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P37

  ..续本文上一页种状态,叫做自受用身。

  智慧是有大小区别的,把自己照透彻了只能算小智慧。如果继续修行,智慧的外围可以无限地扩大,周围人有什么问题,来龙去脉你都能看得很清楚,因此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因缘,引导他们走入佛法的正路,使众生都能感受佛法的受用,这叫做他受用身。行者到此,已经做到舍暗求明,转愚成慧了,但还有光明相的执着,没见到定慧等持的佛性,因此还不算优毕叉的修行。

  定立由乎背动,慧生因乎舍暗。禅定是由背离动相得到的,智慧是由舍弃愚痴得到的。所以入定一点也不难,就是把身体的动、思想的动全都心甘情愿地停下就行了,千万别自作聪明地瞎琢磨,定是个什么感觉?慧是个什么味道?想来想去只能障碍定、慧的生起。因为暗动连系于樊笼,静明相趋于物表。暗动是和樊笼牵连着的,暗是心的愚痴,动是身心的动乱,暗、动分别是我们编制生死樊笼的经线和纬线,樊笼就是尘网、牢笼,把我们的真心佛性紧锁在里面,不得自由。静是止,明是观,物表就是物外、万物之外,相趋就是互相跟随,止和观相互跟随着用功,不偏于定,也不偏于慧,就能超然物外,获得生命的解脱和绝对的自由。

  所以物不能愚,功由于慧;烦不能乱,功由于定。定慧更资于静明,愚乱相缠于暗动。不被万物所愚弄,或者说不被表相所瞒,是智慧的功劳;不被烦恼所乱,是定力的功劳。资是增加的意思,定力和智慧生起来以后,止和观的修行就更加有效了;反之,愚痴和动乱会让无明和烦恼缠缚得更加深重。这是讲的定慧和止观、暗动和愚乱的关系,就是止观和定慧互为因果,愚乱和暗动互为因果。止观的结果不可能是暗动,也不可能从愚乱生出定慧来,那么我们如果想得定力和智慧,就必须修行止观,不能继续愚乱、暗动。所以修行人打坐时,就要修止观,来生定慧;平常在生活中要保持定慧的状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以资止观。

  修行人打坐时修了一点止,平常可能妄想不会太多,可是往往会在无记中生活,内心没有智慧明灯的照耀,和普通凡夫一样,随着串习在生死里流浪,却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这就不是修行的状态。修行的状态是必须提起觉照,看清楚“明明白白却没有动摇”的这个第七识状态,或者内心很光明的状态,还是照样去待人接物、穿衣吃饭。表面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和平时有什么区别,但内心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做功夫了,时间一长,内心境界和不做功夫的人就大相径庭。所以大家虽然都同样出家,同样修行,同样穿衣吃饭,甚至同样弘法利生,但对佛法的受用却有很大的差别,原因就在于平常是否会用功,能不能做到定慧和静明互资互生。

  永嘉大师开始告诉我们动静之源莫二,明闇之本非殊,为什么又让我们背动从静、舍暗求明呢?这就是大师的良苦用心所在。因为学了优毕叉以后,有的人什么话都不敢说了,觉得没办法确定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什么事也不做了,反正修行不修行一个样,天天混日子。另一种人呢,反而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情也都敢做了,反正对错都一样,涅槃就是轮回,这就是善恶不明、是非不清了,那如何谈得上慧呢?心里很动乱,又如何谈得上定呢?既不是定,也不是慧,怎么可能和优毕叉扯上关系呢?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都不知道的人,就以为自己能超越善恶了,甚至到处去告诉别人,“真即是假、假即是真、善即是恶、恶即是善”,这不是大妄语是什么呢?

  所谓非殊、莫二是对体而言,对于没有证体的凡夫来说,静和动、定和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绝对不能说愚痴就是智慧、定就是动、恶就是善、善就是恶、烦恼就是菩提等等,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恶报应丝毫不爽。修行如逆水行舟,这样胡说就是顺水而下,知见一错,永无回头之日,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是非分清楚,绝对不能含糊。

  比如有些人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好像很潇洒、很透彻,和济公活佛一样,其实他根本不懂济公说这句话的意思,他不知道济公活佛还有一句话:“你们要按我说的去做,不要按我做的去说。”因为说的往往是离题千里,做的才有真实受用,所以天台宗把不做只说的人叫做“鼠唧鸟空”,老鼠唧唧地叫,还以为老鼠也知道“真即(唧)是假,假即(唧)是真”;有一种鸟会发出“空、空”的叫声,就以为鸟也知道“一切法皆空”的道理,其实他们哪里会知道呢?

  优毕叉并不否认一切相,因为相性不二,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的繁复多样、无穷无尽正好是空性的完美体现,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认识到相和性之间的区别,以及止和观、静和动之间的区别,否则连止和观都搞不明白,就不可能进入中道的修行。因为中道就是要做到定慧等持,慧就是一切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定是不受一切相的干扰而动乱。所谓大智若愚,外表看和傻瓜差不多,好的不知道去抢,不好的也不知道拒绝,内心却有洞彻因果的大智慧,并不是像傻瓜似的什么都不知道,这哪里是凡夫的境界呢?

