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不吃飯)。前二者是戒,後者是齋,故通稱八關齋戒。進而是十戒,爲出家佛教徒沙彌、沙彌尼製定,把不邪淫改爲不淫,把不塗飾香鬘和歌舞觀聽分作兩條,再增加不蓄金銀財寶一條。最大的戒是具足戒,是爲正式僧尼製定的,比丘250條,比丘尼348條。中國僧人敲木魚,取意防範身心過失,應像魚不閉眼睛以時刻保持警惕一樣。佛教倡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智顗:《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上),一些戒規要求信奉佛教的僧俗人士一律遵守,因而雖是佛教倫理觀,仍具有一定的社會規範意義。唐釋法琳《叁教治道篇》比較佛儒二教,認爲:"釋氏之教也,勸之以善,化之以仁,行不殺以止殺,斷其殺業,以斷殺故,而民畏罪。王者爲政,閉之以獄,齊之以刑,將殺以止殺,不斷殺業,以不斷故,而民弗禁。"定,音譯禅那(Dhyāna)、叁昧、叁摩地(Samādhi),是打坐靜默活動,以此調練心意,專注于一境,産生佛教智慧,正確觀悟人生,成就各種功德。慧,音譯爲般若(讀音bōrě,梵文Prajnā),是區別于世俗認識的智慧,能通達諸法性空的真理,根絕迷妄,因而是諸佛之母。叁學的關系是:慧是根本,戒定是方便(靈活手段)。依止于戒,心乃得定,依止于定,智慧乃生。
和叁學對立的是叁毒(叁垢、叁火、叁不善根),即:貪,指貪愛、貪欲;瞋,指仇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癡,不符合佛教智慧的愚癡無明狀態。要以戒破貪,以定破瞋,以慧破癡。
10.六度
度,音譯波羅蜜多(Pāramitā),意思是從生死迷界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大乘佛教在叁學的基礎上增加叁度,構成六度:布施(檀那),持戒(屍羅),忍辱(羼提),精進(毗梨耶),禅定(禅那),智慧(般若)。
11.破二執,證二空
二執是法執、我執,二空是法空、我空。大乘佛教認爲宇宙的本體是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遍在一切的實體。人們不能用世俗語言和概念去描繪它,就把它叫做如如(如像那樣)、真如。人們不能認識它,就把它叫做空。空是不能用語言解說的實有、妙有。宇宙萬象,無論是物質現象還是精神現象,統稱爲法或名色,都是真如本體通過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空無自性,虛幻不實,不能看作真實存在,但又不妨作爲如幻如化的存在,因而是假有、似有。這叫做法空。人同樣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我即非我,我即無我,于無我中著我相。這叫做我空。而世俗認識認爲外界一切和人都是實有的,從而産生執著,這叫做法執、我執,應當以佛教原理加以破除,證得法空、我空。《金剛經》偈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12. 叁科
叁科以分析人生現象爲出發點,推而廣之,對宇宙萬象作了分類,構成宇宙要素論。
(1) 五陰(五蘊)
陰(蘊)是集合、覆蓋的意思。五陰指構成人和宇宙萬象的五種因素。一是色,相當于物質概念,指地水火風,于外界爲外四大,于人身爲內四大,有體質,能顯現,遇到外力會變化毀壞。其余四種是受、想、行、識,相當于精神概念。受指感受,人以眼耳鼻舌身感知外界現象而産生感受,外界現象對人有順(有利)、違(不利)、俱非(非利非害)叁種情況,感受相應有樂、苦、舍(不苦不樂)叁種情況。想指理性活動,人由于不斷感受,對外界現象形成概念。行指心理活動。識指意識,是區別和統一幾種精神活動的根本意識。
(2) 十二處
十二處分爲內外兩類,把人的六種感覺認知器官和外界現象相應搭配,對宇宙萬象加以歸納:
內六處(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外六處(六境、六塵)--色 聲 香 味 觸 法
(3) 十八界
界是界限、種類、因素的意思。十八界是在六根、六境的基礎上,相應增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總合而成。識相當于靈魂,是感知所得積澱成的神秘精神實體。衆生帶著識而轉世再生,識有善惡、染淨之別,轉世衆生處境自有不同。六根是六識得以産生的生理基礎,六根感知六境,六識即産生。
13. 五位法
五位法是佛教對宇宙所作的直接分析,認爲宇宙存在兩大類東西,一類是無爲法,即不生不滅、不待造作的實體:真如佛性,它是宇宙的本原。另一類是有爲法,即宇宙萬象,由因緣和合而成,沒有自身質的規定性,是相對、暫時的假有。這一類又細分爲四種:心法,指精神現象;心所法,指心的隨屬現象或作用;色法,指物質現象;不相應行法,指非精神非物質的東西。
14. 叁界
