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哲学的方法研究佛教涅槃问题的学术著作。舍氏精于西方康德哲学,他主要依据康德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佛教。在《佛教的涅槃概念》一书中,舍氏依据康德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的区分来契入涅槃问题的研究。舍氏认为,本体即是绝对实在,涅槃即是指超脱现象界而融入本体界。舍氏此书研究的对象,是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中观学涅槃概念的发展演变,并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乘佛教主张多元的实在论,涅槃也实有自体。大乘中观学则主张一元的实在论,一元的实在即空性或如来法身。世界从相对性的角度看,即是生死;从绝对性的高度来看,即是涅槃。绝对与相对不二,世间与涅槃不二。舍氏对小乘佛教与中观学涅槃思想的论述,揭示出印度佛教涅槃概念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内涵。他的关于涅槃问题的研究方法将是本论文的主要参考之一。但是舍氏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印度佛教,未涉及中国佛教的涅槃观,因此也不是一部全面研究涅槃问题的学术专著。
此外,关于涅槃问题的相关论述,也散见于国内一些关于佛教史、佛教范畴的研究专著中。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任继愈先生的《中国佛教史》,对中国佛教涅槃问题都有所论述。这两部书对佛教涅槃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对佛教各个学派、宗派或人物的评述中,显然不是对涅槃问题的专题研究,并且多是述及要点而未能作深入的研讨,这是思想通史的特点。赖永海先生的《中国佛性论》是中国佛学中“佛性”范畴发展史的专论,但由于佛性在果位即是涅槃,所以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佛教涅槃;观念发展的概况。方立天先生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则是以范畴为中心,对中国佛教哲学的内容与特点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中,《中国佛教涅槃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一章对中国佛教涅槃观念产生的源头和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作了概括性的介绍,虽然较为清楚地梳理出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发展线索,但显然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未能揭示出涅槃概念深层次的哲学内涵,以及涅槃观念与佛教哲学整体之间的联系。此外,姚卫群先生的《佛教哲学的范畴》一书也对涅槃概念作了介绍,但同样不够深入而完整。以上诸种佛教学术专著,虽然都不是对涅槃问题的专题研究,但无疑给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极有参考价值的见解和相关问题的丰富史料。
关于涅槃问题的重要论文则有郭良鋆的《佛教的涅槃论》。郭良鋆在此文中着重分析了原始佛教涅槃思想的实质即是心解脱之境,并比较了佛教涅槃观与婆罗门教等外道涅槃观的差别。这对本论文关于佛教涅槃概念的理解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论文即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涅槃概念作一深入而全面的专题研究。论文从阅读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入手,挖掘出佛教各个宗派及重要人物的涅槃思想,并从中找出涅槃概念在佛教中上的发展轨迹。本论文多是自己研读经典的心得体会,试图在涅槃问题的研究领!域中有所突破。
三、本课题的问题和方法
何谓涅槃
何谓涅槃理论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汉译,亦作涅槃那、泥洹、圆寂、灭等等。就宇义来说:Nir,原是个否定词;vana,其本义是“吹”,直译起来,此词应是“吹散”、“消灭”之义。佛教在采用这个词来描述解脱的境界时,就将它引申为熄火之意。火,是指佛教所说贪瞠痴三毒之火。证涅槃者,已熄灭三毒之火,故达到解脱状态。《杂阿含经》就说:“涅槃者,贪欲永灭,瞠恚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是名涅槃。”这也就是佛教涅槃概念最基本的定义。但是,涅槃概念的内涵并不仅仅如此,佛教各派对涅槃概念都有进一步的释义,这导致涅槃概念多义性。考察佛教各种经论,我们发现,各派别对涅槃概念的阐释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字面上释义,一是从义理上释义。字面的释义是对涅槃状态进行描述性的阐释,但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内涵。义理的释义则是从哲学层面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内涵。
涅槃概念字面上的释义,如《四谛论》卷三就说涅槃是:无为、无下、无流、彼岸、难见、无坏、无争、无失、无譬、无戏论、寂静、甘露、极妙、止、安、爱尽、希有、未曾得、无枉、无灾、难思、不生、无迹、非作、无忧、名住、无等、无求、无边、无损、离欲、净、解脱、无害、无上、无畏、遍满、无量、归依等等。《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也说:“烦恼灭故名为涅槃,复次三火息故名为涅槃,复次三相寂故名为涅槃,复次离臭秽故名为涅槃,复次离诸趣故名为涅槃,复次盘名稠林,涅名为出,出蕴稠林故名涅槃,复次盘名为织,涅名为不,以不织故名为涅槃……”但是,只从字面的释义很难看出涅槃概念的明确含义。但字面的释义并非没有价值,它能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即涅槃乃是指不同于世间法的超越实在。
