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有相入無相。
近日既隨息念佛,又回光返照心念,此即觀念雙修,並無不可,吾人妄心流浪,不用種種法對治,欲其安于一處,甚難,甚難。但須知念佛時能口念耳聽,清清楚楚,即寓有觀心作用,即念即觀,即觀即念,觀念合一,定慧雙融,貴在堅持勿見異思遷,勿得少爲足,偶覺輕安,也勿自喜,爲要。觀心、念佛《般若花》中都已詳說,不再一一。
修淨宗持名法門,重在淨念相繼,轉化煩惱習氣,逐步將進入無相、無念境界,而與實相相應矣。祈精進用功,自強不息。聖賢功夫,全在不動心處著眼,若妄念漸息,則空寂、靈明之境時時現前,豈不快哉!
觀心與參禅下手方便,略有不同,但開悟見性則一。六祖對惠明說:“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而觀心、參禅都不離“返照”。仁者果能時時證入“頓然無念,卻了了見聞”的光景,正是自性現前,既是“了了見聞”與六祖所呵“念盡除卻”不同,因前者是“正念”、“妙有”,後者是“妄念”、“妄有”,故何須猶豫懷疑!(妄念不能除卻,只是轉化之。如去波覓水,則水也不可得。)
觀心時提起正念返照昏沈相,這正是以慧照力轉化妄心,有何不可。永嘉大師之偈應爲:“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這裏“惺惺”指“了了不昧”(妙有)。“寂寂”指“寂然無念”(真空),也即空有不二,昧此即非真見性者,而落入“妄想”或“無記”中。
觀心、念佛交互使用,達到同一目的——息妄,完全可以,佛法皆是方便,亦無定法可說。有工作人思考之時,則“覺照”更爲適用,此即起用也。
與仁者通信累年,可謂無語不談,今知仍苦悶彷徨,未入正修,可深浩歉!其病在于不曾老實依法修持,又想修淨,又要觀心,又擬參禅,又欲學密,如此用心,決定難得受用。蓋“法門無量誓願學”,在于會通諸法,利益衆生,豈可于自修中如開雜貨鋪,樣樣俱備,而件件不精。爲今之計,實應一門深入,如今既改淨宗隨息念佛,有何不可,因“自心作佛,自心是佛”,一句彌陀提起,一切妄想煩惱,便立即轉化;且此一句佛號,正是自心實相,古人所謂“我今念佛心,全體是法界(實相)”。故在方法上可改變一下:可在清晨趺坐金剛持四字名號(取其簡單緊湊,易于追頂),口念耳聽(不出聲,而用意回顧到這一句佛號)兩手結法界定印,修時萬緣放下,單提一念,此即叁密相應之密法,以一句阿彌陀佛爲無上密咒,不取于相,念來即掃,掃至無可再掃,便證叁昧,得定開慧,見本來面目。其功用與“六字大明咒”、“心中心法”同一旨趣,同一效果。請試以上述叁密法修“持名法門”,即改變一下修法,或可進展。淨宗即淺即深,即事即理,不可思議之妙法也。
仁者到處求法,甚至欲多參高僧大德,以爲如此便能解我之煩惱乎?此即心外取法,不曾返照心地,如此學佛,何日才得受用!今後必須一面修念佛叁昧,逐步轉化妄想,一面要事事、處處,“與自己逆,與自己習氣奮鬥”,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于一切有障礙處忍得過,便能進功。
佛堂有條件設之,可以即相證性;無條件不設也不妨,因到處是佛在放光,吾人自不覺耳。禮忏全在心田,心拜心香,皆無不可,偈曰“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記之,記之。
忍辱: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金剛經》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應常修忍辱波羅密。
恒順:十大願王中有“恒順衆生”之願。對一切衆生“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恒順衆生,亦應恒順于妻子。
誠厚:應誠厚待一切人,亦當以誠厚對待妻子。《普賢菩薩行願品》 說:“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處處關心、尊重妻子,互相敬愛,互相幫助,互相諒解,就能平安吉祥。
慎言:慎言是修德行的一門重要功夫,應處處“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家庭中尤爲重要。所謂“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希多加注意。
“我慢”乃根本煩惱之一,亦惟有回光返照,及時察覺,以事理二種忏悔之,自可逐步轉化而明達“我空”矣。總之,不論舊業、新殃總在時時覺照,惺惺不昧,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也。
愚見仁者仍可照今所修“隨息金剛持名法”,但:
1、不念經,則開經偈可不念。
2、念釋迦佛後,便念“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叁稱;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一稱,隨著便吸氣念“阿彌”,呼氣念“陀佛”。(但不能過于著意于呼吸,聽其自然)。
3、以舌抵上颚,而唇動念佛、無聲,呼吸即不從口出入,而以鼻呼吸爲宜。逐步訓練。
4、坐時背痛、頭痛,時而搖晃,皆氣血不通之象,但因靜坐,氣血欲通而未通,故有痛、酸、搖晃等現象,堅持做去,漸能改變,所謂“病障漸除,舒適慢慢生起,”即是逐步打通氣脈之現象。
