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有相入无相。
近日既随息念佛,又回光返照心念,此即观念双修,并无不可,吾人妄心流浪,不用种种法对治,欲其安于一处,甚难,甚难。但须知念佛时能口念耳听,清清楚楚,即寓有观心作用,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观念合一,定慧双融,贵在坚持勿见异思迁,勿得少为足,偶觉轻安,也勿自喜,为要。观心、念佛《般若花》中都已详说,不再一一。
修净宗持名法门,重在净念相继,转化烦恼习气,逐步将进入无相、无念境界,而与实相相应矣。祈精进用功,自强不息。圣贤功夫,全在不动心处着眼,若妄念渐息,则空寂、灵明之境时时现前,岂不快哉!
观心与参禅下手方便,略有不同,但开悟见性则一。六祖对惠明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而观心、参禅都不离“返照”。仁者果能时时证入“顿然无念,却了了见闻”的光景,正是自性现前,既是“了了见闻”与六祖所呵“念尽除却”不同,因前者是“正念”、“妙有”,后者是“妄念”、“妄有”,故何须犹豫怀疑!(妄念不能除却,只是转化之。如去波觅水,则水也不可得。)
观心时提起正念返照昏沉相,这正是以慧照力转化妄心,有何不可。永嘉大师之偈应为:“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这里“惺惺”指“了了不昧”(妙有)。“寂寂”指“寂然无念”(真空),也即空有不二,昧此即非真见性者,而落入“妄想”或“无记”中。
观心、念佛交互使用,达到同一目的——息妄,完全可以,佛法皆是方便,亦无定法可说。有工作人思考之时,则“觉照”更为适用,此即起用也。
与仁者通信累年,可谓无语不谈,今知仍苦闷彷徨,未入正修,可深浩歉!其病在于不曾老实依法修持,又想修净,又要观心,又拟参禅,又欲学密,如此用心,决定难得受用。盖“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于会通诸法,利益众生,岂可于自修中如开杂货铺,样样俱备,而件件不精。为今之计,实应一门深入,如今既改净宗随息念佛,有何不可,因“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一句弥陀提起,一切妄想烦恼,便立即转化;且此一句佛号,正是自心实相,古人所谓“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实相)”。故在方法上可改变一下:可在清晨趺坐金刚持四字名号(取其简单紧凑,易于追顶),口念耳听(不出声,而用意回顾到这一句佛号)两手结法界定印,修时万缘放下,单提一念,此即三密相应之密法,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无上密咒,不取于相,念来即扫,扫至无可再扫,便证三昧,得定开慧,见本来面目。其功用与“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同一旨趣,同一效果。请试以上述三密法修“持名法门”,即改变一下修法,或可进展。净宗即浅即深,即事即理,不可思议之妙法也。
仁者到处求法,甚至欲多参高僧大德,以为如此便能解我之烦恼乎?此即心外取法,不曾返照心地,如此学佛,何日才得受用!今后必须一面修念佛三昧,逐步转化妄想,一面要事事、处处,“与自己逆,与自己习气奋斗”,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于一切有障碍处忍得过,便能进功。
佛堂有条件设之,可以即相证性;无条件不设也不妨,因到处是佛在放光,吾人自不觉耳。礼忏全在心田,心拜心香,皆无不可,偈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记之,记之。
忍辱: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金刚经》说:“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应常修忍辱波罗密。
恒顺:十大愿王中有“恒顺众生”之愿。对一切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恒顺众生,亦应恒顺于妻子。
诚厚:应诚厚待一切人,亦当以诚厚对待妻子。《普贤菩萨行愿品》 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处处关心、尊重妻子,互相敬爱,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就能平安吉祥。
慎言:慎言是修德行的一门重要功夫,应处处“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家庭中尤为重要。所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希多加注意。
“我慢”乃根本烦恼之一,亦惟有回光返照,及时察觉,以事理二种忏悔之,自可逐步转化而明达“我空”矣。总之,不论旧业、新殃总在时时觉照,惺惺不昧,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也。
愚见仁者仍可照今所修“随息金刚持名法”,但:
1、不念经,则开经偈可不念。
2、念释迦佛后,便念“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一称,随着便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但不能过于着意于呼吸,听其自然)。
3、以舌抵上颚,而唇动念佛、无声,呼吸即不从口出入,而以鼻呼吸为宜。逐步训练。
4、坐时背痛、头痛,时而摇晃,皆气血不通之象,但因静坐,气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摇晃等现象,坚持做去,渐能改变,所谓“病障渐除,舒适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气脉之现象。
