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26

  ..续本文上一页这“一念不生”而又“非空非有”并“了了分明”之觉性,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叫见性。仁者平时的行、住、坐、卧应时时观照。并时时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问仁者,这个无所住的“心“是什么心?请参之!

  仁者能持名念佛很好,“持名念佛”是三根普被的殊胜法门。如仁者能一门深入,脚踏实地,净续相连,打成一片,从而达到念佛三昩,即实相念佛,那就是“花开见佛”了。努力!努力! 望仁者能在学佛的道路上“依教奉行,早证菩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 随信寄去一册《念佛大圆满》供参用。

   修法贵在一门深入,多阅一些教理书籍也很重要,因要“通宗通教”嘛,但应以自己专修的法门为主。望发奋努力,自强不息,早证菩提,普度众生!

  做保任功夫。即:念而无住、了了分明。“法身边”即:知见错误,“法身正位”即:行道正位、知见正确。“法身向上”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破“初关”为认识心性即打开本来;破重关为做保任功夫;破牢关就是达到桶底脱落,彻悟本来,圆证菩提了。

  所谓的“末后句”就是无句之意。

   (答河北许洪亮居士)

  

  “观心”是佛法的根本法门,常观自己心念,妄想来时,不取不舍,逐步自能转化一切烦恼,逐步入于无念境界,而彻见自性。《般若花》“观心”及“人事磨练”,二节文章,文字不多,但每句都很重要,请细细体会。

  1、“观”即是“看”,也可理解为“注意”,注意时即是“观念”时,但必须注意,观时不起分别心,久久妄想由减少到脱落,此时一念不生,但了了分明,不是断灭、顽空,便叫明心见性。

  2、一般打坐用制心一处,万法归一办法,到万法归一时尚须一归于空,故往往不能直下见性。我所说是直下返妄归真,能彻悟自心本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自性;观心即能引出心性——明心见性。  

  什么也不想,只是“静”,不是“定”。定能开智慧,故说戒、定、慧三学。静与动相对,仍是二元对待分别,不是究竟,这是二者质的不同;当然定和静亦可通用,如“禅那”也叫 “静虑”,文字无有定法,能明白其本质即可。

  3、所说出现如忽兮恍兮感觉,仍属于业识分别范围,故修心先以体悟本心为要领,以得定开慧为宗旨,以一门深入(如仁者之观心)为方法,待心地明白,再打扫习气,成就菩提。

  4、观心逐步深入,第八识习气翻出甚多(此是进步),若自无把握,便应念佛、念咒,作为助行,业习消除便平安无事。

   仁者宜先修“观心”法,禅宗六祖说:“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五祖对六祖也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祈仁者一心观照,久必得益。(修此法,即是“般若波罗密多”), 余请参考《般若花》。精进观心,必有受用。

  “观心”时能感到妄念渐少,正是进步。至于无聊的感觉,孤寂而无依,乃不能时常起观之故,如能随时提起正觉——寂然不动,而了了分明,做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则进趣有路,不至有孤寂、无聊之感!

   (答保定贾延居士)

  

  一切佛法皆是善巧方便,只要能修至妄想脱落,但灵知不昩,即是当人本具佛性、本来面目,能有此认识,即具无上福德因缘,至此“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矣。

  修六字大明咒也是密法中简要而效果显著之法,可以一直修下去,直至得定开慧,妄想脱落,然后明白本性,悟后起修,打扫习气;也可悟后转修净土法门,以期即生解脱,径生西方。

  《中有成就秘笈》乃人生最后救度之法,一般说来,应于生前精勤修持,自救解脱。中阴救度首先要有善知识讲述,时间又长,机遇难逢,力求此生明悟自性,悟后起修,打扫积习,背尘合觉,实系正道,故仁者暂放此书,研习《修证心要》等,很好!

  罗汉属于小乘,了三界生死,但以大乘究竟之义视之,可划入外道范围,96外道中,包括小乘在内,因小乘教,不了义,不彻底,故视为外道。

  菩萨修行有五十二位,其中有十地,《华严经》评说其行相。所询五地,可能指十地中之第五地,第五地并无专门意义。(烦恼粗细叫“五住”)。十地境界很高,已破无明,见法身,入菩萨上乘位。

   “地”是修行阶位之一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漏”即烦恼,如器有漏,不能盛水,无漏即是无烦恼。烦恼有6种根本烦恼,20种随烦恼,有关法相的书,专门研究这方面。

