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38

  ..续本文上一页取、舍弃,所以说无缘之慈则双夺。宗是万法的本体,定慧是本体的相用,比如水是体,定就如同水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干净清澈,慧就如同水的种种功能,既可以解渴,又可以洗衣、发电等等,水同时存在这两个特点,佛性的本体也如此,同时具备定和慧的相用,因此能寂而常照。双与就是本体的两种相用宛然彰显,完全是无为无相地利益一切众生。天然大业,不假装潢,刻意求全,反致损伤。

  双夺故优毕叉,双与故毗婆奢摩。把定慧都舍弃了,完全无为无相了,就是优毕叉,也叫做中道实相观、中道妙观;双与就是毗婆奢摩,也就是观照、智慧。观照已经包含了奢摩他(止、定)在里面,因为没有止,你就观不起来;止到一定程度了,自然能起观,有了观,必然已经成就了止。止观都具备了,能止观双运了,才能谈得上止观双夺,也就是优毕叉,这是修行境界提高必经的次第。

  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娑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这三句话就是对定慧等持、中道佛性的描述。佛性本来就是定的,但这个定不是死定,所以虽寂而常照,虽然一念不生,但能了了分明;佛性也是本俱智慧观照的,但这个观照并不是动相,不会让心起任何波澜,所以虽照而常寂,虽然了了分明,却又一念不生;佛性又是完全无为无相的,虽能照能寂,却于体了不可得,这就是优毕叉。

  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这是永嘉大师告诉我们佛经的本意,佛经说空说有,学人很糊涂,常常以为佛经自相矛盾。其实,佛是不妄语者,所有佛经都是为了把中道佛性指示给我们,没有一字离佛性而说的。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是为凡夫讲的“色不异空”的经典;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是为小乘圣人讲的“空不异色”的经典;非寂非照,故杜口于毗耶,这是为大菩萨讲的大乘了义的经典。《维摩诘经》讲述维摩居士在毗耶生病的时候,文殊菩萨去探望他,并问什么是不二法门,结果维摩居士默然不语。杜口就是不说话的意思。中道佛性是离语言、绝文字,根本讲不出来的,世尊曾说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中道绝对不是凡夫的境界,优毕叉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修的,必须破除我执之后,才能起修,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等的妙觉佛果方臻圆满。

  第十一章 观心十门

  佛教的修行究竟是从打坐入定开始好?还是从教理的学习开始好?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修行就如同划船,教和观就如同船的两支桨,只用一只桨时,船肯定在原地打转,无法前进,所以先划一只后,马上又要划另外一只,用力均等,船才走得最快、最稳。至于先划哪一支桨就要看你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了,习惯左手就从左手开始,习惯右手就从右手开始。所以佛教从一开始就是教观双行的路线,哪边都不偏,只是入门时有理入和行入的方便而已,理入就从理解教理开始,行入就从打坐观心开始,开始之后就要把教观两方面圆融起来,修行才能稳步向前。

  现代汉地学人的根基,目前还是走理入的路子比较对机,因为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非常发达,没有古人安静的环境和踏实的心态,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能听话地打坐入定,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根本不可能了。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虽然能吃苦打坐,却往往会有所求,求神通、身体好、发财等等,这和佛法根本就不相应。有知识的人,你不把道理给他讲明白,让他认识到佛法的可贵,他绝对不会真心地去用功,也就契入不了正修行。所以对于弘扬佛法来讲,我还是主张先把教理让大家听懂,包括最高境界的般若思想、不二法门、无相禅法等等,都应该先让大家能理解。虽然维摩居士杜口于毗耶,那也只是对曾为七佛之师的文殊菩萨默然无语,否则三卷《维摩诘经》所从何来?难以计数的佛经又所为何事呢?

  但是大乘佛法义理高深,《金刚经》言,必须是“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的人,听后才能“不惊不怖不畏”,甚至阿罗汉听到佛讲《法华经》时也有退席,可见如无夙世渊源,听懂大乘经典绝非易事!

  曾有法师说要把高深的佛法用最通俗的语言去弘扬,让世俗凡夫也能明白最高深的佛法奥妙。这个想法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否则释迦佛直接就讲一佛乘了,为何还要安排五乘教法呢?虽说大道至简至易,我告诉你“把生活随缘过好,没有烦恼就行了”,你虽然能听懂,可你未必真的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就算你真的知道了,你做得到吗?不修行绝对做不到。

  所以,我们讲佛法的高深义理时,一定要结合修行的次第一起讲,否则绝对会把出世间的佛法矮化成世间法。因为凡夫没有开悟,就只能理解世间法的道理,不可能懂出世间的境界。

  我们拿科学上对空的理解来举例,一般情况下,我们能认识到的空都是有空气的,所以都不是真空,那真空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也不知道,他们只能相似地见到真空,比如把瓶子里的气尽量抽掉。但按现在的技术肯定不可能抽干净,所以都不是绝对的真空,只能相似地研究一下大概真空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如完全无声、静止等,但这些都是合理的推测,并不是对真空的直接体验,因为真空根本不在我们这个空间存在。色身在真空里无法生存,所以直接体验不了,必须到这个世界之外才有真空。