但是,佛教各宗派对涅槃概念的阐释并没有停留在字面释义上,而是注重从义理的层面来阐释涅槃,从哲学的高度来揭示概念的本质内涵。正是义理层面的释义才导致佛教各宗派对涅槃概念的不同理解,产生了诸家异说、各宗殊唱的涅槃理论学说。比如,原始佛教即以“心解脱”来解释涅槃,一切部有部以“择灭”释涅槃,大乘中观学以“性空”释涅槃,唯识学以“真如离障”释涅槃,如来藏学以如来藏显现释涅槃,中国的竺道生以实相释涅槃,慧远以反本归宗释涅槃,天台宗以中道实相释涅槃,华严宗以真心法界释涅槃,禅宗以明心见性释涅槃,等等。
由于对某一概念的定义和理解不同而导致观点上的长期纷争,这在学术界是屡见不鲜的,在涅槃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而佛教史上的涅槃理论,也主要是围绕各宗派义理层面上的涅槃释义而展开。所谓涅槃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涅槃问题的思想、学说或理论。它主要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何谓涅槃
涅槃的体性是什么
涅槃与世间的关系如何
众生如何证得涅槃
等等。
当然,涅槃理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取决于佛教哲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也受到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民都视作宇宙的绝对真性(或者说客观性本体),又以客观的宇宙真性来收摄、说明主体,所谓涅槃就是指主体消除无明妄念,断灭生死轮回而消融于宇宙绝对真性的状态。 中国佛教则通常是以主体来收摄、说明宇宙的绝对真性(或者说主体性本体),涅槃就是指主体对内在于自身的宇宙绝对真性的证悟之境,这在隋唐佛教以心性论为特点的涅槃学说中表现尤为明显。佛教涅槃理论由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的演进与转化,是涅槃概念自身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辩证法中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
当然,我们对涅槃理论的考察不能就概念而论概念,必须把它放到各宗派的理论体系之中来了解涅槃概念的本质内涵。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就指出:“在进入个别的事实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有一个一般的概观,不然,我们就会只见部分而不见全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概念的活生生的内涵来;自于作为全体的理论体系,就好像离开人的手不是人手一样,离开佛教整体的理论体系,涅槃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实内涵。因此,本论文在论述各时期各宗派各人物的涅槃理论时,不局限于涅槃概念的定义,而是放眼于佛教的整体理论体系,以期达到对涅槃理论本质内涵的了解。
佛教是一种宗教,以追求人生的解脱而成佛为目的。但佛教除信仰外,又非常强调智慧的解脱。佛教信仰的背后包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思维。 由此,佛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哲学。因此研究佛教涅槃问题,不能仅仅把它视作一个简单地信仰问题,而必须以哲学的方法,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深入第一手材料来挖掘其中隐含的哲学思想。但是,涅槃概念毕竟是佛所证悟的解脱境界,哲学的方法只是用语言来描述它,而不能代替佛教信徒对涅槃境界的实际体证,这涉及解悟与证悟的关系问题。哲学的理性方法虽不能达到对涅槃的证悟,但能以语言概念揭示出涅槃境界的本质内涵,能使人达到对涅槃的解悟之境。解悟的境界即是一种哲学的境界,它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同情了解的学术态度。同情的了解,就是要走进研究对象之中,排除一切偏见,设身处地,虚心体察,以体会文本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佛教涅槃概念的真谛。
本书即是采用哲学的方法,以同情了解的态度来研究佛教涅槃问题。对涅槃概念的阐释,不停留在佛教文本中对涅槃概念所作的字面释义上,而是注重对涅槃悟境的“心性体会”与“同情的默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体会文本以外的玄旨,并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达涅槃概念的本质内涵,以解悟的方式来接近涅槃证悟之境。本论文在思维方式上,遵循哲学中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划分来契入对涅槃问题的解析和论证,将涅槃境界界定为超越现象界的理想境界,并依此来展开对涅槃理论问题的研讨。
本论文是在阅读大量的佛教原典基础上,收集与涅槃问题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与综合概括,来探究各个时期佛教各主要宗派或人物的涅槃概念的理论内涵,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尽量对各个相关的宗派或人物作比较,以突出各宗派或人物涅槃观念所具有的特点。本论文依照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按历史的发展顺序梳理各个时期佛教的涅槃理论学说。考虑到佛教涅槃理论的时代性,论文主要是从各时代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入手,在时代的理论背景下来探讨佛教的涅槃概念的理论内涵。本论文是从哲学形上学的角度来研讨佛教涅槃问题,并依据新材料,提出新观点,解析新问题,努力做到言之有据,持之成理,试图在佛教解脱论的研究领域中作出创
第一编 原始佛教及小乘佛教的涅槃学说
导 言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创立,它是古代印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9世纪,印度就产生以奥义书为中心的系统的婆…
《佛教的涅槃思想(单正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