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唐诗僧的诗禅世界(萧丽华)▪P3

  ..续本文上一页   之十三云:

   句早逢名匠,禅曾见祖师,

   冥搜与真性,清外认扬眉。(卷五)

   《白莲集》十卷中,如此类合论诗禅的句子多得不胜枚举,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齐己以“言”“妙”“深”“入”“凝”“澹”“水”“冰”“真”“精”“极”“自然”“清”“新”等等来形容诗禅合辙的深味,齐己从冥思、静坐、凝神、证心的道途中趣极无迹,了然此根元之正思正是诗禅一贯处,从中完成诗禅的统一,成为自己生活实践的内容。他在〈喻吟〉中云:

   日用是何专,吟疲即坐禅,此生还可喜,余事不相便。

   头白无邪里,魂清有象先,江花与芳草,莫染我情田。

   齐己在情田无邪的世界里,吟诗为乐,充分享有诗禅合辙的乐趣。〈自题〉云:“禅外求诗妙”(卷六),〈送王秀才往松滋夏课〉云:“静理余无事,歌眠尽落花。”(卷六),〈谢西川可准上人远寄诗集〉云:“江上传风雅,静中时卷舒”(卷六),〈山中寄凝密大师兄弟〉云:“一炉薪尽室空然,万象何妨在眼前,时有兴来还觅句,已无心去即安禅。”(卷七)等等,在诗禅的世界里,齐己已得来去自如,随意舒卷之乐。他常在禅余味诗,〈谢孙郎中寄示〉云:“一念禅余味国风”(卷七),也常为吟诗入禅,〈记怀东林寺匡白监寺〉云:“闲搜好句题红叶,静敛双眉对白莲”(卷七)、〈静坐〉云:“风骚时有静中来”(卷八)〈道林寺居寄岳麓禅师二首〉之二云:“禅关悟後宁题物,诗格玄来不傍人”(卷八),如此出入诗禅,想吟即吟,“无味吟诗即把经”(卷九〈荆渚偶作〉)“住亦无依去是闲”(卷八〈林下留别道友〉),完全纯任自然,充分实践诗禅合辙的妙旨,形成诗僧崇高玄妙的形象。

  三、幽栖乐道,蔚为林下风流

    齐己在诗禅统一的生活中,写下不少幽栖山林的作品,

   融摄著山中人触目所及的各种清景,以诗题来看,如〈对菊〉〈石竹花〉(卷十)〈片云〉(卷九)〈看云〉〈观雪〉(卷八)〈秋空〉〈听泉〉〈早梅〉〈新燕〉〈落叶〉(卷七)……等等。齐己常以幽寂的景象来象喻内在胜境,例如〈片云〉云:

   水底分明天上云,可怜形影似吾身,

   何妨舒作从龙势,一雨吹销万里尘。(卷九)

   这首诗以天光云影象喻内在灵台与多幻的色身,意义在“吹销万里尘”上,拂去尘埃正是禅者心境努力的方向。又如:

  ……旧栽花地添黄竹,新陷盆池换白莲。

   雪月未忘招远客,云山终待去安禅。……(卷九)

   这首诗中的“花地”“黄竹”“白莲”“雪月”“云山”都是齐己禅心的譬喻。这些幽栖山林的意象中,齐己用得最多的是“苔藓”与“青山”。如:

   苔床卧忆泉声,麻履行思树影深。(卷九〈诫庐山张处士〉)

   白莲香散沼痕乾,绿筱阴浓藓地寒。(卷九〈中秋夕怆怀寄荆幕孙郎中〉)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卷九〈庚午岁九日作〉)

   何峰触石湿苔钱,便遂高峰离瀑泉。…

   长忆旧山青壁里,庵闲伴老僧禅。(卷八〈看云〉)

   晴出寺门惊往事,古松千尺半苍苔。(卷八〈自贻〉)

   花院相重点破苔,谁心肯此话心灰。(卷七〈静院〉)

   何人到此思高躅,岚点苔痕满粉墙。(卷七〈题东林十八贤真堂〉)

   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峥嵘。(卷七〈题南岳般若寺〉)