   打坐间期,“没有境界是最好境界”,这句话,非常重要,一切见光见佛,有色闻声,皆是幻象,皆是不真实的,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修至身心消失,万法化空是好事,这是“真空”,但万法化空,身心脱落时,灵知了了时,才是“见性”景象,此灵知了了,也即了了分明,也叫灵光独耀。此乃妙有。真空必具妙有,真空妙有圆融无碍,方是自性本来面目,方名“见性”。仁者必须有此认识,有此体会,方是开悟;所谓开悟,即是“明白”,明白自性,即此了了灵知而一念不生者是,否则容易落入“顽空”,“断灭空”境界,是外道所证,非大乘见性也。请以此自验,必能知其是否。

  “爆炸”等非人人都有,虽是业障消除现象,但未必见性,故不必以此为是。总之,仁者能埋头苦干,虚心印证,明心见性不远矣。妄想息处,本性现前,然后悟后继续进修,打扫无始来的习气,(即破重关)消一分境界,证一分本智,必有了生脱死,大快所怀之日,继续战斗,打好基础,不胜企仰之至!《随笔》一册,不知曾带给您否,我已忘记,另邮寄一册,不少地方,可作参考。

  自性之体是真空,自性之用是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即妙有,空有不二,体用一如,权名“自性”也。

  梦是第六“独头意识”,五官休息,它尚在活动,故名“独头”,很难控制。只要梦中不颠倒惊恐,一般的做事,有条理或正念分明,勿颠倒迷妄就好;但功夫到家,梦中能作得主,或梦中能常起观,不致流浪忘返,那就更好。孔子曰:“吾不复梦见周公”,圣人也如此,可见正当活动之梦,不碍用功,今后可趋入正智了了境界,也即寝寐一如,假以岁月,必有证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功之人往往由于功夫认真使八识田中昏沉、烦恼、习气被逼翻出,或心生烦闷,或心念飘动,或无事而生烦恼,这些其实是进步现象,凡用功真切而习气翻动,不管心乱或心定都是进步现象,不必怀疑。一旦定力增加,自然步入佳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但用力不宜过猛,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庶乎可矣。

   妄念不要急于消灭,有时越修越多,乃第八识种子之翻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是进步现象,请勿认为退步,而且更须处处与习气作斗争,反其道而行之,进步更快,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总之,妄念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一味不理、不取亦不舍,自然太平无事。

  仁者所遇境界:如“凉水漫头,脱落下来”。而又灵知了了,不起分别。如果脱落的是妄想分别,达到“一念不生,而又灵知不昩,了了分明”,这正是本来真心出现境界,必须认清识透,自我默契,自我认识,一把抓住(认透)便能永远不忘,但个中着不得丝毫分别,即是顿悟本来面目。但每每转瞬杂念又起,故须多修多观,时时放下万缘,回光返照,便可由生转熟,逐步达到二六时中不离这个(本来面目)。若执着于“凉水”,执着于感觉,则又不是,此中“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祈仁者留意矣。

  又见性境界,虽属顿悟,其中亦有深浅之别,古人所谓:“大悟一十八,小悟无数次”,仁者所得亦是无数次中的一次,祝继续努力,埋头前进,望见“本来家舍”不远矣。但须知本来未出家门一步。仁者能珍重此番因缘,亦是多生福德因缘所致,我不过旁敲侧击而已,珍重、珍重。

  见性学道,知已有五六次同样感受,虽有感受,但切勿着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此语,需时时体会而默契之。见性开悟,只是见道,见道后,须“悟后起修”,时时在事上磨炼,处处与自己逆,与自己反对,才是真修,否则仍是“随境流转”,生死颠倒,愿仁者从此着力,不难彻见本地风光也。《金刚经》可以印心,语语精妙,亦不急于在文字上求解,水到渠成。绵密保护它,总在时时用心观心,回光返照,即古人所谓“保任”也。

  但事耕耘,不问收获,必能卓有成就,祝勇猛精进,日进于道。常与自己习气斗争,进步必快。

   明心见性后,仅是开悟,还未证到自性,也未了生死,必须悟后起修,彻证自性,逐步才能成佛,故悟后必须历经磨炼,去除习气,(贪、嗔、痴、慢、疑)断见思惑,成阿罗汉,再往上升,成菩萨成佛,所以悟后起修,主要是除习气,断除烦恼,念咒、念佛都是方便,明心见性后,不打坐也可以,主要是炼心、观心。

   (答石家庄张孝谦居士)

  

  修心问题,文字不易讲清,届时大家面谈。总之,佛法重点在心,修心重点在“观”。返观妄心生灭不可得,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能悟到不生不灭的无住本性。佛法不在多,一门深入,妄心息处,即见本来自性。

   (答广西劳文成居士)

  

  所谓“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令堂大人高年多福,仍需经常请其一心多称佛号,经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多念之乎!且生前多念佛号,临终善根发露,必能强者先牵,正念现…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