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有幾個地球便如何?──兼談佛教文化與環境保護▪P2

  ..續本文上一頁與人類密不可分,對環境的任何損害,歸根結底都將對人類本身造成損害。這種觀念,無疑比“只有一個地球”之類的說法更高一籌。

  進而,佛教認爲自然界與人類一樣,都是最圓滿的佛性的體現。中國佛教禅宗雲“青青翠竹無非佛性,郁郁黃花盡是般若”,乃至說磚頭、瓦片、狗屎都有佛性,天臺宗說“無情有性”、“依正不二”,華嚴宗說“事事無礙”,表述方法不同,基本道理相通。都認爲人類與自然界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就其本質而言,兩者是完全一致的。大乘佛教的最高目的是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成佛。而成佛只有在普度衆生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有衆生可度,才有佛可成。所以有“佛度衆生,衆生度佛”的說法。同理,由于自然與衆生不一不二,所以佛教強調每一個佛教徒在自我修習,自我完善的同時,不能忘記莊嚴國土。在佛教看來,不能設想一個佛會生活在肮髒汙穢的國土中。這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包含有“莊嚴國土”願的原因。這種把人類生存的環境看作與人類本身密切相關的一體性存在,主張在提善人類的同時,完善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無疑是我們今天在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時應該予以大力提倡的。

  四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在東方的傳統思想中有這麼好的環境保護思想,爲什麼現在東方各國的環境同樣在遭到嚴重的破壞,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呢?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東方傳統的環境保護思想,有的本身就是一種農業社會的理論[ii],有的則是根植於農業社會的宗教理論。前者與農業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後者作爲一種意識形態,也與其經濟基礎密切聯系。在東方農業社會,雖然就個別局部而言,存在著過度砍伐森林、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但從總體來看,環境與人類基本保持平衡。諸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乃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之類文人雅士的審美標准與生活情趣,就是這種狀況的寫照。在這裏,不能不說東方傳統思想在保護環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然,我們也應該指出,東方傳統的環境保護思想僅處在朦胧的、不自覺的狀態,沒有形成鮮明的環境保護理論以及與其相對應的政策、法律等等。這是由于在生産力低下的東方農業社會中,環境與人類基本保持平衡,既然環境問題沒有凸現,朦胧的環境保護思想也就缺乏轉化爲鮮明的環境保護理論的現實可能性。

  近代西方文明的傳入,促使東方農業社會的瓦解,工業社會的産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功不可沒。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西方近代科技文明的傳入,建築在西方主客觀分離的思維模式基礎上的征服自然思想也傳入東方,並作爲一種科學理論被人們所信奉,忽略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而東方傳統的環境保護思想此時卻由于其朦胧性而被忽視;由于其農業社會性而被輕視;由于其宗教性而被蔑視。隨著社會生産力的提高,人們幹涉與改造自然的力量越來越大,從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視東方各國,受西方影響最大,發展起步最早的日本,環境問題出現得也最早。中國發展起步慢,環境問題出現得也較遲。環境問題與發展同步,幾乎已經成爲一種規律。這充分說明,世界的環境問題是因西方的主客觀分離的思維模式隨西方科技文明的傳播而産生的一種傳染病。

  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爲了保護環境而拒絕發展,甚至回歸原始。唯一的辦法只有在促進科技進步與完善的同時,彌補與改進其中的缺陷。在這裏,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傳統思想可以給我們巨大的借鑒。佛教作爲一個宗教,曆史上曾經有過積極的作用,也曾經有過消極的影響。作爲一種文化形態,它積澱了東方世界二千多年的智慧。在當今人類向現代化、後現代化社會邁進的時代,它所積澱的這些智慧,可以,而且必然會對我們創造新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從這一立場出發,在今天爲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而奮鬥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傳統的佛教思想給我們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與道德資源。必須認真總結與利用這些資源,以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當然,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傳統思想也有其不合理的、不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部分。過去,它曾經被當作一種落後的東西被屏棄,今天,我們也不可能原封不動地用它來解決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這裏需要一個轉型,需要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似上升的揚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吸收東西方文化的一切優秀成分,互融互補,從而創造新的更加美好的未來,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當然,本文所涉及的只是思想觀念方面的問題,只是在探索與提供若幹思想模式,以供選擇。真正的轉型,還要涉及體製的、法律的、政策的、技術的等各種層面的問題。但我們相信,在人類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找到一條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和諧共進的道路。

  --------------------------------------------------------------------------------

  [i] 《聖經·舊約·創世記》,26~31。

  [ii] 參見徐遠和《〈月令〉圖式的傳統環境思想及其價值》,“東方傳統環境思想的現代意義”第二次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

  

《再有幾個地球便如何?──兼談佛教文化與環境保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