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眼藏▪P27

  ..续本文上一页前。凡临终正念不失,对世间一切了无留恋者,必生净土。

  惊悉令堂大人撒手西归,深为悼念,愚即在佛前代为念佛回向,祝愿仗此念佛功德,使莲品增上,永出三界,成就无上菩提!根据令堂大人临终前后情况,甚为吉祥:

   1、能日夜高声念 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名号,常请诸圣众在她身边;

  2、断气时无人在旁干扰,让老人家安祥西归,心不散乱。(如亲属在旁,难免动情悲泣,会影响她一心求生)

  3、16小时后身体更衣尚属柔软;

  4、发现后大家轮流念佛,此时中阴身,闻佛号声便得一心西驰,得到加持;

  5、在七七期间,诚心做了不少佛事,广修供养,必能使存亡两利,有助于莲品增上,早证无生。

  综此几点,已说明老人家具备了往生条件。且临终时,只要心有佛念,无人干扰,正念分明,即使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净土,况令堂住近慈居,实际上等于闭关专修二个多月,福德因缘,实是不可思议,生时不离三宝,殁后必生佛国。仁等孝思不匮,尽心尽力,实是难能可贵,从此更可安心学佛,脱离六道生死之苦了。

   至于某居士,能劝人念佛、信佛,皈依三宝,确实做了不少好事,但所说神通之事,只能作为参考,真有神通者,一般不肯轻易显露,其所说老母亲仍在仙道修行,以老人家行原来说,虽也合乎情理,但往生西方,也并非难事,只要信愿具足,临终正念分明,即可往生,蒙佛慈悲摄受。又某居士说,半年后带您去“观梦”,可与老母对话,既已托生仙道。岂有效世间灵鬼附体“观梦”、“扶乩”等事,此等属于外道邪妄知见,幸勿轻信,致偏离佛法正道,而入迷妄颠倒,着相取境之迷途,为祷!

   学佛人以离苦得乐、得定开慧、明悟心性、成就菩提、了生脱死为要领,此外凡无益出世,生灭虚妄之法,均宜避免。某居士搞预测、看病、看风水等,皆是生灭无常之法,不是佛法,但一般人不懂佛法要义,往往着相取境,为生灭境界所误,实甚可惜!凡遇真修行的人,可以直言相告,劝其“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勿搞旁门邪道。

  仁者诵持《金刚经》三年余,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有所体会,此经是般若要典,诵持者要求心上于一切法无住无着,不但无我相、无法相,也要求无非法相,也即是空我、空法、空空,故是成佛净心要典,“为法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又此经前十六品说“不取于相(起用),后十六品说“如如不动”(证体),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能领悟其义,便能无障无碍,得大自在!祈仁者口诵心行,此常返照本性,果能心空、意净,心无挂碍,便能得佛法的无比受用!至于所念各经,皆无不可,总以念后心地清凉,道念增盛为妙,如时间过长,反而成为负担,心生急躁,或有任务观点,于心不安,则可适当减少,似宜以《弥陀经》、《金刚经》、大悲咒、回向净土为日课,即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愿与仁者共勉之。(《地藏经》也可几天念一部,作为日课以外的作业。)

   (致卧答陆晓先居士)

  

   突然一切消失,只剩了了灵知,此时即是定相初现,当知这个一切消失,妄想暂时脱落,但又灵知不昧,了了分明,正是仁者的本来面目、本具自性,但多生妄习之故,时短而力少,但这正是亲见实相的开端,从此以法继续前进。真如实相便可时时现前,力量逐渐增大,寂照境界法尔现前。但目前似以一心打坐修定为主,于日常遇境逢缘,不忘练心,即所谓上座修定,下座修慧,定慧结合,寂照现前。遇事便能不粘不着,解脱自在,岂不庆快平生乎!

  仁者能“看着念头而不流浪”,此“看”,此“知流浪不流浪”,正是观照的功能。《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正是“证知”,而非“解知”,若非回光返照,就不能知流浪。

   上空一声爆炸,不是见性,这是心理上的统一集中影响到脑部和生理的变化,但也是业障消落现象。凡修坐到万物化空,寂然不动,但又是灵知不昧,不断见闻,非同木石,正当此时,即是自性的本来面目、本来风光,但都是出于自然,水到渠成,不能硬求,求亦无用。

   《金刚经》、《坛经》、《圆觉经》…都是与见性有关的书。《金刚经》的“此法无实无虚”,此法即真如之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是“无实”;“于法不说断灭相”、“一切法皆是佛法,”故是“无虚”。此经句,说自心实相,若能边修边读,理事不二,必能迅述体会,亲见自性。所说,仁者能“心空悠悠,不藏一物,宽宽坦坦,现现成成,轻松自在。”这正是道人榜样,所谓“平常心就是道”。如此下去,宁不庆快平生乎!

