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和圣经道德观的比较(释德明)▪P2

  ..续本文上一页埃及记》、《申命记》);新约《约翰福音》说:“信他(耶稣)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显然,神(耶和华)本身既是一个最高立法者,又是实施者、监督者和惩罚者。   五、道德主体性

  宗教实践最终要归结于每一个体的道德生活。阿含经和圣经的道德主体,在其能动性发挥的方向或维度上也有所不同。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两者对人性的基本判断,乃至两种道德观建立的基础的不同。如上所说,佛陀与上帝在两种宗教的“道德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有明显的差异,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两种宗教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差异。

  圣经信仰及其道德实践,强调道德主体与道德本体的二元关系。旧约中的信上帝者或新约中的信耶稣者,作为信仰的主体,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总是“作为特殊性的单一个体”;而道德的本体总是作为绝对的上帝。二者的关系,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说,就是“作为特殊性的单一个体与绝对”形成的“绝对关系”。这种绝对关系,首先要求个人对上帝的绝对服从或对圣子的虔信。上帝是“仁慈”的,而上帝赐福的,是爱他、守他诫命的人;同样,将得到永生的人是信子(圣子耶稣)的人。自然,宗教的伦理、道德,存在着与世俗伦理、道德不一致乃至相互抵制的地方,这表现出宗教要求自身超脱世间的一面。圣经在这方面的要求,有时甚至到了与世间的伦理要求极端对立的地步。当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用他的独生子为自己献燔祭时,亚伯拉罕的主体性就只能表现为捆绑住他的儿子以撒,并伸手拿刀了。圣经信仰的道德要求,就是在这种对神的绝对敬畏中充分反映其特质的。可以说,圣经的道德主体性就是在任何情形下对上帝、对“神圣正义”的信心不改,所以在奥斯维辛之后,祈祷者依然会祈祷。

  由于取缘起中道立场,佛教既不承认世上有绝对主宰者,也反对一切形式的极端做法。我们知道,佛陀连修道中的过度苦行都是不鼓励的。佛教中既无原罪,就无单方面的、绝对外力的惩罚,自然也就没有绝对外力的拯救。我们在阿含经中处处可以看到对佛弟子求智求觉的主体性的肯定。阿含道是自觉道。基于缘起观上的因果必然法则,既说明了生死的轮回在于自心无明,又决定了痛苦的解脱在于自我觉悟。《杂阿含经》(卷第三四七)说:

  佛说……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

  所以,佛教的信仰是自信非他信,佛教的道德是自度非他度。

  我们透视到的阿含精神,是佛陀不著“神圣”色彩,不为自己树立绝对权威。这本身,实在就是深契佛法缘起中道的真义的。佛陀是世间的佛陀。在《杂阿含经》(卷第六三八)中,佛陀对阿难说:

  ……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在于他做到了“自”与“法”的不异。佛教信仰的核心是正法,信佛就是信正法解脱的先觉者。佛教对信仰者,也就是道德实践的主体的根本要求,是深契法性的自我觉悟和自我解脱,而在根本的、解脱的意义上说,主体的主体性是彻底融合于法的法性的,即“自”与“法”是同一的,是非二元的。

  佛教的无上正等正觉,是自觉觉他,是自利利他。而佛教“道德实践”中的戒行,是自护护他。佛教首先要求道德主体止恶行善,自净其意。在后来的大乘佛法中发展出的心法戒体说,可以说就是“自护”的道德要求的高度理论化。自信、自护、自觉、自度,这既是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其实也是实现菩萨行的根本。行菩萨行是度他、化他,度他、化他最终何尝不是使他人自度、自化呢?

  总之,阿含和圣经的道德观,主要反映佛教和基督教这两大宗教,各自在道德目的和道德的内涵上的特点,这些特点,进一步决定它们展开道德实践的方式,决定它们是如何影响世俗道德观念、如何参与和引领世俗道德建构的。显而易见,两种道德观有基本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对人性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圣经既然以原罪为人的根本标记,那么人的最终拯救不在此世。而此生的义务,就是背负起信仰的十字架,相信基督替人在架上赎了罪,相信基督将来会把圣灵内住于自己。不同于神本的圣经道德观,阿含道德观的思想基础是非本体的空相应缘起,以此确立因果法则,从而劝导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转无明为明,实现“现法得乐”、不待来世的现世解脱。所以阿含的思想是由缘起的“宇宙主义”而立足于人本。

  从更为广阔的文明的视野中看,尽管阿含佛教与圣经基督教的基本观念存在差异,但在化世导俗、净化世道人心的现实层面上,二者所起的作用是相类似的。比如,虽然在教义上,佛教的“慈悲”与基督教的“爱”,一个基于缘起的无我,而另一个基于有我,但在现实中,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同一的平等思想。比较阿含和圣经的道德观,是为了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两种宗教各自可能以何种方式、何种姿态来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道德问题,各自可能向何处挖掘自己教法、教义中的道德元素,从而为世俗伦理和道德体系的建设提供有效的资源。

  

《阿含经和圣经道德观的比较(释德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