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羅門教哲學思想,此後就一直在古代印度哲學占統治地位。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印度思想界極爲活躍,出現了反婆羅教的沙門思潮。後來得到持久發展並對印度後世産生重要影響的則是耆那教、順世論和佛教。佛教正是在反對婆羅門教、及同時代的其他沙門思想的過程中創立和發展起來的。釋迦牟尼逝世百年後,佛教僧團發生了分裂,進入所謂部派佛教時期。通常認爲,這一時期的範圍大致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佛教最初分裂爲上座部與大衆部,後進一步分裂爲十八部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一切有部與經量部。
佛教教義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人生的解脫,也就是以超脫煩惱和痛苦,超越生死輪回爲終極歸宿,這延續了印度哲學中普遍存在的注重人生解脫的傳統。印度哲學盡管流派衆多,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始終沒有脫離信仰的軌道,而注重追求人生解脫,他們的哲學只不過充當信仰的理論工具。印度學者德·恰托巴底亞耶在《印度哲學》一書中就寫道:“絕大多數的印度哲學家遠不熱心于幹擾他們祖先的信仰世界,……這裏是一種高級哲學和原始信仰的特殊的存在。”出于解決人生解脫問題的需要,印度哲學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題和哲學觀念,如業報輪回、彼岸觀念、靈魂不死等。這些命題和觀念在最早的婆羅門教哲學中就得到了系統的論述。其他主要哲學流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輪回、彼岸、靈魂不死觀。而這一系列的命題和現念最終導向一個終極性解脫概念,即涅槃。佛陀在創立佛教學說之時,顯然延續了印度哲學中關注人生解脫的傳統,也是以涅槃概念爲教義的中心,不僅如此,佛陀對宇宙、人生現象的解釋,也吸收了印度傳統哲學中關于業力、輪回果報、彼岸等觀念,這體現了印度傳統文化觀念的延續性。但是,佛教並不是謹守舊說,而正是在批判傳統的婆羅門教、及其他哲學思想的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解脫理淪的。佛陀的教義包括:四谛說(苦集滅道)、五蘊說、緣起論。其中,四谛說揭示人生的本質是苦、及苦的産生根源是無明,並說明了離苦證道的必要性,但並不能說明佛教區別于其他哲學的本質特點。而五蘊說與緣起說恰恰體現了佛陀教義的獨特性,能成立佛教無我論並揭示佛陀涅槃觀念的本質內涵。在佛陀看來,涅槃乃是一種斷盡煩惱、無所執取的心靈境界,而這種涅槃境界的開顯,是建立在無我論的基礎之上的。他反對婆羅門、耆那教和順世淪的涅槃說,分別把這些涅槃學說視作斷、常之見,認爲只有斷盡煩惱,獲得無所執取的心靈境界,才能達到真正的涅槃。佛陀所說的涅槃境界,是一種超越世間煩惱、生死輪回而達到的形麗上的宗教或哲學境界,是一種實踐形態的形上學,而不是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實體形態的形上學。這是一種不離世間的解脫思想,開啓了後來大乘佛教世間即涅槃的學說。
但是佛教理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部派佛教的分裂,佛教哲學也發生變化,出現了小乘一切有部實有論的思想。原始佛陀只注重分析人生現象,追求現實的人生解脫。但到了小乘一切有部,則開始考察宇宙的本質問題。一切有部將宇宙解構成七十五種元素,認爲每一種元素都有不變的法體與刹那的作用顯相。宇宙間一切事物,及人生現象,都是由這七十五種元素,在業力的作用形成的刹那作用的相續之流,所以一切現象事法皆無我,但每一種元素的法體卻實有不變。在涅槃問題上,一切有部提出實有涅槃說,認爲涅槃也實有自體,聖者依靠神秘的直觀智慧觀見存在構成元素(法體),就可證得涅槃。而最終的解脫就是止滅業力所執持的刹那作用,人于唯有法體的寂滅狀態。但小乘佛教中的經量部否定不變的法體的實在和涅槃實有自體說,主張煩惱斷滅即假名涅槃。經量部中的某些流派又主張如來無漏身永存不滅,這種觀念後來演變成大乘佛教如來佛身不滅的思想,可視作小乘佛教涅槃觀向大乘佛教涅槃觀的過渡。除一切有部、經量部之外,小乘佛教另一個重要的學說就是《成實論》。《成實論》提出滅叁心涅槃的理論,認爲,不僅滅人有我而且也要滅法體(滅法有我),最後甚至連空心也滅才能人涅槃。
本編分爲原始佛教、小乘一切有部、經量部、成實論四章,來論述原始及小乘部派佛教的涅槃思想,並從中揭示出早期佛教涅槃概念的理論內涵及其特色。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涅槃學說