   烟霞明媚栖心地,苔藓荣纡出世踪。(卷七〈寄庐岳僧〉)

   不放生纤草,从教遍绿苔。(卷一〈幽庭〉)

  “苔藓”是齐己诗中最大量的意象,揣其诗意,不止是山景的描摩而已,常常是暗喻心中禅悟的痕迹,是“春”讯,也是“道”的消息,是他静坐或经行所遇的心象,应是齐己心田灵山百草中的一抹抹鲜绿,他常“冥心坐绿苔”(卷二〈山寺喜道者至〉)“静依青藓片”(卷二〈落花〉),苔钱点点如心痕处处,苔藓青青如隐者如如,这应是齐己幽栖乐道,取象自然,以显示出虚静心灵的一种方式。“青山”的象喻也是如此。如:

   近来焚谏草,深去觅山居。(卷一〈寄王振拾遗〉)

   尽应生白发,几个在青山。(卷一〈寄勉二三子〉)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卷一〈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白有三江水,青无一点山。(卷一〈渚宫江亭寓目〉)

   重城不锁梦,每夜自归山。(卷二〈城中示友人〉)

   万古千秋里,青山明月中。(卷二〈遇鹿门作〉)

   长忆旧山日,与君同聚沙。(卷二〈寄怀江西僧达禅翁〉)

   孤舟载高兴,千里向名山。(卷三〈送人游衡岳〉)

   名山知不远,长忆寺内松。(卷三〈怀道林寺因寄仁用二上人〉)

  “青山”应是齐己心中道场的象徵,“旧山”“故山”是齐己曾栖止的东林、道林等等,觅山修行,名山参访,也是齐己静修的方式,就如他〈戒小师〉要参“禅宗异岳”(卷十一)一样,青山是他永恒的依止,山中明月是他会心处,〈寄明月山僧〉云:“山称明月好,月出遍山明,要上诸峰去,无妨半夜行”(卷二)齐己幽居山林,为参心头一片青山明月,遍寻诸峰,屦痕成苔,除青山苔钱外,白云、飞鸟、流泉、攀猿,都是他随手可得的意象,但齐己全集中譬喻最得深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此“青山-苔藓”的象徵。〈远山〉一诗尤其明显:

   天际云根破,寒山列翠回,幽人当立久,白鸟背飞来。

   瀑溅何州地,僧寻几峤苔,终须拂巾履,独去谢尘埃。

   云破山青,如去迷妄返真性一般,是僧人几度峰回,寻寻觅觅之後的成果,这种寻觅的巾履痕迹最终也应一扫而空,才是真正离尘入净。〈远山〉一诗全是齐己幽栖山林,参禅乐道的生活示现。

   齐己诗中全部都是运山林之景入尺幅之中的作品,山林是他生活的重心,即使身在城中,位居渚宫僧正,也是思入山林,写的尽是〈山中春怀〉〈江上夏日〉〈林下留别道友〉〈道林寓居〉〈忆旧山〉〈山中答人〉等居山、慕山、爱山、乐山的生活。他承继禅宗诗僧妙喻的方式,以诗“示道”,(注20)也为後代文士展示“林下风流”(注21)的清雅诗风,其《风骚旨格》指出诗有十体,“高古”“清奇”“远近”“双分”等等,都与山林所悟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论诗之二十式,也多用禅语,如“出入”云:“雨涨花争出,云空月半生”,“高逸”云:“夜过秋竹寺,醉打老僧门”等等,(注22)这种诗歌美学理论与其白莲诗作,其审美情趣均指向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覃召文《禅月诗魂》指出:“诗僧常把自己的自然旨趣称为『林下风流』,所谓林下即林泉之下,代指幽僻之所。指僧侣於林泉深处领略到的幽绝之境、闲适之趣。”(注23)我们证诸齐己诗,也全然是这种取境偏高的林下逸风。

  

