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陣喻五欲铠甲也 [補注]如將刑罪人。臨樂不樂。亦以不忘怖死念故 六禅定功德(叁)。初明定。二勸修。叁示益。初明定(二)。初攝念能生。二定成有用。初攝念能生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 謂八種禅定。因攝念生故 [補注]楞嚴雲。攝心爲戒。因戒攝定。是也 二定成有用
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禅定成就則有果用。故能知生滅法相。如升大虛下見萬象 [補注]楞嚴雲。因定發慧是也。在定之心不著于物。故雲如升太虛。不著于物斯能照物。故雲下見萬象。又如大海澄清森羅自見 二勸修
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 精勤對治懈怠無修習方便障也。是故懈怠有叁種。一不安隱懈怠。二無味懈怠。叁不知恐怖懈怠。雲何修習一一對治。示現精勤修習。節量食臥。及調阿那波那故。精勤修習。覺知諸定有通慧功德。及盡苦原故。大希有事故。精勤修習。觀察生老病死苦。及四惡趣苦。我未能離苦。即精進對治也 [補注]諸定者定有多種。如四禅八定十六特勝等乃至那伽大定 叁示益(叁)。初法。二喻。叁合。初法
若得定者心則不散 功德成就無所對治也 二喻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 喻治堤塘則能積水。堤限也。積土爲封限也 叁合
行者亦爾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爲定 智慧合惜水。禅定合堤塘。不漏合心不散。論雲。示善修功德上上增長故。由禅發智。則知世間生滅法相故 [補注]爲慧修定定必發慧。爲定修定是名癡定 七智慧功德(二)。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喻顯四種功德。初正明智慧破障(二)。初約有慧顯是。二明無慧斥非。初約有慧顯是(叁)。初能破理事二障。二難得常令防護。叁明其難得能得。初能破理事二障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貪著有二。一于真實義處生著。名理障也。二于世間事處生著。名事障也。若有智慧則二著不起。名破障也 [補注]楞嚴謂因妄顯真。妄既本空。真亦不立。何可著也 二難得常令防護
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于一切時。常修心慧故 [補注]省察者。察知事理二障。時時省察勿使障生。是二皆名心慧 叁明其難得能得
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 即于第一義處。遠離貪著。故得解脫 [補注]武帝之于達磨。是未能遠離第一義故 二明無慧斥非
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心無智慧故非道人。形已削染故非白衣。兩端不攝故無所名 [補注]強與安名曰鳥鼠僧。僧衆中尊而有鳥鼠之名。可恥甚矣 二喻顯四種功德(二)。初正明四種功德。二結歎照覺功能。初正明四種功德(二)。初喻。二合。初喻(四)。初喻聞。二喻思。叁喻修。四喻證。初喻聞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 此叁深廣。沒溺衆生。故如海也。聞法起信如得牢船。必假思慧。爲帆樯便風。方有所利苟無此二船雖堅牢但在此岸 [補注]信爲道元功德母。故聞法起信乃入道底本。如船爲載物渡人之底本也 二喻思
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 聞而不思則于道黑暗。故以思慧喻明燈也 叁喻修
一切病者之良藥也 藥以治病。如修慧能動惑 四喻證
伐煩惱樹之利斧也 以智斷惑乃證聖果。斷惑之智喻之利斧 [補注]據文勢。船燈藥斧總喻智慧。今分屬聞思修證者。欲易曉也 二合
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 即證果也 二結歎照覺功能
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四種修學功德。于分內處而有照覺。名明見人 八究竟功德(二)。初正明戲論。二勸修遠離。初正明戲論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複出家猶未得脫 戲論有二。一于真實理生戲論。二于世間事生戲論。于真實理。起四句執。是一非諸。名戲論。當知心之自性離四句故。起故定執則撓其性。故雲其心則亂。求那跋摩雲。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執者有是非。達者無違诤。于法戲論尚已不可。得爲世間诙諧嘲谑耶。雖複出家者。形雖離俗心未證理。由乎二種戲論所亂也 [補注]信心銘雲。才有是非紛然失心。故戲論心亂 二勸修遠離(二)。初有對相遠離。二無對相遠離。初有對相遠離
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 有彼彼功德相也 二無對相遠離
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無彼彼功德相也。結名不戲論者。示現行成就體性異故 [補注]見有戲論急舍離之。有彼彼功德相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見有戲論可舍離。無彼彼功德相也 四顯示畢竟甚深功德分(二)。初略明。二廣釋。初略明(二)。初菩薩常修功德。二如來說法功德。初菩薩常修功德
