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定。雲何獲圓通。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鼻想本權機。只令攝心住。住成心所住。雲何獲圓通。說法弄音文。開悟先成者。名句非無漏。雲何獲圓通。持犯但束身。非身無所束。元非遍一切。雲何獲圓通。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雲何獲圓通。
⊙識見。即眼識也。必須根境相雜。叁緣和合妄有。若诘其本。則四性無生。非有體相。雲何初心觀之。便能心見發光耶。耳識可知。鼻端白想。本屬權機。祗令散亂多者。得以攝心而住。倘不能如難陀之息久發明。則有住反成心之所住而墮虛妄。雲何得明圓滅漏耶。說法播弄音文。但能開悟夙根先已成就如滿慈者。倘夙根未熟。但耽著于名句。便非無漏法性。雲何降伏魔怨。消滅諸漏耶。初心持戒不犯。但能檢束其身。非身則無所束。元非遍于一切。雲何得如波離之身心一切通利耶。彼目連之神通。本其宿因。何關初心之人。以意識緣法分別而得成就。若初心念于法緣。非能離物。雲何得心光發宣耶。
辰四、簡七大
若以地性觀。堅礙非通達。有爲非聖性。雲何獲圓通。若以水性觀。想念非真實。如如非覺觀。雲何獲圓通。若以火性觀。厭有非真離。非初心方便。雲何獲圓通。若以風性觀。動寂非無對。對非無上覺。雲何獲圓通。若以空性觀。昏鈍先非覺。無覺異菩提。雲何獲圓通。若以識性觀。觀識非常住。存心乃虛妄。雲何獲圓通。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因果今殊感。雲何獲圓通。
⊙此中地性水性等。且指迷情所計堅爲地性。濕爲水性。乃至分別爲識性。非是如來藏之真性也。文並易知。諸行是無常等者。言初心若依根大念佛。既未拔除結根。則六根祗屬有爲諸行。體是無常。而能念之性。亦元生滅。此則生滅爲因。難感不生滅果。故名殊感。雲何得同勢至妙叁昧耶。
卯二、顯是七。初泛明此土入道所宜。二的明離苦得樂人法。叁正明觀音所修法門。四誨敕當機谛聽學行。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六述成佛意結示簡選。七頂禮請加以明真實。辰、今初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叁摩提。實以聞中入。
⊙娑婆。此雲堪忍。叁千世界之總名也。他方佛土。諸根利鈍各有不同。隨其機宜。六塵並爲教體。此方偏用叁塵。若黃卷赤牍。則色塵爲教體。聞法得悟。則音聲爲教體。曆法觀察。則法塵爲教體。今約佛世聞音獲證者多。兼以末世。亦從語言指示得悟者衆。故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也。
辰二、的明離苦得樂人法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衆生。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甯。出世獲常住。
⊙離苦者。離九界五濁之苦。得解脫者。得佛界法性五陰真解脫樂。此自利成就也。恒沙劫。則豎窮叁際。微塵國。則橫遍十方。以大自在。普施無畏。此利他成就也。悟一切音皆如來藏。所謂隨緣不變。名爲妙音。悟如來藏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故有十界依正音聲差別。所謂不變隨緣。名觀世音。此二亦約自行。所說妙法契理清淨。名爲梵音。所說妙法善應群機。不失其時。名海潮音。此二亦約化他。救世悉安甯。結成利他功德。出世獲常住。結成自利功德也。
辰叁、正明觀音所修法門
我今啓如來。如觀音所說。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目非觀障外。口鼻亦複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紛無緒。隔垣聽音響。遐迩俱可聞。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音聲性動靜。聞中爲有無。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縱令在夢想。不爲不思無。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言初心之人。即可從耳門悟圓通常叁德。所以的被群機也。如觀音所說者。言觀音所說耳根。法爾具此圓通常叁真實義。非必觀音口自說也。譬如者。舉例之辭。非是設喻。直就現量爲論。非是比量。正所謂昏迷倒惑。其理自存者也。圓則量無不周。是般若德。通則具無礙用。是解脫德。常則體性不變。是法身德。又叁德皆圓皆通皆常。具如前釋。
辰四、誨敕當機谛聽學行又叁。初示其合機。二勸其善修。叁結其真實。巳、今初
今此娑婆國。聲論得宣明。衆生迷本聞。循聲故流轉。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豈非隨所淪。旋流獲無妄。
⊙妄謂緣心聽法。即是邪思。以緣心但是所聽法音影子。決非真能聽法之本聞故也。豈非隨妄所而沈淪。若能旋流而悟其本聞。則便獲無妄矣。
巳二、勸其善修
