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六▪P4

  ..續本文上一頁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叁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衆生。得大自在。

  ⊙此雖容咒並說。而結歸在現容也。妙妙聞心。初妙字是妙谛。次妙字是妙境。妙谛約性。通于諸法。妙境從機。獨在耳根。以此方衆生。耳根最利。易顯圓通常性故也。爍迦羅首者。金剛堅固之首。表法身德。母陀羅臂者。印手表于方便。是解脫德。清淨寶目者。表于實慧。是般若德。各言八萬四千者。意顯衆生迷本覺性。具足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即此煩惱業果。一一無非叁德秘藏也。

  寅二、說咒不思議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爲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

  ⊙此方容咒並說。而結歸在誦咒也。現一一形。即指前文首臂目等。誦一一咒。具如不空□索經等。

  寅叁、受供不思議

  叁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衆生舍身珍寶。求我哀愍。

  ⊙所遊世界。即實報方便同居諸土也。九界衆生。雲興供養以求哀愍。良由不受諸受。故能無所不受。

  寅四、興供不思議

  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衆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叁昧得叁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不惟供十方佛。亦供法界衆生無所不遍。良由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能無所不得。

  壬二、牒證結答

  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叁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叁摩提。成就菩提。斯爲第一。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爲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緣心自在等者。不誤認緣心聽法。則能因指見月。親見法性。從此遂入圓通常法而成叁昧也。第叁衆聖各說證門竟。

  庚四、放光現瑞總印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衆。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叁昧。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梵呗詠歌。自然敷奏。

  ⊙五體同放寶光者。表根根塵塵。皆是圓通法門也。遠灌佛菩薩頂者。表一一圓通。皆是無上大佛頂法。如來以之爲密因。菩薩依之修萬行者也。彼諸如來。亦于五體同放寶光者。表佛佛道同也。來灌佛頂並灌菩薩羅漢者。表于因果一致。二十五聖。同證大佛頂法。實無優劣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者。表有情無情。同一圓通性也。交光相羅如寶絲網者。表一一圓通法門。各各互遍互攝一切圓通法門也。普獲金剛叁昧者。悟十八界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性不可壞也。四色蓮華。以表住行向地四十妙因。間錯紛糅。表諸大衆圓悟藏性以爲真因。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位圓具一切諸位之功德也。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者。表虛空頑暗之情執消殒。而七大妙性。一一周遍法界也。娑婆大地山河俱時不現者。表翳病得除。狂勞顛倒華相皆滅也。微塵國土合成一界者。表性真圓融。惟一常寂光土也。梵呗詠歌自然敷奏者。表寂光真土之中。具足無量稱性法樂也。幽溪雲。一本尊放光瑞。二諸佛放光瑞。爲自他交互對。叁無情演法瑞。四寶光交羅瑞。爲依正圓融對。五衆會獲益瑞。六天雨四華瑞。爲法位相應對。七空成寶色瑞。八大地不現瑞。爲空界俱銷對。九國土合一瑞。十梵呗敷奏瑞。爲法報冥同對。

  庚五、佛敕文殊簡擇叁。初佛敕文殊。二受命簡擇。叁時衆獲益。辛、今初

  于是如來。告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二十五無學諸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衆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敕簡選者。以前文但雲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然未的指何根最圓。故須選也。然如來不自指示而敕文殊。大旨有二。一者若依果位中論。則法法皆妙。實無可選。今之選根。本爲初機。文殊正是初機導師。如華嚴以文殊爲幼男。始則先說名號四谛以開圓信。後則指示善財遍參知識。皆其事也。二者文殊即表衆生根本實智。今明欲入圓通。須是自己決擇。譬如圓覺二十五輪。敕諸末世依□取決。如來終不強以一法偏授人也。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者。正顯聖無可簡。法亦無可簡也。聖則迹有權實。本皆大士。法則叁科七大。無非藏性故也。我今欲令阿難等者。正顯簡機不簡聖。簡情不簡法也。言阿難則不必人人皆爾。言此界則不必十方盡然。但以約機宜。則所習有生熟。約迷情。則諸根有利鈍。故須簡耳。

