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隨筆 一、佛教中的禅宗▪P8

  ..續本文上一頁dhyana-heaven)概念,就證明了這種看法,在這八禅天之中,居住著一切諸神。當這些領域的居住者,實行禅那之際,他們就進入各個不同的叁昧階段。(一)他們認爲他們象雲一樣升到空中;(二)他們覺得某種不可描述的光明出現;(叁)他們經驗到一種超自然的喜悅;(四)他們的心變得如此清晰,透明,象大圓鏡一般反映諸世界;(五)他們覺得靈魂似乎脫出了肉體的拘限,而在廣闊的空中伸展;(六)現在他們回到一種有限定的意識狀態,在此狀態中,所有的心智能力都呈現出來,而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向他們顯示;(七)然後他們有絕對空無的感覺,在這種狀態之下,沒有一絲的精神攪動;(八)最後,他們不再意識到任何個殊的事物,也沒有喪失他們的意識,而這乃是他們所稱的最高階段的叁昧。

  “但是,依照佛教的教義,由禅那而來的所有這些幻覺現象,都在被排斥之列,因爲它們對于宗教生活的實現毫無關系。在Surangama Sutra(首楞嚴經)中曾提出五十種不正當的意識狀態,是禅的實踐者所必須戒防的,在其中我們發現具有前述八種恍惚狀態。”

  文獻

  禅宗雖然與文字爲敵,留下來的著作卻甚多。它曾産生許多淵博的學者,使我們今日得以追循其發展史的每個段落。在許多記述禅宗史的著作中,下述幾部最爲重要:《景德傳燈錄》,完成于宋代早期;被認爲是中國禅宗的菩提達摩,留下了一些著作,只是其曆史的真實性尚未確定,這些著作後來收集起來,稱之爲《少室六門集》。中華叁祖僧璨寫了一首押韻的《信心銘》,六祖慧能留下一本由弟子集成的《六祖法寶壇經》。八世紀的大珠慧海與九世紀的黃檗希運各留下一部著作,是研究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獻:前者爲《頓悟要門論》,後者爲《傳心法要》。

  此外尚需加上敦煌出土的兩種稿本:《楞伽師資記》與《荷澤神會禅師語錄》。

  (1) 禅那(Dhyana),依照 禅宗學者的看法,禅那並不恰確是沈思或靜觀。一個人可以一面實踐禅的修習,一面又沈思宗教或哲學的問題,但這只是偶合。禅的真正目標是使人見到自己的本心,而由之斷卻一切智性的思慮和情緒的騷擾。

  (2) 無疑這是一部後人所造的經典。很可能由于同禅宗對立的宗派向禅宗挑戰,要禅宗提出曆史根據來證明它的正統,禅宗弟子就寫出這麼一部經典以對。但此說有待查證。

  (3) 摩诃迦葉之傳于阿難,見《傳燈錄》。

  (4) 禅宗的繼承(嗣法)極關重要的,繼承與印可證明不可分。每一個禅師都必須由他的師父認可,並授與權威,否則不能代表正法的傳遞。他對于精神體驗的解釋可能與他的師父不同,或者他會強調他認爲師父所忽視的某個層面,然而他之有權如此,卻必須師父的認可。

  (5) 日俄之戰。

  (6) 一種很大的喊聲,是禅師們在宗教談話中常用的。“喝”是中國發音;日本音則是Katsu或Kwatu,最後一個音節聲音很輕。

  (7) 這是禅宗曆史中最有名的一個公案。就以它的記載來看,並沒有特別涉及宗教或哲學或禅道的地方。一個未能會意禅之精神的人,或許會以爲這只是一場鬧劇,沒有宗教深意。但禅師們卻認爲凡能懂得這個公案的人,就懂了太陽之下的一切。爲讓讀者見到一個典型例子,我在此處幾乎完全是按照《臨濟錄》譯述下來的。

  (8) 著名的《碧岩集》作者圜悟注解謂:“許多禅師都錯會這公案。爲什麼?因爲它難咬難嚼,無處下口;因爲它淡而無味。對于“如何是佛”這個問題,古人已經做了許多回答,有人說:“他是殿裏的”,有人說“他是有叁十二相者,”還有一些說,“他是杖林山的竹筋鞭。”及洞山卻道“麻叁斤,”真個截斷了古人的舌頭。那些不了解的人,以爲他當時是在廚房裏稱麻,于是就此回答。有些人以爲洞山是個問東答西。有的則說,你問這問題的人就是佛,還要問佛,所以洞山繞著圈子回答。啊,這些死漢!

  “更有一批人說,麻叁斤便是佛。相去不可以道裏計。如果他們用這種方式去解,到彌勒佛生下來,仍舊連做夢也會不到。

  “爲什麼?因爲語言只是載道之器,如果你不領會古人意,卻只在言句中去尋索,永遠不能見著古人的道。古人說:“道本無言,因言顯道;見道即忘言。只有看透這一層的,才到達第一機。

  “麻叁斤就如長安大道,舉足下足無有不是。”

  (9) 木平(善道)和尚有一個類似的故事。當一個和尚問他佛教第一義是什麼時,他說:“好大一個西瓜呀!”

  有一個人問另一個禅師說,佛教可否在荒涼無人的山頂上找到,他說:“可以。”再問何以可以,他卻說:“那裏有岩有石,大的石頭大,小的石頭小。”

  (10)確切的字義爲“面門”。

  * 英文編識:鈴木所引用的這本Sermons of a Buddhist Abbot系芝加哥的Open Court出版社于一九○六年出版。其中包括鈴木爲釋宗演于一九○五──六在美國演講時所譯的譯文。釋宗演圓寂後葬在鐮倉的圓覺寺,在此鈴木曾住過好些年。我們記得《佛教中的禅宗》這篇文章也是寫在一九○六年。

  (11)關于這類作品的翻譯特別困難,特別是當作者對于哲學用詞的精確性並不注重時爲然。句與句之間的連接是松的,而重要的詞句都未做定義就加以應用。譯者(鈴木)但求整個行文明晰可懂;讀者鑒之。

  

《禅學隨筆 一、佛教中的禅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