汝等比丘于諸功德常當一心舍諸放逸如離怨賊 功德指上所說。一心者無間斷故。製之一處即是。于第一義心修也。如怨賊者。遠離一心相違行如怨賊故 [補注]第一義心修者。以萬行皆歸圓覺妙心故 二如來說法功德
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 始說度陳如。終說度須跋。故利益究竟耳 二廣釋(二)。初常修功德。二說法功德。初常修功德
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于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間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爲空死後致有悔 勤行者示現常修。山間等示無事處。凡有五處皆遠愦鬧。念所受法者。示修真實無二念故。勿令忘失者令修現前故。精進修之者以方便修故。無爲空死者。于相似法處蘇息遠離上上心故。此謂愛著內凡。故于一生不能入聖。名爲空死。此誡頂墮人也。後致有悔者。于晚時自知有余悔不及事故。謂臨終方悔者也。先民有言。臨死修善于計已晚。智者雲。有邺洛禅師。名播河海。住則四方雲仰。動則百千成群。殷殷轟轟于世有何利益。臨終皆悔也 [補注]空死而悔有二。一是荒蕪叁業全不修行。臨終知墮惡處故悔。一是得少爲足未證謂證。臨終知非極果故悔。今疏舉重言之輕可知矣 二說法功德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良藥喻說法能破惡。善導喻說法能生善。不受由機非佛過失 五顯示入證決定分(叁)。初方便顯發門。二*輪成就門。叁分別功德門。初方便顯發門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四谛是行者常觀察。及依之起行。故勸問也。苦則八事遷迫。集則惑業牽報。滅則二脫離縛。道則叁學能通。于此有疑何能觀察起行耶。佛今垂滅故勸疾問 [補注]二脫謂二種解脫也。一者慧解脫。二者俱解脫。又一者解脫煩惱。二者解脫于礙。上惟小乘。下通菩薩二*輪成就門
爾時世尊如是叁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衆無疑故 叁唱者。示現*輪滿足成就。叁轉實法故。無問者。示現證法滿足成就故。無疑者。示現斷功德滿足成就故 [補注]如來知衆無疑。尚不須一唱。而必叁唱。大慈大悲愍物無已之心也 叁分別說法門(二)。初經家敘。二正分別。彼衆上首。知大衆心行成就。決定複了知所證實義故。分別彼彼事以答如來故。初經家敘
時阿[少/兔]樓馱觀察衆心而白佛言 阿[少/兔]樓馱。亦雲阿那律。亦阿泥樓豆。亦阿難律陀。皆一也。此翻無貧。亦翻無滅。亦雲如意。昔施辟支佛一食。獲九十一劫往來人天常受福樂。于今不滅所求如意。以茲叁義故有異翻。時爲衆首。故觀察白佛也 二正分別(二)。初佛說無異。二比丘無疑。初佛說無異
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佛說苦谛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 先以喻顯也。月是太陰精故冷。日是太陽精故熱。而性不可易世皆知之。今雲可熱可冷者。日月甯易其性。佛言終無變異也。不可令樂者。苦樂各實不變異故。更無異因者。集因定招苦果。終非道因所招也。論雲。示苦滅各自因故。即是因滅者。斷集因也。又因滅是有余涅槃故。因滅故果滅者。後有因中不生是滅苦果也。又果滅是無余涅槃故。更無余道者余道非真不能趨滅也 [補注]日月是幻妄之法。故可轉移。佛言乃真實之理。焉能變異。是故反陰易陽世容有之。逆理亂真終無是處 二比丘無疑
世尊是諸比丘于四谛中決定無疑 決定者。苦樂因果入行決定故。無疑者。無異無余義故 [補注]無異者。明燭其理。更無差異。故不疑。無余者。曲盡其義。更無遺余。故不疑 六分別未入上上證爲斷疑分(叁)。初顯示未入上上法。二爲斷彼彼疑。叁重說有爲無常相。初顯示未入上上法(二)。初約未辦。二約已辦。初約未辦(二)。初見滅懷悲。二聞法得度。初見滅懷悲
于此衆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 未辦者。即內外凡及前叁果也。前叁果殘思在故。則有悲感 [補注]如天人雨淚。阿難愁憂。是也 二聞法得度
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 初入法者。即前所作未辦人也。望極果人通名初入。得度有二。謂從凡入聖。從聖至極。皆名得度。複以譬喻。示現見道速疾決定義也 二約已辦
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已辦者。無學位人。已盡見思出叁界苦。于小乘中雖名已辦。其實所知障全在故。見佛速滅。由不了生本不生滅。亦無滅生滅即非生滅故 [補注]如經雲。苦哉大聖尊。入真何太速是也。又雲。諸佛不出世亦無有涅槃。則了不生不滅之旨者也 二爲斷彼彼疑(二)。初經家敘。二正斷疑。初經家敘
阿[少/兔]樓馱雖說此語衆中皆悉了達四聖谛義世尊欲令此諸大衆皆得堅固以大悲心複爲衆說聖者正也無漏正法得在心故。谛有二義。一者谛實。二者審谛。釋此二義如四聖谛品。複爲衆說者。訖高勖下。寄現訓未也。論雲。如來悲心淳至故不護上上法也 [補注]曲被中下。非爲上根故。遠惠萬世。非爲一時故 二正斷疑…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