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dhyana-heaven)概念,就证明了这种看法,在这八禅天之中,居住着一切诸神。当这些领域的居住者,实行禅那之际,他们就进入各个不同的三昧阶段。(一)他们认为他们象云一样升到空中;(二)他们觉得某种不可描述的光明出现;(三)他们经验到一种超自然的喜悦;(四)他们的心变得如此清晰,透明,象大圆镜一般反映诸世界;(五)他们觉得灵魂似乎脱出了肉体的拘限,而在广阔的空中伸展;(六)现在他们回到一种有限定的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中,所有的心智能力都呈现出来,而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向他们显示;(七)然后他们有绝对空无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一丝的精神搅动;(八)最后,他们不再意识到任何个殊的事物,也没有丧失他们的意识,而这乃是他们所称的最高阶段的三昧。
“但是,依照佛教的教义,由禅那而来的所有这些幻觉现象,都在被排斥之列,因为它们对于宗教生活的实现毫无关系。在Surangama Sutra(首楞严经)中曾提出五十种不正当的意识状态,是禅的实践者所必须戒防的,在其中我们发现具有前述八种恍惚状态。”
文献
禅宗虽然与文字为敌,留下来的著作却甚多。它曾产生许多渊博的学者,使我们今日得以追循其发展史的每个段落。在许多记述禅宗史的著作中,下述几部最为重要:《景德传灯录》,完成于宋代早期;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菩提达摩,留下了一些著作,只是其历史的真实性尚未确定,这些著作后来收集起来,称之为《少室六门集》。中华三祖僧璨写了一首押韵的《信心铭》,六祖慧能留下一本由弟子集成的《六祖法宝坛经》。八世纪的大珠慧海与九世纪的黄檗希运各留下一部著作,是研究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献:前者为《顿悟要门论》,后者为《传心法要》。
此外尚需加上敦煌出土的两种稿本:《楞伽师资记》与《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1) 禅那(Dhyana),依照 禅宗学者的看法,禅那并不恰确是沉思或静观。一个人可以一面实践禅的修习,一面又沉思宗教或哲学的问题,但这只是偶合。禅的真正目标是使人见到自己的本心,而由之断却一切智性的思虑和情绪的骚扰。
(2) 无疑这是一部后人所造的经典。很可能由于同禅宗对立的宗派向禅宗挑战,要禅宗提出历史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统,禅宗弟子就写出这么一部经典以对。但此说有待查证。
(3) 摩诃迦叶之传于阿难,见《传灯录》。
(4) 禅宗的继承(嗣法)极关重要的,继承与印可证明不可分。每一个禅师都必须由他的师父认可,并授与权威,否则不能代表正法的传递。他对于精神体验的解释可能与他的师父不同,或者他会强调他认为师父所忽视的某个层面,然而他之有权如此,却必须师父的认可。
(5) 日俄之战。
(6) 一种很大的喊声,是禅师们在宗教谈话中常用的。“喝”是中国发音;日本音则是Katsu或Kwatu,最后一个音节声音很轻。
(7) 这是禅宗历史中最有名的一个公案。就以它的记载来看,并没有特别涉及宗教或哲学或禅道的地方。一个未能会意禅之精神的人,或许会以为这只是一场闹剧,没有宗教深意。但禅师们却认为凡能懂得这个公案的人,就懂了太阳之下的一切。为让读者见到一个典型例子,我在此处几乎完全是按照《临济录》译述下来的。
(8) 著名的《碧岩集》作者圜悟注解谓:“许多禅师都错会这公案。为什么?因为它难咬难嚼,无处下口;因为它淡而无味。对于“如何是佛”这个问题,古人已经做了许多回答,有人说:“他是殿里的”,有人说“他是有三十二相者,”还有一些说,“他是杖林山的竹筋鞭。”及洞山却道“麻三斤,”真个截断了古人的舌头。那些不了解的人,以为他当时是在厨房里称麻,于是就此回答。有些人以为洞山是个问东答西。有的则说,你问这问题的人就是佛,还要问佛,所以洞山绕着圈子回答。啊,这些死汉!
“更有一批人说,麻三斤便是佛。相去不可以道里计。如果他们用这种方式去解,到弥勒佛生下来,仍旧连做梦也会不到。
“为什么?因为语言只是载道之器,如果你不领会古人意,却只在言句中去寻索,永远不能见着古人的道。古人说:“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见道即忘言。只有看透这一层的,才到达第一机。
“麻三斤就如长安大道,举足下足无有不是。”
(9) 木平(善道)和尚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当一个和尚问他佛教第一义是什么时,他说:“好大一个西瓜呀!”
有一个人问另一个禅师说,佛教可否在荒凉无人的山顶上找到,他说:“可以。”再问何以可以,他却说:“那里有岩有石,大的石头大,小的石头小。”
(10)确切的字义为“面门”。
* 英文编识:铃木所引用的这本Sermons of a Buddhist Abbot系芝加哥的Open Court出版社于一九○六年出版。其中包括铃木为释宗演于一九○五──六在美国演讲时所译的译文。释宗演圆寂后葬在镰仓的圆觉寺,在此铃木曾住过好些年。我们记得《佛教中的禅宗》这篇文章也是写在一九○六年。
(11)关于这类作品的翻译特别困难,特别是当作者对于哲学用词的精确性并不注重时为然。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是松的,而重要的词句都未做定义就加以应用。译者(铃木)但求整个行文明晰可懂;读者鉴之。
《禅学随笔 一、佛教中的禅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