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種魔事。見性之人,雖明根本,而多生習氣紛然堅固,分別顛倒,“客得其便”,歸根到底乃是“堅固妄想以爲其本”。故說“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爲主,一旦妄想消歇,親見此不生滅藏性,依體起用,漸掃魔障,增長智能。若從文字言語中蔔度、揣摩而來,乃是識神,非無分別正智也。故目前不必急于從《楞嚴經》上討消息,今後借此印證可也。若本來已徹,照見一切皆幻,而不取不舍,則一切魔事,無奈汝何矣。
念佛時,自宜攝心專注而念,妄想旋散旋收,旋收旋散,久則漸少而成片,總在專精用功,假以歲月。念佛、念咒時頭痛如裂,是業障翻動,影響血液循環,氣血不通,故而有痛,漸漸自能緩和,業消智朗,自然體氣和平輕安。但攝心專念雖重要,也不要用意太甚,總要“不忘、不助”,任運入道,所謂“巧入無生”。
攝心而念,實即觀心而念,因“攝”時即寓有“觀”的作用,若觀照不住,便不成爲“攝”矣。
“正統的觀心法本無從何處起觀的”此語正是,心不可得,“處”從何來。但初學人必有所依,才好下手,故或觀腦部,因大腦是意識工具故;或觀心窩以免引血上升,引發病症。但都是一種方便,不必執著。以念佛、咒攝住心念,可見正是妙法,實際上,上面已說,攝時正是觀時,故印光大師有“即觀即念,即念即觀”之說也。
持咒、念佛乃同一旨趣,目的都是息妄顯真,促使“淨念相繼”。今只靠倒六字音聲,自能逐漸風平浪靜,巧入無生,但總在真實踐履,勿以種種推理代修證證界,當知諸佛菩提,唯證相應。
觀心方法,動中觀,與靜中照,實是一回事,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便打成一片矣。六祖雲:“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故仁者所說“努力觀照,不取不舍,不隨不遣”,是正法。至于經典所說“知幻即離”,“有相皆妄”是觀心過程中之助力,久則由“解知”證入“證知”,定慧等持矣。又修心去妄,原似剝皮,層層去妄,先空“我執”,再空“法執”,最後“空執”也需空去,得光明自在之極樂。此乃功夫必經之過程,故宜少分別考究,多埋頭實幹,爲要。
人生、一切、都是有爲法,有爲法都是緣生性空,一切無常、無我、無法,平時修法,力與習氣鬥爭,妄想脫落時,不生滅的本性,頓然現前,豈不是慶快平生嗎?衆生太苦,佛法難聞,願互相促進,奮發圖強!
世間一切皆因緣和合而有,緣生性空,如幻如化,常作空觀,我空、法空,便能轉煩惱妄想爲大光明藏!得佛法真實受用。
人生無常,種種苦惱逼迫身心,只有學佛是唯一出路。修淨土彌陀大法,即坐時手結法界定印,口金剛念彌陀聖號(六個字),兩耳細聽六字,萬緣放下,這叫淨土密宗修法,是身、口、意叁密相應,每天早晚各坐1小時左右,能很快定心開慧,平時還須與自己習氣奮鬥,行、住、坐、臥不離心空念佛,求生西方,能即生了脫生死,不然六道輪轉,衆生太痛苦了。
信函批語選:
(一)念佛法門,念到什麼時節便舍去呢?還是一直要念,以保一生了辦生西之願呢?念佛不存在法執問題吧?
(徐老批語:由功夫深入,可以進入“念而無念”境界,故不必舍去,下根可信願持名,直往西方,上根可進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今仁者改弦易轍,決心修持名念佛,甚好!因“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一切法門無非都是善巧方便。念佛之法,先從憶佛念佛下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不但說明下手方法,而且可淺可深,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之時,功夫深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能所雙忘,由于念佛之心,全體即是圓融本體,故不存在法執問題。所以淨土法門,稱爲“叁根普被”。)
(二)有居士來探討,“臨命終時,是以清淨心念佛,還是以願心念佛而保生西呢?
(徐老批語:臨終念佛,是願心,也即是清淨心。無信願不能生西,而一句佛號,是最極清淨故,與真如相應,故多念佛,即能證入無念。)
還有“臨命終時,是只念佛號才可往生嗎?若念咒、觀心等也可往生吧”?
