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埃及記》、《申命記》);新約《約翰福音》說:“信他(耶稣)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爲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顯然,神(耶和華)本身既是一個最高立法者,又是實施者、監督者和懲罰者。 五、道德主體性
宗教實踐最終要歸結于每一個體的道德生活。阿含經和聖經的道德主體,在其能動性發揮的方向或維度上也有所不同。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兩者對人性的基本判斷,乃至兩種道德觀建立的基礎的不同。如上所說,佛陀與上帝在兩種宗教的“道德實踐”中所起的作用有明顯的差異,這實際上也反映了兩種宗教道德主體的主體性差異。
聖經信仰及其道德實踐,強調道德主體與道德本體的二元關系。舊約中的信上帝者或新約中的信耶稣者,作爲信仰的主體,作爲道德實踐的主體,總是“作爲特殊性的單一個體”;而道德的本體總是作爲絕對的上帝。二者的關系,用克爾凱郭爾的話說,就是“作爲特殊性的單一個體與絕對”形成的“絕對關系”。這種絕對關系,首先要求個人對上帝的絕對服從或對聖子的虔信。上帝是“仁慈”的,而上帝賜福的,是愛他、守他誡命的人;同樣,將得到永生的人是信子(聖子耶稣)的人。自然,宗教的倫理、道德,存在著與世俗倫理、道德不一致乃至相互抵製的地方,這表現出宗教要求自身超脫世間的一面。聖經在這方面的要求,有時甚至到了與世間的倫理要求極端對立的地步。當上帝要求亞伯拉罕用他的獨生子爲自己獻燔祭時,亞伯拉罕的主體性就只能表現爲捆綁住他的兒子以撒,並伸手拿刀了。聖經信仰的道德要求,就是在這種對神的絕對敬畏中充分反映其特質的。可以說,聖經的道德主體性就是在任何情形下對上帝、對“神聖正義”的信心不改,所以在奧斯維辛之後,祈禱者依然會祈禱。
由于取緣起中道立場,佛教既不承認世上有絕對主宰者,也反對一切形式的極端做法。我們知道,佛陀連修道中的過度苦行都是不鼓勵的。佛教中既無原罪,就無單方面的、絕對外力的懲罰,自然也就沒有絕對外力的拯救。我們在阿含經中處處可以看到對佛弟子求智求覺的主體性的肯定。阿含道是自覺道。基于緣起觀上的因果必然法則,既說明了生死的輪回在于自心無明,又決定了痛苦的解脫在于自我覺悟。《雜阿含經》(卷第叁四七)說:
佛說……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無畏。
所以,佛教的信仰是自信非他信,佛教的道德是自度非他度。
我們透視到的阿含精神,是佛陀不著“神聖”色彩,不爲自己樹立絕對權威。這本身,實在就是深契佛法緣起中道的真義的。佛陀是世間的佛陀。在《雜阿含經》(卷第六叁八)中,佛陀對阿難說:
……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佛陀之所以爲佛陀,在于他做到了“自”與“法”的不異。佛教信仰的核心是正法,信佛就是信正法解脫的先覺者。佛教對信仰者,也就是道德實踐的主體的根本要求,是深契法性的自我覺悟和自我解脫,而在根本的、解脫的意義上說,主體的主體性是徹底融合于法的法性的,即“自”與“法”是同一的,是非二元的。
佛教的無上正等正覺,是自覺覺他,是自利利他。而佛教“道德實踐”中的戒行,是自護護他。佛教首先要求道德主體止惡行善,自淨其意。在後來的大乘佛法中發展出的心法戒體說,可以說就是“自護”的道德要求的高度理論化。自信、自護、自覺、自度,這既是道德行爲的出發點,其實也是實現菩薩行的根本。行菩薩行是度他、化他,度他、化他最終何嘗不是使他人自度、自化呢?
總之,阿含和聖經的道德觀,主要反映佛教和基督教這兩大宗教,各自在道德目的和道德的內涵上的特點,這些特點,進一步決定它們展開道德實踐的方式,決定它們是如何影響世俗道德觀念、如何參與和引領世俗道德建構的。顯而易見,兩種道德觀有基本的差異。根本原因,在于它們對人性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斷。聖經既然以原罪爲人的根本標記,那麼人的最終拯救不在此世。而此生的義務,就是背負起信仰的十字架,相信基督替人在架上贖了罪,相信基督將來會把聖靈內住于自己。不同于神本的聖經道德觀,阿含道德觀的思想基礎是非本體的空相應緣起,以此確立因果法則,從而勸導充分發揮道德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轉無明爲明,實現“現法得樂”、不待來世的現世解脫。所以阿含的思想是由緣起的“宇宙主義”而立足于人本。
從更爲廣闊的文明的視野中看,盡管阿含佛教與聖經基督教的基本觀念存在差異,但在化世導俗、淨化世道人心的現實層面上,二者所起的作用是相類似的。比如,雖然在教義上,佛教的“慈悲”與基督教的“愛”,一個基于緣起的無我,而另一個基于有我,但在現實中,它們都可以歸結于同一的平等思想。比較阿含和聖經的道德觀,是爲了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兩種宗教各自可能以何種方式、何種姿態來解決當今世界的現實道德問題,各自可能向何處挖掘自己教法、教義中的道德元素,從而爲世俗倫理和道德體系的建設提供有效的資源。
《阿含經和聖經道德觀的比較(釋德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