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彌勒淨土談人間佛教的實踐(見岸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十善行。爾時諸人民亦修正見,具十善行。

  在君主時期,是以國王的威德服衆,人民只能等待真命天子;在民主時代,則是以執政者的理念與道德治國,而且民主的真義是在于人民有權利自己選擇最適當的執政者。因此,一個以“正法治化、奉行十善”的國家,並不是消極地翹首企盼就會出現,而是可以積極去創建,那股力量是在每一位人民對民主的正確觀念中。

  經中的七寶成就,即是軍事、經濟、民生、文化等,所以“輪王政治”的實現,就今日而言,關鍵應在于政府攸關民生的政策、政見,而能夠影響及監督的,是每一位關懷自他生命的人。現在的政治生態,講得是“民意至上”,問題是真正的民意是否有表達出來?有沒有發揮監督、製衡的功能?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政治理念的機會,不論是輿論、選票乃至社會運動,百姓若要求得生活安定、安心,就必須以“民意製衡政權”,讓政治保持公平與正義。

  就宗教本身而言,與政治很難毫無相關,回觀中國曆史,宗教可能是在政權的管理、監督之下,也可能是受到操控、迫害。從漢代開始,無論是儒、道、佛叁教,只要符合政治利益時,便會受到支持或保護;如果與政治相沖突時,就會遭到嚴厲的監控或禁止。但是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主權在民,人民可以充份表達對政治的理念或態度,宗教也是一樣。因此在民主機製之下,宗教要能在政權之下得到公平的對待,必須要每一位信仰宗教的人民,能夠創建政治的運作智慧,昭慧法師對這一點有精准的觀念:

  政權將宗教納入官僚體系之中,立法加以管理。既然被管理,相對的,宗教人就應擁有與一切公民同等的權利,以爭取“合理的管理”乃至“合法的保護”。

  就大乘精神而言,學佛者要學習的是菩薩的精神,人間佛教的行者,要關懷的是衆多苦難的衆生,而不是爲了自己的名利權位,消極地要求自保,或是只願自我解脫、往生他方,而坐看不合理的政策作爲、政治勢力來戕害弱勢的生命,或人民的生計。若真如是,豈不與佛陀慈憫衆生的悲懷背道而馳,又如何能自稱爲學習佛陀正覺的弟子?

  因此,一個清明的政治,應是每一個國民共同努力的成果,而這成果直接影響的就是人民的精神與物質生活。世間是因緣集起的,經典中淨土的輪王治世,也就是從今日起每個佛教徒的政治觀念與作爲中,一點一滴,日積月累所成就的。因此,“彌勒的淨土成佛,本爲政治與宗教,世間正法與出世間正法的同時進行,爲佛弟子所有的未來願望。”

  〈二〉環境自然

  彌勒下生的記載中,必有轉輪王與淨土的出現,轉輪王是帝王(執政者)的典範;淨土是黎民希冀的現世樂園。據《下生經》的記載,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時之人間,自然環境美好且無災害,如經典中所形容:

  是時閻浮提地,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高叁十裏。

  時閻浮地極爲平整,如鏡清明。……是時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余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于地。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

  文中說明表達出當時的環境是“自然”的,是不加以人爲的破壞與人工的修飾,所以才能“種種樹木華果茂盛”,且“穢惡亦自消滅”。在緣起的世間,大自然中自有一股平衡的力量,一但有外力強加介入,作不當的管理或建築時,不僅迫害了生態,更會危害到依之而存的人類。

  人類,甚至一切衆生,都是大地所養育的,在每一寸土地上,都有生靈存在的足迹。彌勒淨土中閻浮提地的“平坦如鏡”,除了具象的無峻嶺谷壑之外,應該還代表著“順暢、和諧、美感”,其中山、水、風、雲、樹、草等,一切的一切,都依著最適合的脈動而運作,所以經文中才說“時氣和適”、“四時順節”;如果自然的脈動被人爲的私利破壞了,就難免有大自然反撲的重大災難;如果人們能夠尊重自然、尊重大地一切有情無情,即使有無可避免的天災,傷害也能盡量降低。

  人間佛教的正義,是中道正見,是緣起與空性的統一。在從緣所生起的世間中,體會到沒有一個生命或事物,可以單獨存在的,都是彼此影響的,因此不會輕忽自己任何一項隨份隨力的付出,一位用心的菩薩行者,對人(衆生)有著深切慈悲,對環境也有著同樣關懷。人類對大自然的動作,不論大小,都會改變生態的機製,若侈言要經營大地山林,不如思考一下:“如何好好管理“人在土地”的行爲,這才是管理;是管理人在自然界的行爲,不是人去管理山林、土地。”的觀念。

