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六▪P4

  ..续本文上一页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此虽容咒并说。而结归在现容也。妙妙闻心。初妙字是妙谛。次妙字是妙境。妙谛约性。通于诸法。妙境从机。独在耳根。以此方众生。耳根最利。易显圆通常性故也。烁迦罗首者。金刚坚固之首。表法身德。母陀罗臂者。印手表于方便。是解脱德。清净宝目者。表于实慧。是般若德。各言八万四千者。意显众生迷本觉性。具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即此烦恼业果。一一无非三德秘藏也。

  寅二、说咒不思议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此方容咒并说。而结归在诵咒也。现一一形。即指前文首臂目等。诵一一咒。具如不空□索经等。

  寅三、受供不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所游世界。即实报方便同居诸土也。九界众生。云兴供养以求哀愍。良由不受诸受。故能无所不受。

  寅四、兴供不思议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不惟供十方佛。亦供法界众生无所不遍。良由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能无所不得。

  壬二、牒证结答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缘心自在等者。不误认缘心听法。则能因指见月。亲见法性。从此遂入圆通常法而成三昧也。第三众圣各说证门竟。

  庚四、放光现瑞总印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五体同放宝光者。表根根尘尘。皆是圆通法门也。远灌佛菩萨顶者。表一一圆通。皆是无上大佛顶法。如来以之为密因。菩萨依之修万行者也。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者。表佛佛道同也。来灌佛顶并灌菩萨罗汉者。表于因果一致。二十五圣。同证大佛顶法。实无优劣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者。表有情无情。同一圆通性也。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者。表一一圆通法门。各各互遍互摄一切圆通法门也。普获金刚三昧者。悟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性不可坏也。四色莲华。以表住行向地四十妙因。间错纷糅。表诸大众圆悟藏性以为真因。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一位圆具一切诸位之功德也。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者。表虚空顽暗之情执消殒。而七大妙性。一一周遍法界也。娑婆大地山河俱时不现者。表翳病得除。狂劳颠倒华相皆灭也。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者。表性真圆融。惟一常寂光土也。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表寂光真土之中。具足无量称性法乐也。幽溪云。一本尊放光瑞。二诸佛放光瑞。为自他交互对。三无情演法瑞。四宝光交罗瑞。为依正圆融对。五众会获益瑞。六天雨四华瑞。为法位相应对。七空成宝色瑞。八大地不现瑞。为空界俱销对。九国土合一瑞。十梵呗敷奏瑞。为法报冥同对。

  庚五、佛敕文殊简择三。初佛敕文殊。二受命简择。三时众获益。辛、今初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敕简选者。以前文但云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然未的指何根最圆。故须选也。然如来不自指示而敕文殊。大旨有二。一者若依果位中论。则法法皆妙。实无可选。今之选根。本为初机。文殊正是初机导师。如华严以文殊为幼男。始则先说名号四谛以开圆信。后则指示善财遍参知识。皆其事也。二者文殊即表众生根本实智。今明欲入圆通。须是自己决择。譬如圆觉二十五轮。敕诸末世依□取决。如来终不强以一法偏授人也。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者。正显圣无可简。法亦无可简也。圣则迹有权实。本皆大士。法则三科七大。无非藏性故也。我今欲令阿难等者。正显简机不简圣。简情不简法也。言阿难则不必人人皆尔。言此界则不必十方尽然。但以约机宜。则所习有生熟。约迷情。则诸根有利钝。故须简耳。

  辛二、受命简择二。初叙仪。二正说。壬、今初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壬二、正说二。初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 癸、今初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将明随染净缘以成迷悟。先颂不变之体者。正如前文将破明不明之两关。先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又如将破有为无为二法。先标真性二字也。觉者。本觉之性。非觉非迷。以其法尔灵知。强名为觉也。海者。喻也。觉性竖穷横遍。本无一物可喻。姑以大海深广喻之。性澄圆者。寂而常照。即所谓性觉妙明也。圆澄觉元妙者。照而常寂。即所谓本觉明妙也。须知此不变体。即在随缘之中。正随缘时。全体不变。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一任昏迷倒惑。而妙明明妙。性无变坏。本自竖穷横遍也。是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正是指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全真在妄。全妄即真。若舍却现前一念。别指空劫已前。则真时无妄。妄时无真。真则本有今无。今无后有。妄则本无今有。今有后无。其为戏论甚矣。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二。初颂随染缘从源出流。二颂随净缘从流营源。子、今初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元明照生所。即所谓妄为明觉。因明立所也。所立照性亡。言既生妄所。遂失真性也。迷妄有虚空。所谓晦昧为空也。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即所谓结暗为色。亦所谓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也。知觉乃众生。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也。

  子二、颂随净缘从流营源二。初总显灭妄归真。二别明归真方便。丑、今初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此言现前一念大觉之心。本自竖穷横遍。亦无横竖之相可得。祗由认悟中迷。方乃晦昧大觉之体而为十方虚空。是故虚空情量。生于大觉心中。不过如大海中之一沤发现而已。至于十方有漏微尘国土。又依顽空妄想建立。假说依空所生。则知十方依正。岂离我现前一念心性。是故若能直观心性。俾此虚妄无明沤灭。则虚空情量。元自本无。况复空中诸三有国土众生。而岂有哉。

  丑二、别显归真方便二。初总示方便须择。二正为选方便门。寅、今初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根尘识大。皆如来藏。如来藏中。性具根尘识大。周遍圆融。不可思议。既归此元。则其性决定无二。不可谓观音独胜。诸圣或劣也。方者。法也。便者。宜也。约法约宜。则有多门。略说所观之境。有二十五。就彼二十五境之中。复各有权实一十六门。通于藏性也。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者。此明圣之与法。皆不可简也。于此二十五境。或用顺观。或用逆观。皆成巧妙方便。如陈那于声悟谛。则是顺观。沙陀厌离不净。则是逆观。那律乐见照明。因逆成顺。特迦调息治愚。因顺成逆。舍利心见清净。亦是顺观。□喜观鼻端白。亦是逆治。火头观诸暖气。复是顺观。持地当平心地。复是逆观等。乃至一一境中。皆得论于顺逆二种方便。不可泥文而失旨也。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者。此明机之与情。皆不可不简也。约当机。则夙习各有所宜。而阿难多闻士。必以从闻思修为宜。约迷情。则诸根必有利钝。而此土诸众生。多分耳门入道为易也。

  寅二、正为选方便门二。初简非。二显是。卯初、中四。初简六尘。二简五根。三简六识。四简七大。辰、今初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此下简于二十四境。不惟非是简圣。亦复非是简法。直就初心夹带迷情习气而简之也。盖二十四境。虽复一一皆如来藏。而无明未破。根中积生无始虚习犹存。岂能直下彻见藏性。是故所观之境。不得不详择而简选耳。言初心若欲观于色尘。则色依妄想而结成尘。精了所不能彻。如何以此不明彻法。而欲于是获圆通证。顿同沙陀之妙色密圆耶。下皆仿此。可以意知。

  辰二、简五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辰三、简六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

《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