  有些人会出现这种胡言乱语的状况。曾经有个学生,听了中道观以后,连课也不上了。师父劝他修行,他说一切都是圆满的,我不修行也是圆满的,自己回小庙自在去了。过了大约两年,他又打电话给我,说还想过来听法,继续学习,感觉很受用,我就问他:“你现在是不是受用就是不受用啊?”他也不敢再胡说了。

  所以中道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行出来的,是内心真正的觉受。凡夫既没有定,也没有慧,凭什么能去等持呢?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比如那位学生选择回小庙的时候,内心根本没有等持的觉受,只是在相上去符合,拿表相来掩盖内心真实的目的,就是想回小庙休息、不想修行的这个目的。中道就被隐秘地利用为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这就是我执的可怕之处,没有修行的人很难觉察,被我执一利用、一耽误,就不知道荒废到何时了。所谓“学习大乘禅法,需要大善根”的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大善根,那就需要等你修止修到一定程度了,就好像把*都准备好了,需要智慧点一下火的时候再告诉你,让你能一言之下就把我执粉碎掉,完全解脱自在。见到真相以后,你就真明白了,原来“不二”是这个意思。我们明白了动静、定乱的区别之后,再来看永嘉大师的优毕叉颂,就不会胡言乱语了。

  三、性相不二,非寂非照

  动而能静者,即乱而定也。如同由动变静一样,我们的身心也能由乱转为定。暗而能明者,即愚而慧也。如同内心从暗变亮一样,我们也能由愚痴转为智慧。如是则暗动之本无差,静明由兹合道;愚乱之源非异,定慧于是同宗。如是就是因此的意思,后面两句对仗工整,说的其实是一个意思,暗动之本和愚乱之源就是凡夫内心黑暗和动乱的本源,就是第七识——我执,静明就是定慧、止观,兹和是都是指第七识,道和宗都是指涅槃本体,我执同时也是进入涅槃的门径。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天空是无色透明的,可我们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天空,只能看到蓝天,其实蓝天并不是真正的天空,而是空气中的粒子把天空本有的光明散射以后发出的颜色。如果用天空比喻真心的话,蓝天就如同我们这里讲的第七识,而蓝天下面的云层就如同第六识,也就是妄想心。

  观察天空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云层。各种各样的云彩飘来飘去,乌云、白云、阴天、晴天,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常常以为这就是天空了,连云层后面的蓝天我们都很少注意到,更别提整个的天空了。

  偶尔天气好的时候,蓝天突然现前了,我们就感觉很舒畅。以后不管阴天、晴天,我们就知道这些都和蓝天无关,蓝天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所谓动而能静者、暗而能明者,就是乌云、白云的变化,而它们的本源——蓝天,却从来没有变化过。凡夫的迷惑就在这里,妄想来的时候,我们就以为自己的心很乱,被自己停不下来的妄想逼得很烦恼,其实心从来没有乱过,我们却完全不知道,都被变来变去的妄想给骗了。

  如果我们想见到真心,也就是道、宗(真正的天空),就要学会不被妄想(云层)所迷惑,先看到我执(蓝天),不管妄想(云层)如何变化,我们的注意力都在我执(蓝天)这里,这样就能做到即乱而定也,即愚而慧也,这就是修行观照的关键所在。

  就像必须通过蓝天才能见到真正的天空一样,既然我执是凡夫颠倒的根源,凡夫也必须经由我执才能见到真心佛性,证入涅槃实相。所以说“静明由兹合道,定慧于是同宗”,合道与同宗之路都是从这里走过去的,我执就是我们真正用功修行的下手处。

  刚开始打坐时,妄想心停不住,我们不要再起厌烦它的心,它乱它的,我们不被它转。只要如法地念佛、持咒、数息,就是乱而能定。就像只见蓝天不见云朵一样,渐渐就能见到天空的真相了,所以说“暗而能明”。蓝天不是天空的真相,这叫做“暗”,可它依旧能放射出光明,将云朵的来来去去照得清清楚楚,这叫做“明”。很多人修行到一定境界时,好像人情世故全不会了,既不懂得赚钱,也不懂得走关系,思想行为又很正常,其实这就是大智若愚。对人世间的纷乱复杂洞若观火,内心却一点也不复杂,非常纯净,无论境界如何,心里也不会有动摇和痛苦,能够暗动之本无差,愚乱之源非异,这种人就是即愚而慧也。其实天空和蓝天、凡夫和圣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静明由兹合道,定慧于是同宗,一切众生瞬时成佛,亦无一佛可成,这才是中道。

  那么拥有中道妙观的人,宗同则无缘之慈,定慧则寂而常照。寂而常照则双与,无缘之慈则双夺。宗同就是众生都是佛,这就是最大的缘份了,所以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都如同慈母对待亲生子女一般,帮助我们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众生看不到宗同,才称佛菩萨的慈悲为无缘之慈。佛菩萨救度我们,既不是因为有个定要试试,也不是因为有个慧要发挥发挥,而是完全出于佛性的本能,这叫双夺,夺就是夺…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