5、念佛號結束,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菩薩各一稱,功課以簡要爲主,功課後能心空無念,無牽挂,無系縛尤爲重要。(一切法都要求得定開慧)。忏悔、四弘誓願、回向。這些內容均可放在念佛結束之後。使念佛心力集中。
6、凡修佛法是否會出毛病,只要看:修後反而粘著、煩惱或系縛即如藥不對症;否則便是當機之法。仁者照此法而修,只要心不執著,勿胡思亂想是可以趨向清淨寂滅的。凡修法以簡要、深入爲主,不必太多太雜。(特別貴在堅持,勿叁心兩意)。
知能以隨息念佛法門,持之以恒,甚好。凡一切修法總在一門深入,持之以恒。此法既可調息,又可調心,心身二利,座上念可手結定印,用金剛念,兩耳唯聽六字名號無聲之聲,此即叁密相應,易入一心。若能從有念入無念,恬淡虛明,即與實相相應,也是禅淨不二的境界。
照上述修法,即是淨心,即是淨土,再加坐後發往生之願,便與極樂相應。“信願”是目標,“心安”(一心)是要求,故經雲,“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求“心安”,即是取得往生之資格,二而一也。
“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念佛人定生極樂四土;“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極樂乃自心中之一土,何嘗有去。詳見《般若花》“淨宗講話”。
又人人有此四大幻身,病痛勢所難免。當病痛時,首先要作空華觀,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生滅代謝,如幻如化,緣生性空,本不可得;若知諸法無我,誰受苦者?同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聖號。應知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心佛一如,能所不二。果能心無所著,氣血便得調和,病苦自可減輕。憶昔弘一大師有偈兩首,錄助法喜:
阿彌陀佛,無上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而不服,是謂大錯!
“頑空”,即“空無”之意,如瓶中無油,便成空瓶。與“斷滅”有類似處,如木石無知,便成斷滅。真性則真空、妙有,二而不二,既不常亦不斷,既不生亦不滅,…體用、寂照、性相、理事,都是不二,故曰不二法門。“無記”是叁性之一,即善性、惡性、無記性。無記即不可稱善,也不可稱惡,無可記別,故曰無記,但也能染汙自性,如逛公園、作娛樂,既無善惡之心,但也能使自心受到汙染。按“法相學”,與第七識相應的叫“有覆無記”——雖非善惡而其性汙染;與第八識相應的叫“無覆無記”——既非善惡亦不汙染。總之與“斷滅空”不同。仍屬“心所”範圍。與觀照的無分別智,更大不相同,切勿混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所有現象,無不在變化之中,幻化不實,故曰虛妄。至于成佛後,自性具有體、相、用,即叁即一,非叁非一,因非虛妄之相,是萬德莊嚴之相,故曰“實相”,此實相者,無相,而無不相,無知而無不知,實證後自能了然。
《圓覺經》說:“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希精進修持,蓦直持名,妄想息處,便能親證本地風光,獲得佛法真實受用也。然後一切佛理,一切經教,自可了然胸中,當知叁藏十二部,莫非自心注腳,關鍵總在認識自性,但得本,就不愁末矣。
應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息妄顯真,得定開慧。如果所修之法,能使自己入于一心不亂、清淨安定境界,便是妙法。如不能相應,便可更換。如隨息不相應,便可用“靜聽”佛號的辦法。一般來說,隨息適宜于妄念粗重的人;隨著妄念漸輕,便可改用“靜聽”,口念耳聽,自心喚醒自心,易入念佛叁昧。隨息是隨著呼吸自然規律而念佛,目的在易使佛號不斷,此中似不存在“隨得如法”不如法的問題。故仁者可靈活變動,以相應不相應,作爲所修之法契機不契機的考驗。經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對法亦不要死執,以免受“法執”之累,您這個“擺不掉這個執著習氣,”正是“法執”啊 !當妄想、執著習氣現前時,應采取不理它,不取它、不舍它的態度,力不足時,要堅毅奮發,並念佛號加持,轉化之,假以時日,自然化于無形矣。
一切佛法皆是方便,如因病服藥,病愈藥廢。“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也是攝心的一種方便,如能因此攝心,用之有何不可。但此只能用于一時,若心定後,仍執此不放,便成“法執”,反而使心不能入于空寂。觀腳踏蓮花,使引血下降,理也如此,如有心火上炎現象,則不妨方便對治,若無此病,則又何必執此幻相,以爲究竟。有相修法,皆用于一時,執則成病,不可不知。特此再寫數行,以爲仁者助道。
“心聲相依,六字分明,專注而念”,此乃下手善巧方便,不會出現流弊。
造成五十種陰魔,全是修證過程中的…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