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念不生”而又“非空非有”並“了了分明”之覺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叫見性。仁者平時的行、住、坐、臥應時時觀照。並時時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試問仁者,這個無所住的“心“是什麼心?請參之!
仁者能持名念佛很好,“持名念佛”是叁根普被的殊勝法門。如仁者能一門深入,腳踏實地,淨續相連,打成一片,從而達到念佛叁昩,即實相念佛,那就是“花開見佛”了。努力!努力! 望仁者能在學佛的道路上“依教奉行,早證菩提”,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隨信寄去一冊《念佛大圓滿》供參用。
修法貴在一門深入,多閱一些教理書籍也很重要,因要“通宗通教”嘛,但應以自己專修的法門爲主。望發奮努力,自強不息,早證菩提,普度衆生!
做保任功夫。即:念而無住、了了分明。“法身邊”即:知見錯誤,“法身正位”即:行道正位、知見正確。“法身向上”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破“初關”爲認識心性即打開本來;破重關爲做保任功夫;破牢關就是達到桶底脫落,徹悟本來,圓證菩提了。
所謂的“末後句”就是無句之意。
(答河北許洪亮居士)
“觀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門,常觀自己心念,妄想來時,不取不舍,逐步自能轉化一切煩惱,逐步入于無念境界,而徹見自性。《般若花》“觀心”及“人事磨練”,二節文章,文字不多,但每句都很重要,請細細體會。
1、“觀”即是“看”,也可理解爲“注意”,注意時即是“觀念”時,但必須注意,觀時不起分別心,久久妄想由減少到脫落,此時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不是斷滅、頑空,便叫明心見性。
2、一般打坐用製心一處,萬法歸一辦法,到萬法歸一時尚須一歸于空,故往往不能直下見性。我所說是直下返妄歸真,能徹悟自心本來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自性;觀心即能引出心性——明心見性。
什麼也不想,只是“靜”,不是“定”。定能開智慧,故說戒、定、慧叁學。靜與動相對,仍是二元對待分別,不是究竟,這是二者質的不同;當然定和靜亦可通用,如“禅那”也叫 “靜慮”,文字無有定法,能明白其本質即可。
3、所說出現如忽兮恍兮感覺,仍屬于業識分別範圍,故修心先以體悟本心爲要領,以得定開慧爲宗旨,以一門深入(如仁者之觀心)爲方法,待心地明白,再打掃習氣,成就菩提。
4、觀心逐步深入,第八識習氣翻出甚多(此是進步),若自無把握,便應念佛、念咒,作爲助行,業習消除便平安無事。
仁者宜先修“觀心”法,禅宗六祖說:“各自觀心,自見本性。”五祖對六祖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祈仁者一心觀照,久必得益。(修此法,即是“般若波羅密多”), 余請參考《般若花》。精進觀心,必有受用。
“觀心”時能感到妄念漸少,正是進步。至于無聊的感覺,孤寂而無依,乃不能時常起觀之故,如能隨時提起正覺——寂然不動,而了了分明,做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則進趣有路,不至有孤寂、無聊之感!
(答保定賈延居士)
一切佛法皆是善巧方便,只要能修至妄想脫落,但靈知不昩,即是當人本具佛性、本來面目,能有此認識,即具無上福德因緣,至此“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矣。
修六字大明咒也是密法中簡要而效果顯著之法,可以一直修下去,直至得定開慧,妄想脫落,然後明白本性,悟後起修,打掃習氣;也可悟後轉修淨土法門,以期即生解脫,徑生西方。
《中有成就秘笈》乃人生最後救度之法,一般說來,應于生前精勤修持,自救解脫。中陰救度首先要有善知識講述,時間又長,機遇難逢,力求此生明悟自性,悟後起修,打掃積習,背塵合覺,實系正道,故仁者暫放此書,研習《修證心要》等,很好!
