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弥勒净土谈人间佛教的实践(见岸法师)

  从弥勒净土谈人间佛教的实践

  见岸法师

  一、前言:

  弥勒信仰渊源于印度,经过西域传至中国,从最早的魏晋时期,到信仰鼎盛的南北朝、唐代,后来被民变叛乱所利用,而被朝廷禁教,加上弥陀信仰的大力弘扬,弥勒法门遂逐渐衰微。民初虽有太虚大师、法尊法师等大德宣讲过弥勒经典及修持方法,印顺导师也在其着作中对弥勒净土思想说明其深义,但在台湾佛教的弘法当中毕竟比不上弥陀法门的兴盛。

  从佛出人间的意义来看,人间佛教不是佛法中的人天乘,而是以人间正行向上进修菩萨道而成佛,是人性的向上提升与圆满净化。弥勒菩萨将在未来的人间成佛,未来的依报环境将是清净的国土,依正二报是互相依存的,人类行为的清净会影响国土的清净,因此,未来之世的庄严、清净,必须是从今日每一个人的善言、正行去成就的,如果不如此努力,如何能得弥勒的人间净土?

  经典中对未来世之说明,应不能看做是预言,而是透过缘起正见去理解“有因有缘世间集”之理,所以,弥勒法门的信仰与修学,与其说是力求生兜率净土,等待弥勒成佛的来临,不如加强现世生活中的努力,以大乘入世的精神,做利生的事业,净化贪嗔的烦恼,这样不仅能令弥勒净土早日成就,也是契合新时代的正面向度──人文精神、社会正义、关怀土地、人际交互等。基于上述之想法,尝试从教典中去整理未来弥勒净土的特色与殊胜,做为现在人间正行的标的。

  二、弥勒法门之深义

  〈一〉成就净土的意义

  土,梵语KSetra,或略译为刹。净土又称为刹土,是指清净的地方,也是理想的修行之处。这样的地方没有贪爱、嗔恚、杂染罪恶等行为,或造恶行为的诱因;在净土中,是人人充满智慧、慈悲、和乐的善行。

  众生可以得人身为正报,必有其所依而活动的依报——即适当的生活环境。在适宜的环境修行,可以充份发挥人的三种特胜,依着三特胜的提升,又能令依报环境更趋于清净,因此,人的身心清净与器世间的国土清净,是可以互相助成而倾向于圆满。

  学佛若是以得自身的清净、现证无漏的智慧、远离忧苦的世间为修行之目的,这是声闻乘行持的重心;若是不单只求自身清净,而是成就其他众生清净为首要目的,则是大乘菩萨的特行。故在《般若经》中常言,菩萨利他的工作有二:一为“庄严净土”,二为“成就众生”,也就是创建庄严清净的世界,及令所有众生得以解脱。这任务是要从福德与智慧的增上入手,在二者修得圆满时,即能感得世界及身心的清净。菩萨是“悲心增上”,三业所行皆是为令众生远离苦恼,而其自利是从利他行中得来,换言之,是在利他事业中完成自利。因此,成就净土是大乘佛教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二〉弥勒菩萨的胜德

  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现世是已涅槃的释尊,未来则是在人寿八万岁时成等正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是贤劫千佛的第五尊佛。这项教说在《阿含经》中可以得见。因此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经文中明白表示,弥勒菩萨命终之后,并未如世尊其他的声闻圣弟子一般,入无余涅槃,这当然是因为其未得漏尽,他未得究竟是因为另有所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中说:

  佛语阿难: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何等为四?一者净国土,二者护国土,三者净一切,四者护一切,是为四事。弥勒菩萨求佛时,以此四事故不取佛。佛言:阿难,我本求佛时,亦欲净国土,亦欲净一切,亦欲护国土,亦欲护一切。

  可见弥勒菩萨的本愿与释尊是一样的,皆为了人间净土的实现,而发愿要清净一切众生、国土,要在人间成佛。在五浊世间修菩萨行,必定是以布施、忍辱、持戒、精进、慈悲等利他行为主,若以断烦恼为主的完成出离,则与菩萨之愿心矛盾。至于菩萨真的完全不修禅定吗?弥勒在因地之修行,是以慈心为重,常常心系众生,故其不修深定,为的是不让自己耽着在禅乐当中,而失去与众生安乐的机会。因此佛陀才会说“此人成佛无疑”。

  弥勒菩萨的具凡夫身、修菩萨行,示现出从人而成佛的直径,就在身为五蕴众生的同时,可以完成自利利他的清净行,这点在当代的佛教中,对广大的佛弟子而言,应有着深刻的起信作用。

  〈三〉弥勒净土的重心

  上生兜率净土,与下生人间净土,皆是修持弥勒法门之内容,一般人言弥勒净土,多从弥勒菩萨现在所居住的兜率天(内院)而言。然而往生兜率净土,并非弥勒信仰殊胜之处,这可从二方面来看。一、从经典的集成言,《佛说弥勒下生经》比《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早出现,如后者说明弥勒菩萨常在兜率天说法度诸天子时提到“弥勒下生经”:

  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轮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如弥勒下生经说。

  二、弥勒菩萨是释迦佛所亲授记的未来佛,释迦佛将教化弟子的责任托付给他,因此佛弟子们对于未来佛的降临人间,怀有一种期待,对人间的清净寄予希望,故谈弥勒净土,应着重在如何早日成就弥勒成佛时的世间净化。换言之,弥勒净土的价值,在于能实现人间的清净、庄严,况且发愿上生兜率净土,目的也还是为了与弥勒菩萨一同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听佛说法,同成佛道。所以与其一心追求向往来世的清净,何不多用点心在现实生活中,促使依报环境更美好,令弥勒菩萨早日下生人间,吾等也能早日完成解脱与离苦。

  当前台湾人民,大多数对整个治安并不具信心,社会上有太多不圆满之事,贪婪、嗔恚、仇恨、斗争环绕在生活周遭,内心充满不安全感。希望政治安定、社会清明,向来是岛国人民的愿望与理想,这样一种人间净土的企求,可以在弥勒下生人间的未来得到期待。这种期待,如同黑暗中的光明,所以《弥勒大成佛经》中佛对舍利弗赞叹弥勒是“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正尔当出世,彼人说妙法,悉皆得充足。”菩萨的慈心与悲愿,是光明殊胜的,这光明照耀着黑暗,有救济苦难众生的意义存在。这是代表着在五浊恶世中,实现理想的清净光明的国土,是一种对当时、当地的要求净化,与弥陀净土的佛果德的究竟圆满庄严不同,有着更贴近现实的需要。

  三、人间佛教的特色

  在科技昌明的今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经缩短,甚至有“无国界”的观念,佛法在此地球村的时代,必然要有所适应。所谓适应,应该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密集交互性、互相依存的缘起相关性,看到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而不是只强调自己的出世。要做到人类的终极关怀,必须先具悲心,也就是以人间凡夫的立场,行人间正行,对利他的事急切关心,看到众生受苦难就无法忍受,希望众生都能得到安乐。所以,以菩提心、慈悲心、空性慧为原则,实践菩萨愿行,正是人间佛教的特色。

  佛法是在人间的,佛陀与其弟子常游化人间,宣说佛法,教化众生。这是大乘菩萨行的展现,所以“大乘是适合人间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问都会、市镇、乡村,修菩萨行的,就应该到处去作种种利人事业,传播大乘法音。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情况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这是人间佛教的入世精神。这样的努力,和弥勒人间净土的完成,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四、弥勒下生时的人间净化:

  净土,其实就是菩萨因地愿行的酬报,要有因地的利他善行,才会有果地的清净庄严。如果弥勒当来下生的人间是净土,今日就必须修“和乐善生”法门,要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亲、互助、修习十善、令人世间苦痛删除,才能较快的趋向净土。经中说:

  佛语阿难:后当来世人民,无有垢秽,奉行十善,于淫怒痴不以经心,正于尔时,弥勒当得无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觉。所以者何?弥勒菩萨本愿所致。

  弥勒净土与其他净土的相同,除了国土的庄严之外,还有众生的清净,以未来的人间净土来看,现在的人间应如何努力呢?以下尝试从经典的记载中,分类说明未来净土的情况,从政治清明、环境自然、身心清净、社会安定等四方面做整理,了解到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以及相应于今日的实践。

  〈一〉政治清明

  弥勒菩萨于人间成佛时,政治清明,是转轮圣王统治阎浮提的时代。佛教一向推崇轮王政治,佛陀出世,代表的是以正法教化人民;轮王出世,代表的是以仁德领导百姓,二者能够并行,是最理想的现实人间。关于转轮圣王的出世,在多数经典中都有说明,皆说彼王是以正法治化世间的英主,统一须弥四洲,具足七宝: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

  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蠰佉,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

  轮王的统一,不是为了扩充领土,或是掠夺财货,而是为了推行德化的政治。所以经文说此转轮圣王为“法王”,是以“正法化世”,不以武力平天下,正法就是五戒十善,这代表着一种以威德化导人民的政治形态,也反应出当时印度人民对政治的理想。这理想是对群雄割据现象的一种反动,希望远离兵刃、杀戮与恐怖,希望和平、和乐的生活,人民具足正见、正行,君民之间亦如父子。所以在《长阿含经》卷第十八《世纪经》中描述这样的民主净土:

  佛告比丘,世间有转轮圣王成就七宝,有四神德。云何转轮圣王成就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谓四神德:一者长寿不夭无能及者,二者身强无患无能及者,三者颜貌端正无能及者,四者宝藏盈溢无能及者。……时转轮圣王,慈育民物,如父爱子,国民慕王,如子仰父。……当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拄,修…

《从弥勒净土谈人间佛教的实践(见岸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