  那我们怎么去讲真空呢?我们就只能介绍真空的特点,然后告诉大家现在能体会到的空,有几层状态,各有什么特点。比如平地上的空、高山上的空、云层上的空等等,这些都不是真空,必须把每个空里面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步骤全部净化掉,才能达到真空的状态。这样去讲,我们就既能理解和向往真空的高妙,又知道试验步骤的安排,不管是修行路线,还是境界的取舍,都不会有问题了。

  永嘉禅法就是从教理入门、止观双修的典型例子,修证体系非常完备。永嘉大师从最基础的皈依三宝、亲近善士讲起,讲到净修三业、预备资粮,接着讲到修道路上的三乘次第和理事不二这个根本指导思想,再讲正修的次第——奢摩他、毗娑舍那、优毕叉这三个“颂”。之所以称为“颂”,而不是“法门”,就是为了和这最后实修的“观心十门”相区别,“颂”只是对这三个正修次第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让我们在理上先接受正修佛法的要旨,把理论基础夯实了,对佛法不再有疑惑的地方,以后实修起来进步就很快,大大降低了我们走错路的可能性,使修行能够一气呵成,不枉暇满人生。

  几年前我在山东主七时,讲了关于禅悟的一些境界和修行方法,当时有人录了音,很多人听了觉得修行上很有受用。可有些人想听时,他们的师父就不同意,说听了这些会障碍他们的开悟进程。这个师父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修行如同洗脏衣服,佛法如同洗衣粉,你听了佛法后不实修,就如同把洗衣粉洒到衣服上却不去洗,不但白白浪费了洗衣粉,而且衣服也更脏了。所以有时弘法真是两难的事情,不讲吧,怕你走歪路;讲了吧,你又以为听懂就是了。其实洗衣服的程序根本就没有开始,你怎么可能说衣服干净了呢?有了洗衣粉,首先要把污垢搓掉,再把洗衣粉洗掉,最后甚至连净水都要全部蒸发掉,这才算洗干净了。

  从前有一个人去朋友家玩,朋友恰好不在家,他就问朋友的儿子:“你老子在吗?”儿子说:“我这里有桌子、有椅子、有杯子,就是没有老子。” 他又问:“那令堂在吗?”儿子又回答说:“我这里有红糖、有白糖、有花生糖,就是没有令糖。”他气得说:“傻瓜!”儿子说:“我这里有南瓜、有苦瓜,就是没有傻瓜。”气得他没话说就回去了。朋友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告诉儿子说:“老子就是我, 令堂是你妈,傻瓜就是你。”儿子都听明白了。结果不久,这个人又来了,儿子赶紧告诉他说:“你上次问的事情我都知道了,老子就是我,令堂是你妈,傻瓜就是你!”

  这个故事很可笑吧?其实有些人学法就和这个傻儿子差不多。有些佛法你以为都看懂了,还到处去讲,以为佛经里这么说,我也这么说,那就绝对不会出错。实际上,如果没有真修实证,根本不能与法相应;如果不开悟,根本不可能看懂佛经,就和这个傻儿子一样,错了都不知道。

  所以永嘉大师才极其谨慎地在《永嘉禅宗集》的最后一章,结合自己的真修实证,把整个佛教修心法门最顶尖、最紧要的地方总结出来,编为“观心十门”。复次观心十门:初则言其法尔,次则出其观体,三则语其相应,四则警其上慢,五则诫其疏怠,六则重出观体,七则明其是非,八则简其诠旨,九则触途成观,十则妙契玄源。

  门有方法、次第、通达的意思,从这十门可以通达心性,根据学人的不同根基可以选择不同的入门方便, 。永嘉大师把每个门的修证方法和入门之后的境界都总结得非常清楚,谆谆教诲,切切叮咛,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每读至此,不禁感慨,感念大师的无缘大慈,使后辈学人能依路进修,一旦破门而入,通达心性之妙,就能把这十门同时圆融起来,所以对于理论已透彻,即将进入实修的人来讲,这一章的内容极为重要。

  一、言其法尔

  法尔也叫法尔如是,法尔就是如是的意思,尔是本来的样子,法尔就是一切法本来如此,也就是万法的实相、心性的本来面目。所以第一言其法尔者,第一个就要讲法尔,因为法尔是心的总纲,是心地修证的最高境界。

  夫心性虚通,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这句话是总说,心和性都是虚通的,虚是无相的意思,通是互通有无、畅通无阻的意思,所以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完全不分彼此,不能说心和性究竟是一个还是两个。心性虽然无相,却是一切相的本源,相是表现在外的,所以有动静的区别。动的时候会去追逐外相,妄想纷飞,静的时候可以入禅定,各种境界…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