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指的是佛陀本人的思想,盡管佛陀本人一生未有任何著作,但他的傳教言論一直由其弟子口頭流傳,到了部派佛教時期才被輯成文字。人們目前了解早期佛教的文獻資料,主要就是漢譯的四部阿含經,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原始佛教是以追求人生解脫爲目標,以涅槃問題爲教義的核心。佛陀提出的一些基本教義,如五蘊、緣起、輪回等觀念,無非是爲了達到涅槃概念的認識並最終證取涅槃。佛陀批判外道有我論的涅槃而主張無我論的涅槃,認爲斷盡煩惱、無所執取的心靈境界就是涅槃。這種心靈境界,實際上是佛所證不離五蘊世間的形而上的宗教境界,體現了原始佛教涅槃觀念對印度傳統哲學中的涅槃觀念的革新和發展。
一、無我與涅槃
印度自古以來就非常關注人生解脫的問題,傳統的印度哲學也以解脫問題爲中心。印度人之所以追求解脫,是因爲他們普遍具有厭世主義的傾向,認爲現實世界只能給人帶來苦難與不幸,其根源在于人的精神與肉體方面所造的種種罪惡,所以人們追求解脫,以擺脫現實世界的苦難。出于解決人生解脫問題的需要,印度哲學提出了一系列的命題和哲學觀念,如業報輪回、彼岸觀念、靈魂不死等。這些命題和觀念在最早的婆羅門教哲學中就得到了系統的論述。最早的吠陀書就提到人死後靈魂不滅往生彼岸,如《梨俱吠陀》中有頌言:“彼如是知者,舍此身後上升,在彼方天界中盡得其樂欲,永生其臻至矣!”《奧義書》則提出“五火二道”說,認爲人造惡業,死後要經曆“月亮”、“雨”、“食物”、“精子”、“母胎”等五火階段,而輪回于“祖道”;若造善業,死後“我”(阿特曼、靈魂)進入梵界(“神道”),與梵合一而達到解脫狀態。其他主要哲學流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輪回、彼岸、靈魂不死觀。而這一系列的命題和觀念最終導向一個終極性解脫概念,即涅槃。據張曼濤先生的考證,涅槃概念最早出現于占瑜伽派(也屬于婆羅門教)的著作中,其意思是指“吹散(煩惱業力)”、“與梵合一”。至公元前6世紀教派競起的時期,涅槃觀念就成爲各學派表達最高解脫狀態的概念,如耆那教的“離非命涅槃”,順世論的“最上現法涅槃”等等。可見,涅槃概念乃是由印度哲學中彼岸、輪回、不死、解脫等一系列觀念發展、衍化而來的終極性概念。佛教用涅槃的概念,只是沿用印度傳統哲學中的說法。佛教雖沿用了涅槃這個概念,並且從字面意義上也很難看出它的特別之處,但它的本質內涵卻大大不同于其他印度哲學。我們認爲,盡管原始佛教中提出很多命題,如業報輪回觀、五蘊觀、緣起論,無我觀、四谛說等等,但大多取自于傳統的印度哲學,唯有緣起淪與無我論方能體現出佛教教義的獨特之處。而無我論直接與佛教涅槃觀念相關,能充分揭示出原始佛教涅槃觀與外道哲學(佛教對其他印度哲學的貶稱)涅槃觀的本質差異。這是因爲,涅槃作爲一種解脫之境,關涉到解脫主體問題,外道一般來說都主張有我的解脫觀,而佛教卻主張由無我才能導致涅槃。事實上,佛陀正是在批判外道有我淪的基礎之上建立了無我論的涅槃觀。
佛陀在涅槃問題上著重批評的對象,主要是指佛陀以前或者同時代的婆羅門教、耆那教和順世論,它們代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有我論的涅槃觀。婆羅門教主張大梵爲宇宙的本性和本源,由大梵派生了宇宙萬物和一切生命現象,又主張“我”與梵本質同一,我擺脫業力的幹擾,超脫生死輪回而回歸宇宙本性,達到梵我合一的狀態就是涅槃,此即“梵涅槃”。耆那教主張靈魂(“命”)實有,是宇宙唯一的實在,靈魂受業力(漏)的影響而墮落于輪回世界(“非命”),若修苦行,積善德,則可消除業力止滅漏的作用,使靈魂擺脫生命輪回而達到獨存的狀態即是涅槃,此即“離非命涅槃”。順世論否定精神實體的永恒存在,認爲地、火、水、風“四大”是構成萬有的基本元素,人的意識只是“四大”結成人體後所産生的功能,隨著人肉體的死亡,意識也隨著消失,因此並不存在永恒的自我、靈魂等。此派反對業報輪回說,認爲沒有來世,人的行爲也不會産生善惡報應。順世論肯定現實生活的幸福,認爲涅槃並不是現實生命的消失,而是指在現實生活中享受五欲的快樂,這可稱作“最上現法涅槃”。
佛陀把上述叁種外道涅槃觀,分爲常見論與斷見論兩類。其中,婆羅門與耆那教屬于常見論者,順世論屬于斷見論者。順世論承認由地火水風組成具有人格統一性的我,而否認生死輪回之說,認爲人死後什麼都不存在,故佛陀稱之爲斷見;婆羅門與耆那教主張自我、靈魂永存,解脫不過是自我、靈魂擺脫業力的束縛向絕對實在界的超升,故佛陀稱之爲常見論。佛陀指出,斷、常二見具體的理論主張雖然不同,但都持有我論,在涅槃的問題上,都主張存在一個解脫的主體。順世論是執持“現在世真實有我”,婆羅門與耆那教則執持“今世後世真實有我”。佛陀認爲,解脫的主體(實有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如果執著于靈魂、梵我不滅的話,就不能真正導向涅槃,而只有破除靈魂、梵我實有的觀念,也就是說,只有無我才能導致真正的涅槃。他說:“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佛陀強調:“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得涅槃。”可見,佛陀涅槃觀與其無我論密切相關,以無我論爲其理論基礎。這是原始佛教涅槃觀念區別于…
《佛教的涅槃思想(單正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