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P2

  ..續本文上一頁方哲學的方法研究佛教涅槃問題的學術著作。舍氏精于西方康德哲學,他主要依據康德哲學的方法來研究佛教。在《佛教的涅槃概念》一書中,舍氏依據康德哲學中本體與現象的區分來契入涅槃問題的研究。舍氏認爲,本體即是絕對實在,涅槃即是指超脫現象界而融入本體界。舍氏此書研究的對象,是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中觀學涅槃概念的發展演變,並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他認爲,小乘佛教主張多元的實在論,涅槃也實有自體。大乘中觀學則主張一元的實在論,一元的實在即空性或如來法身。世界從相對性的角度看,即是生死;從絕對性的高度來看,即是涅槃。絕對與相對不二,世間與涅槃不二。舍氏對小乘佛教與中觀學涅槃思想的論述,揭示出印度佛教涅槃概念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哲學內涵。他的關于涅槃問題的研究方法將是本論文的主要參考之一。但是舍氏的研究對象局限于印度佛教,未涉及中國佛教的涅槃觀,因此也不是一部全面研究涅槃問題的學術專著。

  此外,關于涅槃問題的相關論述,也散見于國內一些關于佛教史、佛教範疇的研究專著中。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和任繼愈先生的《中國佛教史》,對中國佛教涅槃問題都有所論述。這兩部書對佛教涅槃問題的論述,散見于對佛教各個學派、宗派或人物的評述中,顯然不是對涅槃問題的專題研究,並且多是述及要點而未能作深入的研討,這是思想通史的特點。賴永海先生的《中國佛性論》是中國佛學中“佛性”範疇發展史的專論,但由于佛性在果位即是涅槃,所以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佛教涅槃;觀念發展的概況。方立天先生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則是以範疇爲中心,對中國佛教哲學的內容與特點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其中,《中國佛教涅槃涅槃觀念的演變與發展》一章對中國佛教涅槃觀念産生的源頭和中國佛教涅槃觀念的演變與發展作了概括性的介紹,雖然較爲清楚地梳理出中國佛教涅槃觀念的發展線索,但顯然不夠系統,不夠全面,未能揭示出涅槃概念深層次的哲學內涵,以及涅槃觀念與佛教哲學整體之間的聯系。此外,姚衛群先生的《佛教哲學的範疇》一書也對涅槃概念作了介紹,但同樣不夠深入而完整。以上諸種佛教學術專著,雖然都不是對涅槃問題的專題研究,但無疑給本論文的寫作提供了許多極有參考價值的見解和相關問題的豐富史料。

  關于涅槃問題的重要論文則有郭良鋆的《佛教的涅槃論》。郭良鋆在此文中著重分析了原始佛教涅槃思想的實質即是心解脫之境,並比較了佛教涅槃觀與婆羅門教等外道涅槃觀的差別。這對本論文關于佛教涅槃概念的理解也提供了有益的啓示。

  本論文即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涅槃概念作一深入而全面的專題研究。論文從閱讀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入手,挖掘出佛教各個宗派及重要人物的涅槃思想,並從中找出涅槃概念在佛教中上的發展軌迹。本論文多是自己研讀經典的心得體會,試圖在涅槃問題的研究領!域中有所突破。

  叁、本課題的問題和方法

  何謂涅槃

  何謂涅槃理論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漢譯,亦作涅槃那、泥洹、圓寂、滅等等。就宇義來說:Nir,原是個否定詞;vana,其本義是“吹”,直譯起來,此詞應是“吹散”、“消滅”之義。佛教在采用這個詞來描述解脫的境界時,就將它引申爲熄火之意。火,是指佛教所說貪瞠癡叁毒之火。證涅槃者,已熄滅叁毒之火,故達到解脫狀態。《雜阿含經》就說:“涅槃者,貪欲永滅,瞠恚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這也就是佛教涅槃概念最基本的定義。但是,涅槃概念的內涵並不僅僅如此,佛教各派對涅槃概念都有進一步的釋義,這導致涅槃概念多義性。考察佛教各種經論,我們發現,各派別對涅槃概念的闡釋通常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從字面上釋義,一是從義理上釋義。字面的釋義是對涅槃狀態進行描述性的闡釋,但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質內涵。義理的釋義則是從哲學層面來揭示概念的本質內涵。

  涅槃概念字面上的釋義,如《四谛論》卷叁就說涅槃是:無爲、無下、無流、彼岸、難見、無壞、無爭、無失、無譬、無戲論、寂靜、甘露、極妙、止、安、愛盡、希有、未曾得、無枉、無災、難思、不生、無迹、非作、無憂、名住、無等、無求、無邊、無損、離欲、淨、解脫、無害、無上、無畏、遍滿、無量、歸依等等。《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八也說:“煩惱滅故名爲涅槃,複次叁火息故名爲涅槃,複次叁相寂故名爲涅槃,複次離臭穢故名爲涅槃,複次離諸趣故名爲涅槃,複次盤名稠林,涅名爲出,出蘊稠林故名涅槃,複次盤名爲織,涅名爲不,以不織故名爲涅槃……”但是,只從字面的釋義很難看出涅槃概念的明確含義。但字面的釋義並非沒有價值,它能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即涅槃乃是指不同于世間法的超越實在。

