分别功德门。初方便显发门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 四谛是行者常观察。及依之起行。故劝问也。苦则八事迁迫。集则惑业牵报。灭则二脱离缚。道则三学能通。于此有疑何能观察起行耶。佛今垂灭故劝疾问 [补注]二脱谓二种解脱也。一者慧解脱。二者俱解脱。又一者解脱烦恼。二者解脱于碍。上惟小乘。下通菩萨二*轮成就门
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 三唱者。示现*轮满足成就。三转实法故。无问者。示现证法满足成就故。无疑者。示现断功德满足成就故 [补注]如来知众无疑。尚不须一唱。而必三唱。大慈大悲愍物无已之心也 三分别说法门(二)。初经家叙。二正分别。彼众上首。知大众心行成就。决定复了知所证实义故。分别彼彼事以答如来故。初经家叙
时阿[少/兔]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 阿[少/兔]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楼豆。亦阿难律陀。皆一也。此翻无贫。亦翻无灭。亦云如意。昔施辟支佛一食。获九十一劫往来人天常受福乐。于今不灭所求如意。以兹三义故有异翻。时为众首。故观察白佛也 二正分别(二)。初佛说无异。二比丘无疑。初佛说无异
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 先以喻显也。月是太阴精故冷。日是太阳精故热。而性不可易世皆知之。今云可热可冷者。日月宁易其性。佛言终无变异也。不可令乐者。苦乐各实不变异故。更无异因者。集因定招苦果。终非道因所招也。论云。示苦灭各自因故。即是因灭者。断集因也。又因灭是有余涅槃故。因灭故果灭者。后有因中不生是灭苦果也。又果灭是无余涅槃故。更无余道者余道非真不能趋灭也 [补注]日月是幻妄之法。故可转移。佛言乃真实之理。焉能变异。是故反阴易阳世容有之。逆理乱真终无是处 二比丘无疑
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决定者。苦乐因果入行决定故。无疑者。无异无余义故 [补注]无异者。明烛其理。更无差异。故不疑。无余者。曲尽其义。更无遗余。故不疑 六分别未入上上证为断疑分(三)。初显示未入上上法。二为断彼彼疑。三重说有为无常相。初显示未入上上法(二)。初约未办。二约已办。初约未办(二)。初见灭怀悲。二闻法得度。初见灭怀悲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 未办者。即内外凡及前三果也。前三果残思在故。则有悲感 [补注]如天人雨泪。阿难愁忧。是也 二闻法得度
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 初入法者。即前所作未办人也。望极果人通名初入。得度有二。谓从凡入圣。从圣至极。皆名得度。复以譬喻。示现见道速疾决定义也 二约已办
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已办者。无学位人。已尽见思出三界苦。于小乘中虽名已办。其实所知障全在故。见佛速灭。由不了生本不生灭。亦无灭生灭即非生灭故 [补注]如经云。苦哉大圣尊。入真何太速是也。又云。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槃。则了不生不灭之旨者也 二为断彼彼疑(二)。初经家叙。二正断疑。初经家叙
阿[少/兔]楼驮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圣者正也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义。一者谛实。二者审谛。释此二义如四圣谛品。复为众说者。讫高勖下。寄现训未也。论云。如来悲心淳至故不护上上法也 [补注]曲被中下。非为上根故。远惠万世。非为一时故 二正断疑…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