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再有几个地球便如何?──兼谈佛教文化与环境保护▪P2

  ..续本文上一页与人类密不可分,对环境的任何损害,归根结底都将对人类本身造成损害。这种观念,无疑比“只有一个地球”之类的说法更高一筹。

  进而,佛教认为自然界与人类一样,都是最圆满的佛性的体现。中国佛教禅宗云“青青翠竹无非佛性,郁郁黄花尽是般若”,乃至说砖头、瓦片、狗屎都有佛性,天台宗说“无情有性”、“依正不二”,华严宗说“事事无碍”,表述方法不同,基本道理相通。都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大乘佛教的最高目的是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成佛。而成佛只有在普度众生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众生可度,才有佛可成。所以有“佛度众生,众生度佛”的说法。同理,由于自然与众生不一不二,所以佛教强调每一个佛教徒在自我修习,自我完善的同时,不能忘记庄严国土。在佛教看来,不能设想一个佛会生活在肮脏污秽的国土中。这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包含有“庄严国土”愿的原因。这种把人类生存的环境看作与人类本身密切相关的一体性存在,主张在提善人类的同时,完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无疑是我们今天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时应该予以大力提倡的。

  四

  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在东方的传统思想中有这么好的环境保护思想,为什么现在东方各国的环境同样在遭到严重的破坏,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东方传统的环境保护思想,有的本身就是一种农业社会的理论[ii],有的则是根植於农业社会的宗教理论。前者与农业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后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与其经济基础密切联系。在东方农业社会,虽然就个别局部而言,存在着过度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但从总体来看,环境与人类基本保持平衡。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乃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文人雅士的审美标准与生活情趣,就是这种状况的写照。在这里,不能不说东方传统思想在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指出,东方传统的环境保护思想仅处在朦胧的、不自觉的状态,没有形成鲜明的环境保护理论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政策、法律等等。这是由于在生产力低下的东方农业社会中,环境与人类基本保持平衡,既然环境问题没有凸现,朦胧的环境保护思想也就缺乏转化为鲜明的环境保护理论的现实可能性。

  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促使东方农业社会的瓦解,工业社会的产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功不可没。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传入,建筑在西方主客观分离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征服自然思想也传入东方,并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被人们所信奉,忽略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而东方传统的环境保护思想此时却由于其朦胧性而被忽视;由于其农业社会性而被轻视;由于其宗教性而被蔑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干涉与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大,从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视东方各国,受西方影响最大,发展起步最早的日本,环境问题出现得也最早。中国发展起步慢,环境问题出现得也较迟。环境问题与发展同步,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规律。这充分说明,世界的环境问题是因西方的主客观分离的思维模式随西方科技文明的传播而产生的一种传染病。

  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我们不可能因噎废食,为了保护环境而拒绝发展,甚至回归原始。唯一的办法只有在促进科技进步与完善的同时,弥补与改进其中的缺陷。在这里,包括佛教在内的东方传统思想可以给我们巨大的借鉴。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历史上曾经有过积极的作用,也曾经有过消极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积淀了东方世界二千多年的智慧。在当今人类向现代化、后现代化社会迈进的时代,它所积淀的这些智慧,可以,而且必然会对我们创造新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这一立场出发,在今天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传统的佛教思想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与道德资源。必须认真总结与利用这些资源,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然,包括佛教在内的东方传统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过去,它曾经被当作一种落后的东西被屏弃,今天,我们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用它来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这里需要一个转型,需要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似上升的扬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吸收东西方文化的一切优秀成分,互融互补,从而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未来,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当然,本文所涉及的只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只是在探索与提供若干思想模式,以供选择。真正的转型,还要涉及体制的、法律的、政策的、技术的等各种层面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条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进的道路。

  --------------------------------------------------------------------------------

  [i] 《圣经·旧约·创世记》,26~31。

  [ii] 参见徐远和《〈月令〉图式的传统环境思想及其价值》,“东方传统环境思想的现代意义”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再有几个地球便如何?──兼谈佛教文化与环境保护》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