  但是,佛教各宗派對涅槃概念的闡釋並沒有停留在字面釋義上,而是注重從義理的層面來闡釋涅槃,從哲學的高度來揭示概念的本質內涵。正是義理層面的釋義才導致佛教各宗派對涅槃概念的不同理解,産生了諸家異說、各宗殊唱的涅槃理論學說。比如,原始佛教即以“心解脫”來解釋涅槃,一切部有部以“擇滅”釋涅槃,大乘中觀學以“性空”釋涅槃,唯識學以“真如離障”釋涅槃,如來藏學以如來藏顯現釋涅槃,中國的竺道生以實相釋涅槃,慧遠以反本歸宗釋涅槃,天臺宗以中道實相釋涅槃,華嚴宗以真心法界釋涅槃,禅宗以明心見性釋涅槃,等等。

  由于對某一概念的定義和理解不同而導致觀點上的長期紛爭,這在學術界是屢見不鮮的,在涅槃問題上也同樣如此。而佛教史上的涅槃理論,也主要是圍繞各宗派義理層面上的涅槃釋義而展開。所謂涅槃理論,簡單地說,就是關于涅槃問題的思想、學說或理論。它主要研究這樣一些問題:何謂涅槃

  涅槃的體性是什麼

  涅槃與世間的關系如何

  衆生如何證得涅槃

  等等。

  當然,涅槃理論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不僅直接取決于佛教哲學的理論體系,而且也受到不同社會曆史時期政治、經濟、民都視作宇宙的絕對真性(或者說客觀性本體),又以客觀的宇宙真性來收攝、說明主體,所謂涅槃就是指主體消除無明妄念,斷滅生死輪回而消融于宇宙絕對真性的狀態。 中國佛教則通常是以主體來收攝、說明宇宙的絕對真性(或者說主體性本體),涅槃就是指主體對內在于自身的宇宙絕對真性的證悟之境,這在隋唐佛教以心性論爲特點的涅槃學說中表現尤爲明顯。佛教涅槃理論由印度佛教向中國佛教的演進與轉化,是涅槃概念自身邏輯演進的必然結果,體現了辯證法中曆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原則。

  當然,我們對涅槃理論的考察不能就概念而論概念,必須把它放到各宗派的理論體系之中來了解涅槃概念的本質內涵。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就指出:“在進入個別的事實之前,我們首先必須有一個一般的概觀,不然,我們就會只見部分而不見全體,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概念的活生生的內涵來;自于作爲全體的理論體系,就好像離開人的手不是人手一樣,離開佛教整體的理論體系,涅槃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真實內涵。因此,本論文在論述各時期各宗派各人物的涅槃理論時,不局限于涅槃概念的定義,而是放眼于佛教的整體理論體系,以期達到對涅槃理論本質內涵的了解。

  佛教是一種宗教,以追求人生的解脫而成佛爲目的。但佛教除信仰外,又非常強調智慧的解脫。佛教信仰的背後包含著非常豐富而深刻的理論思維。 由此,佛教既是一種宗教,又是一種哲學。因此研究佛教涅槃問題,不能僅僅把它視作一個簡單地信仰問題,而必須以哲學的方法,以客觀理性的態度,深入第一手材料來挖掘其中隱含的哲學思想。但是,涅槃概念畢竟是佛所證悟的解脫境界,哲學的方法只是用語言來描述它,而不能代替佛教信徒對涅槃境界的實際體證,這涉及解悟與證悟的關系問題。哲學的理性方法雖不能達到對涅槃的證悟,但能以語言概念揭示出涅槃境界的本質內涵,能使人達到對涅槃的解悟之境。解悟的境界即是一種哲學的境界,它實際上代表著一種同情了解的學術態度。同情的了解,就是要走進研究對象之中,排除一切偏見,設身處地,虛心體察,以體會文本所蘊含的言外之意,只有這樣才能理解佛教涅槃概念的真谛。

  本書即是采用哲學的方法,以同情了解的態度來研究佛教涅槃問題。對涅槃概念的闡釋,不停留在佛教文本中對涅槃概念所作的字面釋義上,而是注重對涅槃悟境的“心性體會”與“同情的默應”,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來體會文本以外的玄旨,並用哲學的語言來表達涅槃概念的本質內涵,以解悟的方式來接近涅槃證悟之境。本論文在思維方式上,遵循哲學中本體世界與現象世界的劃分來契入對涅槃問題的解析和論證,將涅槃境界界定爲超越現象界的理想境界,並依此來展開對涅槃理論問題的研討。

  本論文是在閱讀大量的佛教原典基礎上,收集與涅槃問題相關的第一手資料加以分析與綜合概括,來探究各個時期佛教各主要宗派或人物的涅槃概念的理論內涵,並在行文的過程中,盡量對各個相關的宗派或人物作比較,以突出各宗派或人物涅槃觀念所具有的特點。本論文依照曆史與邏輯相一致的原則,按曆史的發展順序梳理各個時期佛教的涅槃理論學說。考慮到佛教涅槃理論的時代性,論文主要是從各時代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入手,在時代的理論背景下來探討佛教的涅槃概念的理論內涵。本論文是從哲學形上學的角度來研討佛教涅槃問題,並依據新材料,提出新觀點,解析新問題,努力做到言之有據,持之成理,試圖在佛教解脫論的研究領域中作出創

  第一編 原始佛教及小乘佛教的涅槃學說

  導 言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由釋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創立,它是古代印度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9世紀,印度就産生以奧義書爲中心的系統的婆…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