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彌勒淨土談人間佛教的實踐
見岸法師
一、前言:
彌勒信仰淵源于印度,經過西域傳至中國,從最早的魏晉時期,到信仰鼎盛的南北朝、唐代,後來被民變叛亂所利用,而被朝廷禁教,加上彌陀信仰的大力弘揚,彌勒法門遂逐漸衰微。民初雖有太虛大師、法尊法師等大德宣講過彌勒經典及修持方法,印順導師也在其著作中對彌勒淨土思想說明其深義,但在臺灣佛教的弘法當中畢竟比不上彌陀法門的興盛。
從佛出人間的意義來看,人間佛教不是佛法中的人天乘,而是以人間正行向上進修菩薩道而成佛,是人性的向上提升與圓滿淨化。彌勒菩薩將在未來的人間成佛,未來的依報環境將是清淨的國土,依正二報是互相依存的,人類行爲的清淨會影響國土的清淨,因此,未來之世的莊嚴、清淨,必須是從今日每一個人的善言、正行去成就的,如果不如此努力,如何能得彌勒的人間淨土?
經典中對未來世之說明,應不能看做是預言,而是透過緣起正見去理解“有因有緣世間集”之理,所以,彌勒法門的信仰與修學,與其說是力求生兜率淨土,等待彌勒成佛的來臨,不如加強現世生活中的努力,以大乘入世的精神,做利生的事業,淨化貪嗔的煩惱,這樣不僅能令彌勒淨土早日成就,也是契合新時代的正面向度──人文精神、社會正義、關懷土地、人際交互等。基于上述之想法,嘗試從教典中去整理未來彌勒淨土的特色與殊勝,做爲現在人間正行的標的。
二、彌勒法門之深義
〈一〉成就淨土的意義
土,梵語KSetra,或略譯爲刹。淨土又稱爲刹土,是指清淨的地方,也是理想的修行之處。這樣的地方沒有貪愛、嗔恚、雜染罪惡等行爲,或造惡行爲的誘因;在淨土中,是人人充滿智慧、慈悲、和樂的善行。
衆生可以得人身爲正報,必有其所依而活動的依報——即適當的生活環境。在適宜的環境修行,可以充份發揮人的叁種特勝,依著叁特勝的提升,又能令依報環境更趨于清淨,因此,人的身心清淨與器世間的國土清淨,是可以互相助成而傾向于圓滿。
學佛若是以得自身的清淨、現證無漏的智慧、遠離憂苦的世間爲修行之目的,這是聲聞乘行持的重心;若是不單只求自身清淨,而是成就其他衆生清淨爲首要目的,則是大乘菩薩的特行。故在《般若經》中常言,菩薩利他的工作有二:一爲“莊嚴淨土”,二爲“成就衆生”,也就是創建莊嚴清淨的世界,及令所有衆生得以解脫。這任務是要從福德與智慧的增上入手,在二者修得圓滿時,即能感得世界及身心的清淨。菩薩是“悲心增上”,叁業所行皆是爲令衆生遠離苦惱,而其自利是從利他行中得來,換言之,是在利他事業中完成自利。因此,成就淨土是大乘佛教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二〉彌勒菩薩的勝德
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現世是已涅槃的釋尊,未來則是在人壽八萬歲時成等正覺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是賢劫千佛的第五尊佛。這項教說在《阿含經》中可以得見。因此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說:“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經文中明白表示,彌勒菩薩命終之後,並未如世尊其他的聲聞聖弟子一般,入無余涅槃,這當然是因爲其未得漏盡,他未得究竟是因爲另有所願。《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說:
佛語阿難:菩薩以四事不取正覺。何等爲四?一者淨國土,二者護國土,叁者淨一切,四者護一切,是爲四事。彌勒菩薩求佛時,以此四事故不取佛。佛言:阿難,我本求佛時,亦欲淨國土,亦欲淨一切,亦欲護國土,亦欲護一切。
可見彌勒菩薩的本願與釋尊是一樣的,皆爲了人間淨土的實現,而發願要清淨一切衆生、國土,要在人間成佛。在五濁世間修菩薩行,必定是以布施、忍辱、持戒、精進、慈悲等利他行爲主,若以斷煩惱爲主的完成出離,則與菩薩之願心矛盾。至于菩薩真的完全不修禅定嗎?彌勒在因地之修行,是以慈心爲重,常常心系衆生,故其不修深定,爲的是不讓自己耽著在禅樂當中,而失去與衆生安樂的機會。因此佛陀才會說“此人成佛無疑”。
彌勒菩薩的具凡夫身、修菩薩行,示現出從人而成佛的直徑,就在身爲五蘊衆生的同時,可以完成自利利他的清淨行,這點在當代的佛教中,對廣大的佛弟子而言,應有著深刻的起信作用。
〈叁〉彌勒淨土的重心
上生兜率淨土,與下生人間淨土,皆是修持彌勒法門之內容,一般人言彌勒淨土,多從彌勒菩薩現在所居住的兜率天(內院)而言。然而往生兜率淨土,並非彌勒信仰殊勝之處,這可從二方面來看。一、從經典的集成言,《佛說彌勒下生經》比《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早出現,如後者說明彌勒菩薩常在兜率天說法度諸天子時提到“彌勒下生經”:
