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基本理论▪P2

  ..续本文上一页后不吃饭)。前二者是戒,后者是斋,故通称八关斋戒。进而是十戒,为出家佛教徒沙弥、沙弥尼制定,把不邪淫改为不淫,把不涂饰香鬘和歌舞观听分作两条,再增加不蓄金银财宝一条。最大的戒是具足戒,是为正式僧尼制定的,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中国僧人敲木鱼,取意防范身心过失,应像鱼不闭眼睛以时刻保持警惕一样。佛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智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一些戒规要求信奉佛教的僧俗人士一律遵守,因而虽是佛教伦理观,仍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意义。唐释法琳《三教治道篇》比较佛儒二教,认为:"释氏之教也,劝之以善,化之以仁,行不杀以止杀,断其杀业,以断杀故,而民畏罪。王者为政,闭之以狱,齐之以刑,将杀以止杀,不断杀业,以不断故,而民弗禁。"定,音译禅那(Dhyāna)、三昧、三摩地(Samādhi),是打坐静默活动,以此调练心意,专注于一境,产生佛教智慧,正确观悟人生,成就各种功德。慧,音译为般若(读音bōrě,梵文Prajnā),是区别于世俗认识的智慧,能通达诸法性空的真理,根绝迷妄,因而是诸佛之母。三学的关系是:慧是根本,戒定是方便(灵活手段)。依止于戒,心乃得定,依止于定,智慧乃生。

  和三学对立的是三毒(三垢、三火、三不善根),即:贪,指贪爱、贪欲;瞋,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痴,不符合佛教智慧的愚痴无明状态。要以戒破贪,以定破瞋,以慧破痴。

  10.六度

  度,音译波罗蜜多(Pāramitā),意思是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大乘佛教在三学的基础上增加三度,构成六度: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辱(羼提),精进(毗梨耶),禅定(禅那),智慧(般若)。

  11.破二执,证二空

  二执是法执、我执,二空是法空、我空。大乘佛教认为宇宙的本体是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遍在一切的实体。人们不能用世俗语言和概念去描绘它,就把它叫做如如(如像那样)、真如。人们不能认识它,就把它叫做空。空是不能用语言解说的实有、妙有。宇宙万象,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统称为法或名色,都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空无自性,虚幻不实,不能看作真实存在,但又不妨作为如幻如化的存在,因而是假有、似有。这叫做法空。人同样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我即非我,我即无我,于无我中著我相。这叫做我空。而世俗认识认为外界一切和人都是实有的,从而产生执著,这叫做法执、我执,应当以佛教原理加以破除,证得法空、我空。《金刚经》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2. 三科

  三科以分析人生现象为出发点,推而广之,对宇宙万象作了分类,构成宇宙要素论。

  (1) 五阴(五蕴)

  阴(蕴)是集合、覆盖的意思。五阴指构成人和宇宙万象的五种因素。一是色,相当于物质概念,指地水火风,于外界为外四大,于人身为内四大,有体质,能显现,遇到外力会变化毁坏。其余四种是受、想、行、识,相当于精神概念。受指感受,人以眼耳鼻舌身感知外界现象而产生感受,外界现象对人有顺(有利)、违(不利)、俱非(非利非害)三种情况,感受相应有乐、苦、舍(不苦不乐)三种情况。想指理性活动,人由于不断感受,对外界现象形成概念。行指心理活动。识指意识,是区别和统一几种精神活动的根本意识。

  (2) 十二处

  十二处分为内外两类,把人的六种感觉认知器官和外界现象相应搭配,对宇宙万象加以归纳:

  内六处(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外六处(六境、六尘)--色 声 香 味 触 法

  (3) 十八界

  界是界限、种类、因素的意思。十八界是在六根、六境的基础上,相应增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总合而成。识相当于灵魂,是感知所得积淀成的神秘精神实体。众生带着识而转世再生,识有善恶、染净之别,转世众生处境自有不同。六根是六识得以产生的生理基础,六根感知六境,六识即产生。