叁界是佛教根據業報輪回理論和禅定修行實踐虛構出的世界立體結構。叁界中最低的空間是欲界,是具有食欲、情欲等粗俗欲望的衆生居住的處所,分爲六個層次,即六道。欲界上面是色界,是斷絕了粗俗欲望但仍有輕妙欲望的衆生居住的處所,因爲有衆生形體以及國土、宮殿等物質,故名色界,分爲17層梵天,又叫四禅十七天。無色界的居住者既無欲望又無形體,因而也沒有國土和宮殿,故名無色界。沒有任何物質,則沒有固定的方位,就果報來說,無色界應在色界之上。
15. 佛國
佛國有淨國、淨土、淨界、淨刹等不同稱謂,是大乘佛教所說諸佛居住的彼岸世界,與衆生居住的穢土、欲界相反。佛國的位置或認爲在叁界之外,或認爲與叁界相即同體,或認爲在衆生心中。最流行的說法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淨土和蓮花藏世界。
佛教有叁世佛和四方佛的說法。叁世佛就時間而言是豎叁世佛,即過去世燃燈佛(一說迦葉[shè],但迦葉又被說成是釋迦牟尼的弟子)、現在世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彌勒佛;就空間而言是橫叁世佛,即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娑婆世界(一譯堪忍世界,即現實世界)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佛教有"南無阿彌陀佛"的說法,不是說阿彌陀佛西方有南方無,"南無"讀音nāmó,是梵文Namas的譯音,含義是致敬、歸敬、歸命,整句話表示一心歸順于佛。四佛有兩種說法,一種指過去四佛,即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另一種指四方佛,即東方香積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歡喜世界寶相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微妙聲佛。
16. 叁千大千世界
佛教認爲宇宙廣闊無限,由無數個世界構成。每個世界都以大地爲基礎,其中心是須彌山。環繞須彌山,有七重香海和七座金山。第七座金山外是鹹海,直至鐵圍山。鹹海中有四大洲。日月星辰圍繞須彌山運行,因而出現年月日。一千個這樣的世界構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即一個大千世界由十萬萬個太陽系組成。由于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小千、中千、大千叁種千,故稱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土,又稱爲娑婆世界,是六道衆生雜處的地方。宇宙由無數量的叁千大千世界組成,多得如同恒河沙粒,但每個叁千大千世界在整個宇宙中則小得如同微塵,故稱爲十方微塵世界、恒河沙世界。這是佛教的空間觀,認爲宇宙空間具有多維無限性,與實際情況和世俗哲學一致。
17.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
"有情"即有情識的六道衆生,分爲胎生、卵生、濕生(又叫因緣生,從濕氣、濕地出生,如腐肉生出蠅蟲)、化生(指沒有可見的東西作爲依托,憑借業力而出生者,如天界、地獄中的衆生)四種。"世間"即不斷變化的世界。有情世間是佛教對六道衆生自身和他們種種領域的總稱。"器世間"又叫國土世間,指無情識的外界環境,諸如山川大地、日月星辰、宮殿房屋、莊稼草木等等,是衆生賴以生存的空間和條件。
18. 成住壞空
世界從生成到毀滅,構成一個周期,分爲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叫做劫(Kalpa)。劫是不能用通常時間概念計算的極長的時間單位。在成劫階段,世界生成,住劫世界安住鞏固,壞劫世界壞滅,空劫世界空虛。每個世界毀滅後再生成,再毀滅再生成,周而複始。無邊無量的叁千大千世界,每個世界各不相同,或成或住或壞或空。在無限的時間裏,有無限的世界相繼生成壞滅,因前有因,果後有果,因果相續,無始無終。成住壞空各是一個中劫,據佛教說法折算,相當于32億年。成住壞空合成一個大劫,總計128億年。現代科學以先進檢測手段通過對钍和铵兩種元素的比例進行測定,得出宇宙年齡120億年的結論。這是佛教的時間觀,認爲宇宙時間具有一維無限性,與實際情況和世俗哲學一致,而且大劫的時間長度和實測宇宙年齡相當。
19. 叁界唯心,四大皆空
佛教認爲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又叫做心,宇宙萬象是真如本體通過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作爲如幻如化的假有而存在,因而叁界間的一切有爲法皆由心造,叫做叁界唯心。佛教又認爲構成色法的基本要素是地水火風四大,人體和宇宙萬象都以四大爲因緣,和合而成,空無自性,因而是四大皆空。由于四大經常特指人體,所以四大皆空便用來說人身無常、不實。