阿難汝谛聽。我承佛威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叁昧。汝聞微塵佛。一切秘密門。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聞非自然生。因聲有名字。旋聞與聲脫。能脫欲誰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見聞如幻翳。叁界若空華。聞複翳根除。塵銷覺圓淨。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摩登伽在夢。誰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處成休複。六用皆不成。塵垢應念消。成圓明淨妙。余塵尚諸學。明極即如來。
⊙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叁昧。亦作一句讀之。破一切惑。名金剛王。般若德也。立一切法。名爲如幻。解脫德也。破立同時。名不思議。法身德也。一切諸佛。皆從此叁昧出。故名佛母真叁昧。六根攀緣六塵。總名欲漏。今以耳緣法音。即是欲漏。以此聞爲能畜。以彼音爲所畜。能所相黏。翻成過誤。是故將此聞根以持佛所說之佛法。何不自反聞其聞性乎。夫聞根非自然生。乃因聲而有名字。若旋其聞機。與聲塵脫。既能脫彼聲塵。更欲以誰名聞根耶。此一耳根既返其源。則六根皆成解脫。由此見聞諸根。皆如幻翳。叁界塵相。總若空華。聞性既複。翳根已除。塵相全銷。覺體圓淨矣。余文可知。幻師喻無明幻力。一機抽。喻一精明黏妄發光也。圓明是般若。淨是解脫。妙是法身。余塵。指微細無明。如來。指妙覺極果。
巳叁、結其真實
大衆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言真實圓通。別無他法。但旋轉汝循聲倒聞之妄機。反而聞此聞之自性。但得見性。即成無上道矣。
辰五、歎美法勝以寓勸修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
⊙須知此中含有二義。一約初機一門深入。則耳根圓通。不但觀音爲然。十方叁世。從此耳門入道者誠複衆多。此則單就此一法門。亦自豎窮橫遍也。二約究竟圓通常性。則耳根圓通。即是二十五種圓通。其余一切圓通。乃至十方叁世種種法門。皆可名爲耳根圓通。此則一門一切門。一切門一門。故雲一路涅槃門也。不達此旨。謂二十四聖。尚在門外可乎。謂二十四聖。更有岐路可乎。
辰六、述成佛意結示簡選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成就涅槃心。觀世音爲最。自余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塵勞。非是長修學。淺深同說法。
⊙即事舍塵勞。猶所雲就路還家也。余門圓通。深位方達。淺位不知。但能被于一種夙根成就之人。不能叁根普被。惟此耳根圓通。普被叁根。而妙尤在巧被下根也。
辰七、頂禮請加以明真實
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于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沈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余者。真實心如是。
⊙如來藏者。自性清淨之理體也。無漏不思議者。究竟圓證之智果也。理名法寶。智名佛僧。即是一體叁寶義也。真實心如是。言真實心要不過如是也。
辛叁、時衆獲益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衆。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偈已。成阿羅漢。無量衆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現前一念聞性。本圓本通本常。圓即實智菩提。通即方便菩提。常即真性菩提。圓即圓淨涅槃。通即方便淨涅槃。常即性淨涅槃。則有理即菩提涅槃。乃至究竟菩提涅槃。即而常六。故言未得歸還六而常即。則步步踏著故鄉道路矣。得本心者。達此現前一念之本體也。遠想相之妄塵。離識情之虛垢。故雲獲法眼淨。此是如來正法眼藏。非次第五眼中之法眼也。性尼聞偈成阿羅漢。所謂于大教中得小益。正爲菩薩。旁爲二乘。部在方等明矣。發無等等心者。無法可等此心。心能等一切法。此則創聞圓理。或是觀行發心。或是名字發心也。初爲當機示圓通本根竟。
丙二、爲末世示道場方法叁。初陳請。二贊許。叁宣說。丁、今初
阿難整衣服。于大衆中。合掌頂禮。心迹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衆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衆生。世尊。此諸衆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叁摩地。雲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于菩提心。得無退屈。
⊙幽溪雲。心者。涅槃妙心。迹者。所明道路。吳興雲。悲者。悲昔不聞。欣者。欣今得悟。又念未來衆生未悟故悲。觀現前大衆得益故欣。
丁二、贊許
爾時世尊。于大衆中稱贊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衆生末劫沈溺。汝今谛聽。當爲汝說。阿難大衆。唯然奉教。
⊙下逗末劫修道之機。上合如來欲說之旨。故再稱善也…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