羅漢屬于小乘,了叁界生死,但以大乘究竟之義視之,可劃入外道範圍,96外道中,包括小乘在內,因小乘教,不了義,不徹底,故視爲外道。
菩薩修行有五十二位,其中有十地,《華嚴經》評說其行相。所詢五地,可能指十地中之第五地,第五地並無專門意義。(煩惱粗細叫“五住”)。十地境界很高,已破無明,見法身,入菩薩上乘位。
“地”是修行階位之一種,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漏”即煩惱,如器有漏,不能盛水,無漏即是無煩惱。煩惱有6種根本煩惱,20種隨煩惱,有關法相的書,專門研究這方面。
打坐間期,“沒有境界是最好境界”,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切見光見佛,有色聞聲,皆是幻象,皆是不真實的,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修至身心消失,萬法化空是好事,這是“真空”,但萬法化空,身心脫落時,靈知了了時,才是“見性”景象,此靈知了了,也即了了分明,也叫靈光獨耀。此乃妙有。真空必具妙有,真空妙有圓融無礙,方是自性本來面目,方名“見性”。仁者必須有此認識,有此體會,方是開悟;所謂開悟,即是“明白”,明白自性,即此了了靈知而一念不生者是,否則容易落入“頑空”,“斷滅空”境界,是外道所證,非大乘見性也。請以此自驗,必能知其是否。
“爆炸”等非人人都有,雖是業障消除現象,但未必見性,故不必以此爲是。總之,仁者能埋頭苦幹,虛心印證,明心見性不遠矣。妄想息處,本性現前,然後悟後繼續進修,打掃無始來的習氣,(即破重關)消一分境界,證一分本智,必有了生脫死,大快所懷之日,繼續戰鬥,打好基礎,不勝企仰之至!《隨筆》一冊,不知曾帶給您否,我已忘記,另郵寄一冊,不少地方,可作參考。
自性之體是真空,自性之用是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即妙有,空有不二,體用一如,權名“自性”也。
夢是第六“獨頭意識”,五官休息,它尚在活動,故名“獨頭”,很難控製。只要夢中不顛倒驚恐,一般的做事,有條理或正念分明,勿顛倒迷妄就好;但功夫到家,夢中能作得主,或夢中能常起觀,不致流浪忘返,那就更好。孔子曰:“吾不複夢見周公”,聖人也如此,可見正當活動之夢,不礙用功,今後可趨入正智了了境界,也即寢寐一如,假以歲月,必有證驗。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功之人往往由于功夫認真使八識田中昏沈、煩惱、習氣被逼翻出,或心生煩悶,或心念飄動,或無事而生煩惱,這些其實是進步現象,凡用功真切而習氣翻動,不管心亂或心定都是進步現象,不必懷疑。一旦定力增加,自然步入佳境。“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但用力不宜過猛,但事耕耘,不問收獲,庶乎可矣。
妄念不要急于消滅,有時越修越多,乃第八識種子之翻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是進步現象,請勿認爲退步,而且更須處處與習氣作鬥爭,反其道而行之,進步更快,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之,妄念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一味不理、不取亦不舍,自然太平無事。
仁者所遇境界:如“涼水漫頭,脫落下來”。而又靈知了了,不起分別。如果脫落的是妄想分別,達到“一念不生,而又靈知不昩,了了分明”,這正是本來真心出現境界,必須認清識透,自我默契,自我認識,一把抓住(認透)便能永遠不忘,但個中著不得絲毫分別,即是頓悟本來面目。但每每轉瞬雜念又起,故須多修多觀,時時放下萬緣,回光返照,便可由生轉熟,逐步達到二六時中不離這個(本來面目)。若執著于“涼水”,執著于感覺,則又不是,此中“差以毫厘,失之千裏”,祈仁者留意矣。
又見性境界,雖屬頓悟,其中亦有深淺之別,古人所謂:“大悟一十八,小悟無數次”,仁者所得亦是無數次中的一次,祝繼續努力,埋頭前進,望見“本來家舍”不遠矣。但須知本來未出家門一步。仁者能珍重此番因緣,亦是多生福德因緣所致,我不過旁敲側擊而已,珍重、珍重。
見性學道,知已有五六次同樣感受,雖有感受,但切勿著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此語,需時時體會而默契之。見性開悟,只是見道,見道後,須“悟後起修”,時時在事上磨煉,處處與自己逆,與自己反對,才是真修,否則仍是“隨境流轉”,生死顛倒,願仁者從此著力,不難徹見本地風光也。《金剛經》可以印心,語語精妙,亦不急于在文字上求解,水到渠成。綿密保護它,總在時時用心觀心,回光返照,即古人所謂“保任”也。
但事耕耘,不問收獲,必能卓有成就,祝勇猛精進,日進于道。常與自己習氣鬥爭,進步必快。
明心見性後,僅是開悟,還未證到自性,也未了生死,必須悟後起修,徹證自性,逐步才能成佛,故悟後必須曆經磨煉,去除習氣,(貪、嗔、癡、慢、疑)斷見思惑,成阿羅漢,再往上升,成菩薩成佛,所以悟後起修,主要是除習氣,斷除煩惱,念咒、念佛都是方便,明心見性後,不打坐也可以,主要是煉心、觀心。
(答石家莊張孝謙居士)
修心問題,文字不易講清,屆時大家面談。總之,佛法重點在心,修心重點在“觀”。返觀妄心生滅不可得,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能悟到不生不滅的無住本性。佛法不在多,一門深入,妄心息處,即見本來自性。
(答廣西勞文成居士)
所謂“人天路上作福爲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令堂大人高年多福,仍需經常請其一心多稱佛號,經說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況多念之乎!且生前多念佛號,臨終善根發露,必能強者先牽,正念現…
《淨土眼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