  13. 五位法

  五位法是佛教对宇宙所作的直接分析,认为宇宙存在两大类东西,一类是无为法,即不生不灭、不待造作的实体:真如佛性,它是宇宙的本原。另一类是有为法,即宇宙万象,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相对、暂时的假有。这一类又细分为四种:心法,指精神现象;心所法,指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指物质现象;不相应行法,指非精神非物质的东西。

  14. 三界

  三界是佛教根据业报轮回理论和禅定修行实践虚构出的世界立体结构。三界中最低的空间是欲界,是具有食欲、情欲等粗俗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分为六个层次,即六道。欲界上面是色界,是断绝了粗俗欲望但仍有轻妙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因为有众生形体以及国土、宫殿等物质,故名色界,分为17层梵天,又叫四禅十七天。无色界的居住者既无欲望又无形体,因而也没有国土和宫殿,故名无色界。没有任何物质,则没有固定的方位,就果报来说,无色界应在色界之上。

  15. 佛国

  佛国有净国、净土、净界、净刹等不同称谓,是大乘佛教所说诸佛居住的彼岸世界,与众生居住的秽土、欲界相反。佛国的位置或认为在三界之外,或认为与三界相即同体,或认为在众生心中。最流行的说法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净土和莲花藏世界。

  佛教有三世佛和四方佛的说法。三世佛就时间而言是竖三世佛,即过去世燃灯佛(一说迦葉[shè],但迦葉又被说成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就空间而言是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一译堪忍世界,即现实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佛教有"南无阿弥陀佛"的说法,不是说阿弥陀佛西方有南方无,"南无"读音nāmó,是梵文Namas的译音,含义是致敬、归敬、归命,整句话表示一心归顺于佛。四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指过去四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释迦牟尼佛;另一种指四方佛,即东方香积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

  16. 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认为宇宙广阔无限,由无数个世界构成。每个世界都以大地为基础,其中心是须弥山。环绕须弥山,有七重香海和七座金山。第七座金山外是咸海,直至铁围山。咸海中有四大洲。日月星辰围绕须弥山运行,因而出现年月日。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由十万万个太阳系组成。由于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土,又称为娑婆世界,是六道众生杂处的地方。宇宙由无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组成,多得如同恒河沙粒,但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在整个宇宙中则小得如同微尘,故称为十方微尘世界、恒河沙世界。这是佛教的空间观,认为宇宙空间具有多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

  17.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

  "有情"即有情识的六道众生,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又叫因缘生,从湿气、湿地出生,如腐肉生出蝇虫)、化生(指没有可见的东西作为依托,凭借业力而出生者,如天界、地狱中的众生)四种。"世间"即不断变化的世界。有情世间是佛教对六道众生自身和他们种种领域的总称。"器世间"又叫国土世间,指无情识的外界环境,诸如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宫殿房屋、庄稼草木等等,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空间和条件。

  18. 成住坏空

  世界从生成到毁灭,构成一个周期,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叫做劫(Kalpa)。劫是不能用通常时间概念计算的极长的时间单位。在成劫阶段,世界生成,住劫世界安住巩固,坏劫世界坏灭,空劫世界空虚。每个世界毁灭后再生成,再毁灭再生成,周而复始。无边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世界各不相同,或成或住或坏或空。在无限的时间里,有无限的世界相继生成坏灭,因前有因,果后有果,因果相续,无始无终。成住坏空各是一个中劫,据佛教说法折算,相当于32亿年。成住坏空合成一个大劫,总计128亿年。现代科学以先进检测手段通过对钍和铵两种元素的比例进行测定,得出宇宙年龄120亿年的结论。这是佛教的时间观,认为宇宙时间具有一维无限性,与实际情况和世俗哲学一致,而且大劫的时间长度和实测宇宙年龄相当。

  19. 三界唯心,四大皆空

  佛教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又叫做心,宇宙万象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作为如幻如化的假有而存在,因而三界间的一切有为法皆由心造,叫做三界唯心。佛教又认为构成色法的基本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体和宇宙万象都以四大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因而是四大皆空。由于四大经常特指人体,所以四大皆空便用来说人身无常、不实。