四、齐己诗禅的文学意义

  齐己之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完全难以言诠,只能以诗示机,其意义很难确论;但齐己之诗,以禅入诗,并且以禅论诗,理论与创作两方面都有具体成就,值得在诗歌历史及诗学理论史上予以确认。前人对齐己的诗禅已多所评论,《全唐诗话》、《逸老堂诗话》《一瓢诗话》《石洲诗话》等(注24)或选品其诗或评比其格,但终隔靴搔养,不知其味。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最能概括道出诗僧的面貌:自齐、梁以来,方外工文者,如支遁、道猷、惠休、宝月之俦,驰骤文苑,沉淫藻思,奇章伟什,绮错星陈(至唐)有灵一、灵彻、皎然、清塞、无可、虚中、齐己、贯休八人,皆东南彦秀,共出一时,已为录实。

   在辛文房所提出的八位诗僧中,皎然、贯休、齐己应为其中翘楚。(注25)四库全书即以三人并列,(注26)并且称许齐己五言律诗风格独遒,这才看出齐己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我们如以“诗僧”的角度来看,齐己确实是诗歌历史上缁流作风承先启後的重要人物。他之前有寒山、皎然等人,他之後更开启了宋代九僧、三僧、诗僧惠洪、道潜等名流,这是齐己在诗歌历史的第一个意义。

   齐己的作品清雅幽峭,诗体的美学典型上比寒山、拾得或更早的佛经偈颂更上层楼,是唐诗中可以登堂入室,神韵独隽的作品。唐诗僧尚颜〈读齐己上人集〉曾云:“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全唐诗》卷848),所称颂的便是齐己这种冰雪高致。〈早梅〉也是齐己名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孤根一枝,幽香素艳,齐己诗传禅心,诗也因禅而透彻冰清。明胡正亨《唐音癸签》云:“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唐音癸签》卷八)正是对齐己这种风格的肯定。四库提要云其:“风格独遒,犹有大历以还意。”(见注26)。孙光宪序《白莲集》云:“师趣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清而□□。”当世郑谷郎中也肯定他:“高吟得好诗”,“格清无俗字”“其为诗家流之”,(注27)凡此可见齐己诗清幽独胜,置之诗歌历史,亦能典型独立,这是齐己在诗歌历史上的第二个意义。

   齐己《风骚旨格》承皎然《诗式》而下,以诗僧论诗,其影响或不及皎然“取境”说之深广,但从“六诗”“六义”到“十体”“二十式”“四十门”等等,内容多出新见,以禅的视野,为诗歌提供不少美学胜境。即使《白莲集》中,齐己论诗论禅处,如“禅心静入空无迹,诗句闲搜寂有声”(卷九〈寄蜀国广济大师〉)“扣寂颇同心在定”(卷七〈寄曹松〉)“禅外求诗妙”(卷六〈自题〉)等等,也都有以禅寂之法求诗格之妙的正法眼藏。这是以禅喻诗的前身,也是禅学提供诗学的新境界。是齐己在诗歌历史上的第三个意义。

   中国文学上,特别是诗歌与诗学上,诗禅共命的历史从唐代已奠定好基础。(注28)齐己诗实践了诗禅之间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成就了幽栖乐道的清幽诗作,蔚为唐宋以下文学风尚的林下逸韵,同时又以禅论诗,喻显诗歌幽微胜境,成为诗禅文化史上韵姿幽迥的生命,这是“诗僧”自觉下,贡献诗禅的大丈夫行径,应是晚唐诗史上不可抹杀的一页。

  

提要

  “诗僧”是诗禅合辙的文化侧影,其历史起於东晋,至中晚唐而勃兴。本文观察诗僧形成的历史,选定晚唐诗僧齐己为代表,来突显诗禅结合的文化样态与文学成就。全文分四小节,首节略述诗僧发展之历史。第二节以齐己与《白莲集》为内容,介绍齐己生平梗概及“白莲”意象的精神意义。第三节论《白莲集》中的诗禅世界,归纳齐己白莲世界对“诗僧”意涵的认同、齐己调和诗禅的努力、齐己创造幽栖山林的“林下风流”美典。第四节为结论,分别从诗僧发展的角度、诗作清幽孤洁的意境、诗格妙旨的正法眼藏等三方面,肯定齐己诗禅世界在文学上的意义。

  

《晚唐诗僧的诗禅世界(萧丽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