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陆的版本优势在明清。至於新编入藏部分,虽说海外散落了一大批大陆已经亡佚的资料,但从总体看,应该说我们还是有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当然,编纂一部高水平的大藏经实际是世界华人的共同心愿与事业,也是整个汉传佛教文化圈的共同事业与理想,是东亚人民对人类文化的共同贡献。我们要有发动与团结一切力量,共同做好这件旷世大事的大愿心,大胸怀;不要有封疆划界、唯我独尊的想法。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华人,毫无疑问应该为祖先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五、对於电脑技术,本人是外行。从外行的角度考虑问题,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汉字字库,检索系统,单字扫描,关系数据库。这些问题要靠电脑专家来解决。电脑技术本身正在一日千里地发展,即使我们现在就动手编纂,第一批成果的正式发行也要到五、六年之後,所以,即使现在电脑方面还有一些技术难关,相信还有时间来逐一解决。
综合上述五点,我认为,编纂大藏经及其光电版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现在的关键是必须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与充足的财力。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够保证,前景是乐观的。
以往的经验证明,只要国家重视,集中力量去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也没有办不好的事。大藏经编纂也是这样。
四
怎样才能编纂好我们所希望的这样一部大藏经?
大家知道,1982年,在当时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尤其是李一氓同志的支持下,由任继愈先生主持,成立了"中华大藏经编辑局",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藏经编纂事业。这项工作从1982年中立项上马,1994年底完成上编,共12年半。我是1984年秋开始参与的。该事业前期由李富华同志作为任先生的助手,协调工作。我则在前期中的半年,加上後期,共约六年半期间,作为任先生的助手协调工作。我出国期间,由其他同志负责。由於参加这项工作时间比较长,对情况,尤其的後期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在此想介绍一下《中华大藏经》的编纂情况与我们对下一步工作的设想。我希望《中华大藏经》计划与我们现在讨论的大藏经编纂协调进行。
《中华大藏经》最初计划分为正、续两编,正编收入历代大藏经之有千字文帙号的部分;续编收入历代大藏经之无千字文帙号的部分。也就是说,正、续两编合起来,相当于传统大藏经的正藏与续藏。如前所述,新编入藏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编纂大藏经的重点,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内部後来有过增加第三编,即新编入藏的设想。但又考虑到大藏经本身应该是一个严密的体系,如果采用上述正编、续编、第三编的方式,则将割裂这一体系。所以决定改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历代大藏经之有千字文帙号的部分;下编的主体为历代大藏经之无千字文帙号及新编入藏部分,并以存目的形式包容上编,从而使下编以一个严密完整的大藏经的面貌出现。上编共106册,每册100万字左右,总计1.06亿字,编辑工作已在1994年结束,至今已经出版了90册,全藏可望在今年全部出版。下编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上编以《赵城金藏》为基础,加上其余各藏有千字文帙号的佛典影印而成。由於受这一方式的影响,如标点等问题根本不可能考虑。现在有些同志对《中华藏》有一定的意见,如标点问题、结构编次问题等等,戏称之为"百衲本"。这些批评都是正确的。编纂之初,的确希望这部《中华藏》能够起到取代《大正藏》的作用,而现在实际上《中华藏》上编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这个目标。但《中华藏》上编收入了不少《大正藏》没有收入的资料,《中华藏》依据有代表性的八种藏经,尤其是首次全面利用《房山石经》作了校勘,这都是其他藏经没有做到的。但它毕竟是十四年以前上马的一个项目,与现在相比,当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尤其是人员基础差。除了少数专业人员外,《中华藏》主要依靠从社会招聘的离退休人员(大多为中学教师与机关干部)完成的。所以,《中华藏》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
从中华藏编辑局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此也并不满意。任继愈先生多次指示要设法改进,要提高质量。1986年,我们曾经特意向国务院古籍小组提出过改进意见。但是,当时《中华藏》已经出版了十馀册,有关人员表示,如果进行改动,那已经出版的怎么办?的确,一部大丛书,体例一旦确定,前若干册书一旦推出,则很难再作更改。这也是我们今天从事大藏经编纂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於《中华大藏经》的下编,我们考虑其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约五年。
目标:本阶段完成资料搜集、整理、考释工作,藏经结构架构工作,编撰出大藏经总目初稿、版本目录初稿、经名索引、译着者索引。完成电脑硬、软件诸项准备。从第二年或第三年开始,穿插进行电脑录入、校勘标点,以此组织与训练队伍。并开始词语索引与实用辞书的编辑。
二、编辑发行阶段,约八年。
目标:按照总目顺序,全面铺开编辑(校勘、标点、定稿)。校勘标点工作按照前述每年0.7亿字的速度进行,到第五年可以全部完成。复核定稿工作也按照每年0.7亿字的速度进行,到第七年可以全部完成。本阶段第二年开始可以按照每年70册(每册100万字)的速度出版发行书册本,到第八年全部出版(总计450册)。待词语索引与实用辞书之关联数据库配套成功,主题词体系设计完成,开始发行光盘版。
三、收尾後续阶段,约二年。
目标:处理善後事项。
限於时间与篇幅,上面只是粗线条地介绍我们的基本设想,这是以我们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依据的。由於我们是按照全藏4.5亿字计算校勘、标点、复核、定稿的工作量。而实际上全藏需要校勘标点的并没有4.5亿字。就复审定稿而言,亦有繁难与简易之不同。因此,上述计划还是留有相当大余地的。此外,如果充分发挥电脑的功用,还可以大大减略上述工作量。
当然,如前所述,上述设想是以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与充裕的财力保证为前提的。否则,只是空想。
大藏经的编纂的一项学术性极强的工作,没有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因此,我们正在争取成立一个"中华大藏经研究会",希望以此作为学术後援,起到学术顾问的作用。
由於上面所述的《中华大藏经》下编计划十分庞大,没有充足的财力,充分的准备,不能轻易上马。因此,我们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先办了一个《藏外佛教文献》,我们的想法是在目前条件下,能够做多少事,就尽量先去做。以後条件成熟了,这些经过整理的藏外佛教文献就可以收入《中华大藏经》下编。即使我们的《中华大藏经》下编由於种种原因不能上马,我们整理的资料也可以为其他人编纂大藏经所用。大藏经的编纂是民族之大事,世代之大事。吴立民先生说"功成不必在我"。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
编辑大藏,泽被千秋。但兹事体大,谈何容易。不过,既然利国利民,则即使我们这一代没有条件实现,後代也会进行。所以,我现在的想法是:只要抱着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情,尽自己的力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自然功不唐捐,事不虚抛。归根结底,一打方案,不如一步实际行动。话说得再多也没有用,事情必须一点一滴地去做。
当然,我更加殷切地希望当代中国佛教界、学术界团结起来,勇於面对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承担起这一伟大的事业。
《大藏经及其光电版编纂刍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