  20.缘起论

  "缘"是结果所赖以生起的关系或条件,"起"是生起。缘起论说大千世界,森罗万象,无不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所有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彼此互为因缘,离开因缘便不能产生一切。因此,因缘便是存在。缘起论的这层含义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论。这个说法与事物互相联系制约的辩证法原理一致。

  缘起论的另一层含义是宇宙本体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心、如来藏这一异名同体的真实存在。至于真如本体如何通过因缘条件生起宇宙万象,天竺和中国佛教提出种种说法,有业感缘起、中道缘起、自性缘起、六大缘起、真如缘起、性具实相、法界缘起、自心顿现等等。

  华严宗五祖宗密《华严原人论》解释世界和众生如何生成,说:"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风界。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这段文字说成、住、坏、空合起来为一个大劫,各自为一个中劫,每个中劫经二十次一增一减,即由二十个小劫构成。在成劫阶段,世界毁坏后再次生成。最初一小劫生成器世间。最下层的空轮(空界)刮起一股风,叫妙风轮(风界)。妙风轮厚十六个洛叉(一洛叉为十万个由旬,一由旬是帝王一天行程的长度,约四十里),坚实无比,即使坚利的金刚也不能穿透风轮。这时,遍满三千界的金藏云开始降下如同车轴似的大雨。大雨落在风轮上,不能流动,形成深十一个洛叉的水轮。风轮冲击水轮,水轮上凝聚成一层金膜,叫做金轮。雨不断地下,大风也不断地向上刮。清水被风刮得最高,逐渐形成色界梵王诸天和欲界夜摩天。介于清浊之间的水被风刮起,但没有清水高,形成须弥山和周围的七座金山。浊水沉淀下来,形成须弥山四方咸海之中的四大部洲以及地狱。器世间生成,经历一增一减的小劫,居住在二禅天享尽了清福的天人,就下到四大洲大地上,吃掉地饼(地皮)、林藤、粳米,便形成不同的性别躯体,于是各种不同的人就出现了。并且,根据众生前世形成的业力,遵循因果报应的规律,六道众生相继出现,生成有情世间。

  21.三法印

  佛教提出三个命题,认为同其它学说相区别,如同文件加盖印章作为标志一样。(1)诸行无常。宇宙万象皆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不存在恒常固定的状态,而是不断迁流转变,从大的方面看是一期无常,从小的方面看是念念(刹那,极小的时间单位)无常。一期无常说在或大或小的周期内,事物不断变化,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兴盛衰亡,世界有成住坏空。念念无常说每时每刻事物不断变化,石头撞击的火花,转瞬即逝的闪电,都不足以比喻变化时间的短暂。这个命题符合辩证法原理。(2)诸法无我。宇宙万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不具备起主宰作用的自我实体。(3)涅槃寂静。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便脱离烦恼,断绝苦累,由无常变为永恒,由痛苦变为寂静,认识宇宙万象的实相,把握真理。

  佛教的这些说法包括人生观、宇宙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诸多范畴。佛教抛开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对人生现象作孤立的生理分析,虚构前世因缘,指出痛苦来自个人的欲望、无知,把转变观念、净化思想当作解除痛苦的手段,这是一种扭曲的思想改造术,当然不可能达到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佛教对宇宙诸多问题作了描绘,充满宗教神学的虚构。但研究范畴极广,涉及本体、现象、宇宙元素、宇宙万象分类、时间、空间、运动变化、因果关系、有限无限、依赖、联系、存在、对立统一、天人关系等等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一些说法剔除其宗教色彩,同现代科学、哲学有相通的地方。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幼稚的条件下,佛教能提出如此众多的说法,实在难能可贵。佛教的这些说法不但可作为人类思想史的资料供人们考察过去的情况,而且能给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和瞻望未来带来参考和启发。

  

《佛教基本理论》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海生红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