  〈叁〉身心清淨

  彌勒下生的主要意義,是在強調佛法弘揚的價值,而非是救世主的降臨。所以德化的政治,是外護的角色,真正令衆生清淨的是佛法的力量。

  在未來的人間淨土中,人壽八萬歲,女年五百乃當出嫁。只有叁患:寒熱、大小便、欲飲食老。關于人壽的問題,日本學者望月信亨認爲與過去七佛有關,因爲《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中說:“過去毗婆屍佛時,人壽八萬四千歲,屍棄佛時,人壽七萬歲,乃至釋迦牟尼佛時,人壽百歲出現說。”而《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中說到彌勒菩薩成佛時,人們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與毗婆屍佛時相同,加上釋尊出世之時代爲五濁惡世,于是結合成住壞空之說,認爲彌勒爲未來七佛之始。其實就人性而言,在極度失望或是傷害之後,人們可能會希望從頭開始;就法的無常性來看,任何的事物乃至觀念,也都會經過成壞的過程。所以當人類穢惡至極時,內心的梵行勝及勤勇勝,會驅使人們向善向上,又再出現極清淨的國土並非不可能。

  除了色身上的美好之外,未來淨土的人,內心也比較傾向良善:

  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嗔恚、愚癡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

  修學佛法的目的,不外乎能遠離叁惡道苦,甚至自利利他,是故如何才可至彌勒淨土?彌勒菩薩語重心長地說:

  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複不爲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爲涅槃常樂因緣。

  這是不求自身未來能得福樂,而是心存離煩惱的願心,然而只有這樣是不夠的,因爲彌勒菩薩的特勝是大慈心,所以修持者必須亦以慈心莊嚴其行,才能與菩薩相應而生淨土,並能得如上之正報善業。而其修因爲何呢?經中說得明白:

  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多羅毗尼阿毗昙藏,修諸功德來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幡蓋華香供養于佛,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布施持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淨慈,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禅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起塔供養舍利,以此功德來至我所。

  今生清淨善因,是種來生善果。經文雖然說的是未來之事,實際上也是開示今日之行,行持之內容不外是六度之學,其中特別是要能“修習慈心”。慈心,是與衆生安樂之心,菩薩種姓,在于以利他爲重,而且是與“空性”相應無私毫染著的“淨慈”。

  人間佛教的修行,是從人而發菩提心學菩薩行,從菩薩行而漸至成佛。菩薩行就是點滴身語之業,都是從“緣苦衆生”而生,所以“如爲衆生,爲人群服務,做種種事業,說種種法門,任勞任怨,舍己利人,是直接的利他。修禅定,學經法等,是間接的利他。”事不分大小,業不論強弱,只要對衆生有利,就能精進爲之,將慈心的表現,在衆生平等之理念下,擴展到每一有情身上,如此慈念之力,就是學習菩薩之行,更是促成人間成爲淨土之因。

  在彌勒淨土中,不僅環境清淨、人們和樂,即使鬼趣衆生亦是順向正法,達到依正二報的一致,如《佛說彌勒下生經》中雲:

  城中有羅刹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每向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常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爲香淨。

  彌勒下生人間成佛,以人來說,是成就佛果的勝德;以法而言,彌勒下生的動機應是與其他諸佛一樣,爲了說法教化衆生而來,也就是《法華經》所說的“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鬼趣衆生能“所行順法,不違正教”,是突顯出當時佛法弘盛之情形。

  〈四〉社會安定:

  彌勒菩薩的人間淨土,既有個人超脫的一面,更有整體社會在現實中改善的一面。社會的安定,來自經濟及治安二部份,而反應在每一個家庭中。在彌勒淨土中之經濟生活是:

  舉閻浮地內,谷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財寶,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爲香美,食無患苦。

  未來人間淨土的經濟,是富裕的,自然的,無所匮乏的,居住之處,端嚴殊妙,有種種的真珠羅網覆于窗牖之上,城邑舍宅及巷裏,沒有細微土塊灰塵,甚至是金沙覆地,處處皆有金銀之聚。這樣的景致,說明當時的人對財寶的態度:

  所謂金銀珍寶、車渠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更相傷害,系閉在獄,受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在重視金錢財富大過于重視倫理正義的今日,許多人作抉擇的思考依據是財物的有無。當人們一但受到金錢的誘惑,就容易造作惡業,這應當是古今皆同的現象,只是何時才能看清楚錢財的真相,不受其牽製,才是真正的富有。“淨土思想的原始意義,是充滿人間現實性的”,經典中的文字也許正是反應出佛滅百年之後印度人民對金錢寶物的反思,也就是在實際生活與佛法的教化中,看出人類煩惱造業之因,是來自于對財物的迷失與追求。

  在現實社會的經濟體製中,每個人想要生存,就無法不運用金錢,不能如經典中那樣將金錢視如敝履,“各散在地,無人省錄”,但是一位人間菩薩行者,必須以性空智慧去透視財物,知道一切財物皆是無常;也要能從緣起的方便去看待財物,深知能以財物布施作福,利益衆生。如此既能避免過失,也可藉此修集善業福德,作成佛的資糧。

  由于生活無所憂慮,又有宿世善因,所以未來淨土的社會是祥和的,不僅沒有天災刀兵賊禍,人與人之間更是謙遜和敬:

  時世安樂,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衰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馑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語言謙順。

  這樣的美好社會是任何人都希望能見到的,但是人類社會是由多元的價值體系及倫理法則所建構的。如果人心充滿自私、功利、冷漠,行爲乖離、權鬥、僞善,無法對人、對環境有所關懷,那麼如何能夠達到夜不閉戶的安全,無諸災難的安定?反之,如果每個人都能以慈心實踐十善行,要達到恭敬和順,調伏諸根就不是遙不可及。所以,未來的人間淨土,是要從現在的人間善行開始做起。

  五、人間淨土的源流

  佛教中的淨土思想,在還沒有發展成現在的他方諸佛淨土之前,是現實人間國土的佛化與淨化,其來源應是經典中所傳的北方樂土。北俱盧洲是四大洲之一,依地理考察應是印度北方的山地,彼土勝過其它叁洲,《大樓炭經》第一(郁單曰品)說:“郁單越(俱盧洲)天下勝于其他叁天下,複爲最上,故名郁單越。”經文中記載著彼洲是山地,人民在樹林中生活,以簡單的物質,過著無诤、無貪的純樸生活,而且人心更是質直善良。

  《佛說彌勒菩薩下生經》載:“時閻浮地之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而取之,如今優單越人自然樹上生衣。”既然四大洲中最殊勝之處,是北俱盧洲,而未來彌勒菩薩成佛之處,是南閻浮提,經文卻將二者連結,有學者認爲是雅利安人把對北方故鄉(帕米爾高原一帶)的懷念,化爲欽慕的理想國。但也許是佛弟子們注意到現實國土不圓滿,希望有所突破,希望此時此地有個美好的人間淨土。所以早期的佛教雖不言他方淨土,但對未來現實人間的清淨、莊嚴仍存有一個期待。

  六、結語

  以仁慈爲特德的彌勒,應是吾人內在仁慈心的具象化,彌勒淨土則是人類對現實世間的理想化;關心此時、此地的人事,就是透過慈心的具體表達,將這個理想逐步地實現的開始。今年某日,在登山路上,與學生們談到人間淨土的理論,身後一位山友說道:佛教講淨土如同國父講大同世界,有可能實現嗎?翻開報紙,壞消息比好新聞多,各縣市都有殺盜淫妄之事,浮現人心的貪婪、嗔殘,如此的社會,自保都來不及了,如何淨化?

  這樣的想法,應該是現在多數臺灣人的疑慮,然而人之所以比其它有情殊勝,在于有憶念、梵行、勤勇叁種特性,可以感受到苦難、無常、不圓滿,而想要超越,想要增加生活的質素,這就是所謂的生命力。“人性中,常是好的壞的同時發展,這是人還不能擺脫情識爲主導的本質。”但是這股向光明的生命力量,會使人性中好的一面不斷增進,達到轉染成淨之目標。

  另外,如果每個人都認爲不可能,不願意努力,那麼即使簡單之事也會變成毫無希望;反之,艱困之事,如果有人不放棄,雖只是一、二位有道德勇氣、正義自覺的人,去帶動大衆,連成少數人,甚至凝聚爲多數人的共同意識,衆志就可以成城。

  所以,學佛之人當善用人的叁種特性,以人菩薩正行,從十善業開始,學習“和樂善生”的法門,以完成淨土的實現。對于淨土的正見,印順導師是這樣說的:“要在社會和平,物産繁榮爲基礎上,加上智慧與慈悲,真理與自由,佛法流行,才是佛教徒仰望的淨土。”

  

《從彌勒淨土談人間佛教的實踐(見岸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