5、念佛号结束,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一称,功课以简要为主,功课后能心空无念,无牵挂,无系缚尤为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开慧)。忏悔、四弘誓愿、回向。这些内容均可放在念佛结束之后。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会出毛病,只要看:修后反而粘着、烦恼或系缚即如药不对症;否则便是当机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执着,勿胡思乱想是可以趋向清净寂灭的。凡修法以简要、深入为主,不必太多太杂。(特别贵在坚持,勿三心两意)。
知能以随息念佛法门,持之以恒,甚好。凡一切修法总在一门深入,持之以恒。此法既可调息,又可调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结定印,用金刚念,两耳唯听六字名号无声之声,此即三密相应,易入一心。若能从有念入无念,恬淡虚明,即与实相相应,也是禅净不二的境界。
照上述修法,即是净心,即是净土,再加坐后发往生之愿,便与极乐相应。“信愿”是目标,“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经云,“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资格,二而一也。
“生则决定生”,是说事,念佛人定生极乐四土;“去则实不去”,是说理,自性尽虚空,遍法界,极乐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尝有去。详见《般若花》“净宗讲话”。
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势所难免。当病痛时,首先要作空华观,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灭代谢,如幻如化,缘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诸法无我,谁受苦者?同时,以至诚心念阿弥陀佛圣号。应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无所著,气血便得调和,病苦自可减轻。忆昔弘一大师有偈两首,录助法喜: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而不服,是谓大错!
“顽空”,即“空无”之意,如瓶中无油,便成空瓶。与“断灭”有类似处,如木石无知,便成断灭。真性则真空、妙有,二而不二,既不常亦不断,既不生亦不灭,…体用、寂照、性相、理事,都是不二,故曰不二法门。“无记”是三性之一,即善性、恶性、无记性。无记即不可称善,也不可称恶,无可记别,故曰无记,但也能染污自性,如逛公园、作娱乐,既无善恶之心,但也能使自心受到污染。按“法相学”,与第七识相应的叫“有覆无记”——虽非善恶而其性污染;与第八识相应的叫“无覆无记”——既非善恶亦不污染。总之与“断灭空”不同。仍属“心所”范围。与观照的无分别智,更大不相同,切勿混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所有现象,无不在变化之中,幻化不实,故曰虚妄。至于成佛后,自性具有体、相、用,即三即一,非三非一,因非虚妄之相,是万德庄严之相,故曰“实相”,此实相者,无相,而无不相,无知而无不知,实证后自能了然。
《圆觉经》说:“以有思维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故希精进修持,蓦直持名,妄想息处,便能亲证本地风光,获得佛法真实受用也。然后一切佛理,一切经教,自可了然胸中,当知三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脚,关键总在认识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
应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显真,得定开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于一心不乱、清净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应,便可更换。如随息不相应,便可用“静听”佛号的办法。一般来说,随息适宜于妄念粗重的人;随着妄念渐轻,便可改用“静听”,口念耳听,自心唤醒自心,易入念佛三昧。随息是随着呼吸自然规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号不断,此中似不存在“随得如法”不如法的问题。故仁者可灵活变动,以相应不相应,作为所修之法契机不契机的考验。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对法亦不要死执,以免受“法执”之累,您这个“摆不掉这个执着习气,”正是“法执”啊 !当妄想、执着习气现前时,应采取不理它,不取它、不舍它的态度,力不足时,要坚毅奋发,并念佛号加持,转化之,假以时日,自然化于无形矣。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药,病愈药废。“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也是摄心的一种方便,如能因此摄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于一时,若心定后,仍执此不放,便成“法执”,反而使心不能入于空寂。观脚踏莲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现象,则不妨方便对治,若无此病,则又何必执此幻相,以为究竟。有相修法,皆用于一时,执则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写数行,以为仁者助道。
“心声相依,六字分明,专注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会出现流弊。
造成五十种阴魔,全是修证过程中的…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