  辛二、受命簡擇二。初敘儀。二正說。壬、今初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

  壬二、正說二。初頌真如不變之體以標真源。二頌真如隨緣之能以明染淨。 癸、今初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將明隨染淨緣以成迷悟。先頌不變之體者。正如前文將破明不明之兩關。先標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又如將破有爲無爲二法。先標真性二字也。覺者。本覺之性。非覺非迷。以其法爾靈知。強名爲覺也。海者。喻也。覺性豎窮橫遍。本無一物可喻。姑以大海深廣喻之。性澄圓者。寂而常照。即所謂性覺妙明也。圓澄覺元妙者。照而常寂。即所謂本覺明妙也。須知此不變體。即在隨緣之中。正隨緣時。全體不變。即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一任昏迷倒惑。而妙明明妙。性無變壞。本自豎窮橫遍也。是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正是指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全真在妄。全妄即真。若舍卻現前一念。別指空劫已前。則真時無妄。妄時無真。真則本有今無。今無後有。妄則本無今有。今有後無。其爲戲論甚矣。

  癸二、頌真如隨緣之能以明染淨二。初頌隨染緣從源出流。二頌隨淨緣從流營源。子、今初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

  ⊙元明照生所。即所謂妄爲明覺。因明立所也。所立照性亡。言既生妄所。遂失真性也。迷妄有虛空。所謂晦昧爲空也。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即所謂結暗爲色。亦所謂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也。知覺乃衆生。即所謂色雜妄想。想相爲身也。

  子二、頌隨淨緣從流營源二。初總顯滅妄歸真。二別明歸真方便。醜、今初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

  ⊙此言現前一念大覺之心。本自豎窮橫遍。亦無橫豎之相可得。祗由認悟中迷。方乃晦昧大覺之體而爲十方虛空。是故虛空情量。生于大覺心中。不過如大海中之一漚發現而已。至于十方有漏微塵國土。又依頑空妄想建立。假說依空所生。則知十方依正。豈離我現前一念心性。是故若能直觀心性。俾此虛妄無明漚滅。則虛空情量。元自本無。況複空中諸叁有國土衆生。而豈有哉。

  醜二、別顯歸真方便二。初總示方便須擇。二正爲選方便門。寅、今初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

  ⊙一性一切性。一切性一性。根塵識大。皆如來藏。如來藏中。性具根塵識大。周遍圓融。不可思議。既歸此元。則其性決定無二。不可謂觀音獨勝。諸聖或劣也。方者。法也。便者。宜也。約法約宜。則有多門。略說所觀之境。有二十五。就彼二十五境之中。複各有權實一十六門。通于藏性也。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者。此明聖之與法。皆不可簡也。于此二十五境。或用順觀。或用逆觀。皆成巧妙方便。如陳那于聲悟谛。則是順觀。沙陀厭離不淨。則是逆觀。那律樂見照明。因逆成順。特迦調息治愚。因順成逆。舍利心見清淨。亦是順觀。□喜觀鼻端白。亦是逆治。火頭觀諸暖氣。複是順觀。持地當平心地。複是逆觀等。乃至一一境中。皆得論于順逆二種方便。不可泥文而失旨也。初心入叁昧遲速不同倫者。此明機之與情。皆不可不簡也。約當機。則夙習各有所宜。而阿難多聞士。必以從聞思修爲宜。約迷情。則諸根必有利鈍。而此土諸衆生。多分耳門入道爲易也。

  寅二、正爲選方便門二。初簡非。二顯是。卯初、中四。初簡六塵。二簡五根。叁簡六識。四簡七大。辰、今初

  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于是獲圓通。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雲何獲圓通。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不恒其所覺。雲何獲圓通。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其覺不恒一。雲何獲圓通。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合離性非定。雲何獲圓通。法稱爲內塵。憑塵必有所。能所非遍涉。雲何獲圓通。

  ⊙此下簡于二十四境。不惟非是簡聖。亦複非是簡法。直就初心夾帶迷情習氣而簡之也。蓋二十四境。雖複一一皆如來藏。而無明未破。根中積生無始虛習猶存。豈能直下徹見藏性。是故所觀之境。不得不詳擇而簡選耳。言初心若欲觀于色塵。則色依妄想而結成塵。精了所不能徹。如何以此不明徹法。而欲于是獲圓通證。頓同沙陀之妙色密圓耶。下皆仿此。可以意知。

  辰二、簡五根

  見性雖洞然。明前不明後。四維虧一半。雲何獲圓通。鼻息出入通。現前無交氣。支離匪涉入。雲何獲圓通。舌非入無端。因味生覺了。味亡了無有。雲何獲圓通。身與所觸同。各非圓覺觀。涯量不冥會。雲何獲圓通。知根雜亂思。湛了終無見。想念不可脫。雲何獲圓通。

  辰叁、簡六識

  識見雜叁和。诘本稱非相。自體先…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