(徐老批語:臨終時能正念分明,即可往生,但必須有信願力。念咒、觀心,“願”生西方,一樣可生,無願不能生。故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首先從理論上講,一切諸佛都證菩提,乃至一切衆生皆修證成佛以後,皆證入廣大圓明之常寂光法身,還同時證圓滿報身佛,此報身佛分二種:一、自受用報身,即諸佛親得受用廣大法樂,安住寂光;二、他受用報身,即爲十地菩薩示現圓滿報身,令隨緣進趣無上菩提。其次,需知世界無邊,衆生無邊,現在科學已證實2000億光年以外,尚有銀河外星系,尚有無量無邊世界,所謂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塵點劫前早已成佛,而仍有廣大衆生六道流轉,可見十方世界衆生無邊,若皆修行證道,一一成佛,此實“匪易所思”。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佛“多維”空間的事相,豈凡夫所能盡知和妄測。故圓覺經雲:“以有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故請仁者對這些問題今後暫放一邊,因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故,不必妄加測度,以增業累,果能叁覺圓滿,竟成妙道,則慧眼洞徹,法界圓明,必然無疑不釋矣。
二位比丘尼師,出于慈悲利生,教你改正修法,固很難得,但其所說,並不妥切。當知一切佛法,皆是方便,隨不同根性,修不同法門,作不同行持,功夫純熟則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逐步打成一片,在淨宗叫“淨念相繼”,在禅宗叫“寂照現前”,所以修法並不拘一定形式,但初心學人都從靜坐下手,較易得力,因靜中,心力容易集中,萬緣也易放下,故動中念佛拜佛固好,靜中一心持念更好。“胡亂打坐,要神經錯亂”,這是對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氣功,大小周天之類,不明心性狀態,錯亂用心,或著相而求者說。仁者用功有年,何至因靜坐而神經失常,故說法、修法必須對機對症,不能固執一方,以應萬病,“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仁者腳跟未穩,妄心未伏,正知正見未開故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修學者之大病,切宜注意。又說您有宿冤糾纏,當知更是著相取境,而不知返觀自心。我們無始以來,誰無宿冤,其實所謂宿冤即是無始以來所作“業障”,故要念佛、禮拜、忏悔、發願,若能刻苦修法,妄想脫落,則一切業障,本來是空,只因妄執不舍,認妄作真,自尋苦惱,妄想內魔不消,很易招致外魔,豈不冤枉可憐!故希您一心依法修持,並常與習氣奮鬥(過去已說很多),待妄念消落,則真心現前,一切煩惱、業障皆化爲大光明藏矣。若聽二尼師之說做佛事,度冤主,自心不安,外境又來,弄得彷徨忙亂,無事生非,真是極大可憐!
做佛事,種善根,固是好事,但無錢何必勉強,一切福樂,都出自本人心地,心地狂亂,求佛何益?不能存錢等說,更是荒謬無智,當知各人雖有各自的發展規律——命運,但“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應知命、安命,更應“立命”,立命之要,更在學佛法,明心地——因爲“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五祖告六祖語)
一切妄想煩惱,都由虛妄分別、執著所引起,而分別執著又是因不明自性本空,以致外被境轉,內被習牽,遂致妄想顛倒,不能自拔。故學佛之人,應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爲要領,否則縱有修持,難以究竟。一切佛法種種方便不同,但歸根到底,都是息妄心、顯真性,真性既顯,于一切事物、一切境界,過而不留,接而不染,定慧圓明,便能獲得自在解脫和真實受用。凡修心,功夫得力,第八識中習氣翻出益多,此即內魔,內心散亂也可引起外魔,故以淨心空念爲主,心空境寂,諸魔齊退。《楞嚴》所說五十種陰魔,莫非是習氣的顯現,故經說:“當處禅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故不必恐懼、顧慮。
大仙、巫婆等人更不可親近,此輩人自心未明,著相取境入于迷信顛倒,以盲引盲,隨而學之,無有不苦上加苦者。當知修心以無住、無相、無念爲總要領,《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等,皆闡此旨,宜引起注意。《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心經》要領,通過智慧觀照,證知身心都是因緣所生,條件組合,並無自性,空而不著,自然能解脫一切苦厄。您今日種種苦惱,正是心念不空之故,所以古德說:“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什麼“冷氣”、請天地、說是菩薩轉世等等,切勿輕信,徒增痛苦,真正聖賢無不謙虛謹慎,自強不息)。
修法時能盤坐固好,不能盤坐,就改爲散盤,也無妨。趺坐只是一時借用之法,用于一時,待定力逐步增加後,要行、住、坐、臥都能觀照,才是正修。
學佛全在“成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種種法門,莫非度生之方便,隨機施教,並無定法,一言半句,等沾法益。
一切法都是佛法,世間事情都可以做,但不要執著,心空自在。一切法皆是佛法,舉手低頭不離佛性,所以行動不離佛性。煩惱本空,惟有一切放下才能得大自在。
修心重要不忘“觀心”,“觀心”是觀心法門,觀一切法皆如幻象,《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主要是多觀,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打成一片便得受用。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
所謂的“明心見性”即“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同時亦“非空非有”。…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