20.緣起論
"緣"是結果所賴以生起的關系或條件,"起"是生起。緣起論說大千世界,森羅萬象,無不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所有現象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彼此互爲因緣,離開因緣便不能産生一切。因此,因緣便是存在。緣起論的這層含義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論。這個說法與事物互相聯系製約的辯證法原理一致。
緣起論的另一層含義是宇宙本體論,認爲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心、如來藏這一異名同體的真實存在。至于真如本體如何通過因緣條件生起宇宙萬象,天竺和中國佛教提出種種說法,有業感緣起、中道緣起、自性緣起、六大緣起、真如緣起、性具實相、法界緣起、自心頓現等等。
華嚴宗五祖宗密《華嚴原人論》解釋世界和衆生如何生成,說:"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此名持風界。光音金藏雲,布及叁千界,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剛界。次第金藏雲,注雨滿其內,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爲山地,四洲及泥犁,鹹海外輪圍,方名器界立。時經一增減,乃至二禅福盡,下生人間,初食地餅林藤,後粳米不銷,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種種差別。經十九增減,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爲成劫。"這段文字說成、住、壞、空合起來爲一個大劫,各自爲一個中劫,每個中劫經二十次一增一減,即由二十個小劫構成。在成劫階段,世界毀壞後再次生成。最初一小劫生成器世間。最下層的空輪(空界)刮起一股風,叫妙風輪(風界)。妙風輪厚十六個洛叉(一洛叉爲十萬個由旬,一由旬是帝王一天行程的長度,約四十裏),堅實無比,即使堅利的金剛也不能穿透風輪。這時,遍滿叁千界的金藏雲開始降下如同車軸似的大雨。大雨落在風輪上,不能流動,形成深十一個洛叉的水輪。風輪沖擊水輪,水輪上凝聚成一層金膜,叫做金輪。雨不斷地下,大風也不斷地向上刮。清水被風刮得最高,逐漸形成色界梵王諸天和欲界夜摩天。介于清濁之間的水被風刮起,但沒有清水高,形成須彌山和周圍的七座金山。濁水沈澱下來,形成須彌山四方鹹海之中的四大部洲以及地獄。器世間生成,經曆一增一減的小劫,居住在二禅天享盡了清福的天人,就下到四大洲大地上,吃掉地餅(地皮)、林藤、粳米,便形成不同的性別軀體,于是各種不同的人就出現了。並且,根據衆生前世形成的業力,遵循因果報應的規律,六道衆生相繼出現,生成有情世間。
21.叁法印
佛教提出叁個命題,認爲同其它學說相區別,如同文件加蓋印章作爲標志一樣。(1)諸行無常。宇宙萬象皆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不存在恒常固定的狀態,而是不斷遷流轉變,從大的方面看是一期無常,從小的方面看是念念(刹那,極小的時間單位)無常。一期無常說在或大或小的周期內,事物不斷變化,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興盛衰亡,世界有成住壞空。念念無常說每時每刻事物不斷變化,石頭撞擊的火花,轉瞬即逝的閃電,都不足以比喻變化時間的短暫。這個命題符合辯證法原理。(2)諸法無我。宇宙萬象皆由因緣和合而成,空無自性,不具備起主宰作用的自我實體。(3)涅槃寂靜。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便脫離煩惱,斷絕苦累,由無常變爲永恒,由痛苦變爲寂靜,認識宇宙萬象的實相,把握真理。
佛教的這些說法包括人生觀、宇宙觀、方法論和認識論的諸多範疇。佛教抛開社會關系、階級關系,對人生現象作孤立的生理分析,虛構前世因緣,指出痛苦來自個人的欲望、無知,把轉變觀念、淨化思想當作解除痛苦的手段,這是一種扭曲的思想改造術,當然不可能達到改造社會、造福人類的目的。佛教對宇宙諸多問題作了描繪,充滿宗教神學的虛構。但研究範疇極廣,涉及本體、現象、宇宙元素、宇宙萬象分類、時間、空間、運動變化、因果關系、有限無限、依賴、聯系、存在、對立統一、天人關系等等宏觀和微觀的問題。一些說法剔除其宗教色彩,同現代科學、哲學有相通的地方。在生産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幼稚的條件下,佛教能提出如此衆多的說法,實在難能可貴。佛教的這些說法不但可作爲人類思想史的資料供人們考察過去的情況,而且能給人們探索未知世界和瞻望未來帶來參考和啓發。
《佛教基本理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