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處兜率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于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二、彌勒菩薩是釋迦佛所親授記的未來佛,釋迦佛將教化弟子的責任托付給他,因此佛弟子們對于未來佛的降臨人間,懷有一種期待,對人間的清淨寄予希望,故談彌勒淨土,應著重在如何早日成就彌勒成佛時的世間淨化。換言之,彌勒淨土的價值,在于能實現人間的清淨、莊嚴,況且發願上生兜率淨土,目的也還是爲了與彌勒菩薩一同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聽佛說法,同成佛道。所以與其一心追求向往來世的清淨,何不多用點心在現實生活中,促使依報環境更美好,令彌勒菩薩早日下生人間,吾等也能早日完成解脫與離苦。
當前臺灣人民,大多數對整個治安並不具信心,社會上有太多不圓滿之事,貪婪、嗔恚、仇恨、鬥爭環繞在生活周遭,內心充滿不安全感。希望政治安定、社會清明,向來是島國人民的願望與理想,這樣一種人間淨土的企求,可以在彌勒下生人間的未來得到期待。這種期待,如同黑暗中的光明,所以《彌勒大成佛經》中佛對舍利弗贊歎彌勒是“光明大叁昧,無比功德人,正爾當出世,彼人說妙法,悉皆得充足。”菩薩的慈心與悲願,是光明殊勝的,這光明照耀著黑暗,有救濟苦難衆生的意義存在。這是代表著在五濁惡世中,實現理想的清淨光明的國土,是一種對當時、當地的要求淨化,與彌陀淨土的佛果德的究竟圓滿莊嚴不同,有著更貼近現實的需要。
叁、人間佛教的特色
在科技昌明的今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已經縮短,甚至有“無國界”的觀念,佛法在此地球村的時代,必然要有所適應。所謂適應,應該是從人與人之間的密集交互性、互相依存的緣起相關性,看到人類終極關懷的重要,而不是只強調自己的出世。要做到人類的終極關懷,必須先具悲心,也就是以人間凡夫的立場,行人間正行,對利他的事急切關心,看到衆生受苦難就無法忍受,希望衆生都能得到安樂。所以,以菩提心、慈悲心、空性慧爲原則,實踐菩薩願行,正是人間佛教的特色。
佛法是在人間的,佛陀與其弟子常遊化人間,宣說佛法,教化衆生。這是大乘菩薩行的展現,所以“大乘是適合人間的特法,只要有人住的地方,不問都會、市鎮、鄉村,修菩薩行的,就應該到處去作種種利人事業,傳播大乘法音。在不離世事,不離衆生的情況下,淨化自己,覺悟自己。”這是人間佛教的入世精神。這樣的努力,和彌勒人間淨土的完成,有著一定的相關性。
四、彌勒下生時的人間淨化:
淨土,其實就是菩薩因地願行的酬報,要有因地的利他善行,才會有果地的清淨莊嚴。如果彌勒當來下生的人間是淨土,今日就必須修“和樂善生”法門,要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親、互助、修習十善、令人世間苦痛刪除,才能較快的趨向淨土。經中說:
佛語阿難:後當來世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于淫怒癡不以經心,正于爾時,彌勒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菩薩本願所致。
彌勒淨土與其他淨土的相同,除了國土的莊嚴之外,還有衆生的清淨,以未來的人間淨土來看,現在的人間應如何努力呢?以下嘗試從經典的記載中,分類說明未來淨土的情況,從政治清明、環境自然、身心清淨、社會安定等四方面做整理,了解到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以及相應于今日的實踐。
〈一〉政治清明
彌勒菩薩于人間成佛時,政治清明,是轉輪聖王統治閻浮提的時代。佛教一向推崇輪王政治,佛陀出世,代表的是以正法教化人民;輪王出世,代表的是以仁德領導百姓,二者能夠並行,是最理想的現實人間。關于轉輪聖王的出世,在多數經典中都有說明,皆說彼王是以正法治化世間的英主,統一須彌四洲,具足七寶: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
其國爾時有轉輪聖王名曰蠰佉,有四種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
輪王的統一,不是爲了擴充領土,或是掠奪財貨,而是爲了推行德化的政治。所以經文說此轉輪聖王爲“法王”,是以“正法化世”,不以武力平天下,正法就是五戒十善,這代表著一種以威德化導人民的政治形態,也反應出當時印度人民對政治的理想。這理想是對群雄割據現象的一種反動,希望遠離兵刃、殺戮與恐怖,希望和平、和樂的生活,人民具足正見、正行,君民之間亦如父子。所以在《長阿含經》卷第十八《世紀經》中描述這樣的民主淨土:
佛告比丘,世間有轉輪聖王成就七寶,有四神德。雲何轉輪聖王成就七寶:一金輪寶、二白象寶、叁绀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謂四神德:一者長壽不夭無能及者,二者身強無患無能及者,叁者顔貌端正無能及者,四者寶藏盈溢無能及者。……時轉輪聖王,慈育民物,如父愛子,國民慕王,如子仰父。……當時轉輪聖王以正治國,無有阿拄,修…
《從彌勒淨土談人間佛教的實踐(見岸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