   总之,坐至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时,正是灵知现前,回光拈取,认清本来,彻悟自心,这在禅宗叫明心见性,也即净土宗的“净念相继”。然后历境练心,在动静中、境界中打成一片,返妄归真,才知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妄想也即是妙用,一切法皆是佛法(《金刚经》)。

   念佛之人,虽很用功,然依然分别痛苦,原因是妄想执着没有化除,处处随境流转不能做主,也是力量没有用在刀口上的一种表现。

   佛有四众弟子,在家二众,也可能成为佛法接班人,如维摩诘,庞居士,傅大士都是在家人,何得轻视之,至于成就的人少,仍末法时代现象,故净土法门是目前带业往生唯一办法。

   “粘即是执。凡事放不下,纠缠不清,即是执着,亦即是粘,故佛法重在解粘去缚。

   “心无染著“即是离念,亦是心无挂碍。一有念起,即随境流转,故流浪和无染者,正好相反,因不染著,即不流浪也。故学佛以处处作得主为主要,流浪失主,自心颠倒,实为世间第一等苦人。

   佛性尽虚空,遍法界,正像电磁波,无处不遍。若觉得太广了,仍是凡人情见,当知真如无时间相、空间相,时间、空间莫非是人的妄想所现,此即是“唯识”境界。佛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超情离见,不能以凡情卜度衡量。《楞严经》说,“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点片云点太清里。”可见非凡情所测,仁者能理解更好,若不能理解,旦勤于修正,自能有亲见实相,广大不可思议之一日。

   所谓打成一片,一方面与佛菩萨的法身打成一片,即菩提心中接佛光;一方面,不断清除无状习染使自性功夫逐步打成一片,想到一切皆幻,便浑身轻松,便说明一切唯心造。能时时警惕,保持无念状态,亦是打成一片的重要功夫。至于举心动念,《地藏经》云:“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故一念之微,便可影响吉凶祸福,乃至命运造化,“本来现现成成,一思便执着了,”说得很好,但现现成成仍需观照,不是放任自流。

   “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故万念放下,则灵明觉性自然出现,不加思索而随缘应付,此即灵知,一着意识,便又不是,总之不藏一物,放下又放下做到寂寂而惺惺,便是最大受用处。

   心空即妄想转为清净心,亦即真如,“气闲”即是“心平气和”的气,心能空则气自和,自闲,能应付一切而行所无事了。

   无分别即寂静,有是非人我,长短高下、远近等,都是凡去分别心。万念放下心不分别时,灵知不昧、灵光独耀时,即是佛的境界,可惜凡夫觉而不常,故要多修,以瑧圆满。

   寂照现前,便是灵光独耀,便是灵知不昧,是否寂照,看是否安定不动,而观照分明,若无想空,断灭空,则不一定是“寂照”,定慧功深,自能了了自知!

   “说来说去就这么点事,”这事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亲证实相。——证见不生不灭的真实相。

   “观心”,观即是看,心即是念头,“观心”就是“看念头”,时时放下一切,回头返看自己的生灭妄心,不取(不随之流浪),不舍(也不着意舍掉)逐步自能息妄显真,得大受用。

   仁者已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切勿执着于境。红光、黄光混在一起感觉达到高峰,都是好事,但不宜粘着,有时也是气血打通的现象。总之,不理不著、不喜不惊,逐步犹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才好。

   心无挂碍,和习气彻底决裂,是大事因缘,但愿仁者毕竟成就大事,彻证光寿无量之妙性。

   观心方法初观之人,所观之念,是妄境,而能观者也是妄心,逐步深入,具足定慧力量,则妄境脱落,而能观之妄心,也随之俱化,入于空寂灵明之境,此时便以初步了能观妄心为境,转能为所,而以般若智慧为能观,长期寂而照,照而寂,便自然进入为所观之境,能所双忘的寂照境界;既无能所,则寂照同时,任运彻见本来圆明之体性,即谓之明心见性,故天台宗讲观,能观所观有二重能所,仁者不妨知其理趣,在实修时不必作如此分别,以免反而心不能定,所谓“行起解绝”。

   “惺惺寂寂”即是如来境界,但有粗细不同,《金刚经》所谓:“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但如此 ,此时举手低头穿衣吃饭,迎宾送客都是佛法,因都不离自性之运作。但凡夫遇事即粘,处处挂碍,圣人不粘不著,自在无碍,故粘于不粘,实是凡圣的分界处。

   烦恼本空、本幻,世人着于尘境,看不破,放不下,故名曰迷,所谓“无事生非”,也叫“庸人自扰”。仁者今能,有空就恢复观照,正念分别,如如不动,是人生最大的受用。禅宗行人常常是“饥来吃饭困来眠,”正是“无心于事,于事无心”的境界,平平常常,自由自在,以至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不见本性,誓不罢休”好一个有志气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何况您本来是佛,六祖说:“更莫狐疑”!打座,莫非是见性的手段,实际上穿衣吃饭,举足下足,尽是般若放光,古人云:“青青翠行,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乃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性相双运、理事不二。

   座上境界,不…

《净土眼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