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缺乏平等的和平,难为真正的和平。
正是在这个意义之上,平等成为了倡导和平的不二法门,因为有平等,才有和平,所以平等与和平是一体两面的真理。所谓“众生平等”,上自诸佛菩萨,下至有情含识,都有生命的尊严,都有生存的权利。因为提倡生权,让宇宙间的生命同体共生,才会有真正的平等;因为有平等,才有民主;因为有民主,才会有自由。佛法讲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奠定了世界和平的价值前提。
平等与和平是一个一体两面的真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佛教智慧观的和平内涵
佛教的和平思想,是佛教智悲圆满的最好体现。在其心地和平的层面,慈悲的思想着重于心灵精神的和谐,而智慧的净化则致力于人的知识的作用。它们的相辅相成,正好构成心地和平的两个方法及其途径。
与西方思想史关于知识的定义比较,佛教作为智慧与慈悲之教。智慧和知识的区别,即wisdom和knowledge的区别。前者是深邃的人生智慧,后者则是科学知识类别。西方思想的“智”不断进行知识分化的倾向;佛教中智慧与慈悲一贯和合,作用人生。所以,佛教的知识与慈悲紧密联系而为智慧。
佛教的智慧,即“般若波罗蜜”的般若。在戒、定、慧“三学”之中,智慧的“慧”被放在最后,但“戒、定、慧”三者密切相连。如从“八正道”来说,首举的就是“正见”。说明智慧是佛教的本意,提供基础的作用,是根本种智。所以,佛教强调智慧即慈悲的意义,希望将智慧转变成慈悲而对世人发挥作用。智慧离开了慈悲,也会变质为世间的一般知识。正是因为如此,佛门的智慧深深,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改造作用,而且还与人间和平紧密相关。
在西方文明史当中,知和信,知识和信仰、或理性和信仰被假设成二元的,其知信本源表现为二元对立。与此比较,佛教则主张“知信”一元。“靠信入,靠智度”。“知”潜藏在“信”的内里,知信一元。因此,人类的精神问题直接成为知、信、行的一元整合,并通过身、口、意(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三业的行为,直接显露佛教智慧的实践性和人间性。所以,对比西方式的“知”,佛教“知”的特性更明确,和平思想特色更为鲜明。佛教强调的戒、定、慧互为一体,而身为和合僧者就是以三学为规范的和平实践者。这就是佛教智慧和平观的基本思想。
在以众生觉悟为己任的菩萨理想之中,佛教教义之中有着“菩萨五智”的说法,指的是能够觉梦而通达诸法的通达智;能够忆持过去事而不忘失的随念智;能够观令众生修习的安立智;可以观一切法随缘和合的和合智;能够随意所欲而无不满足的随意智。其中的和合智,就是佛教教义之中面对诸种缘分、应机和合的一种智慧,实际上,这是一种专门处理不和、面对不平等等现象的宗教智慧。
由于佛教哲学的和平特性,和合智慧成为了佛教智慧乃至中国人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六、儒佛调和的和平立场
佛教的“慈悲”爱人境界,立足于人们生活的净化与和睦,与中国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忽施于人”的“恕道”大致如出一辙。佛教讲“怨亲平等,”儒教讲“泛爱众,而亲仁”等等,都提倡人间的沟通与亲近和睦。
佛教的和合思想特征,还表现在佛儒合流的历史上。为适应中国儒家思想的要求,佛教及其思想家在“忠”、“孝”两大层次上用功深刻。佛教曾大力宣扬孝与忠的儒家伦理,一再主张佛儒伦理的互动和一致。着名的慧远和尚还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认为“内外之道,可合而明”,充分体现了佛教思想的调和功能。一些着名的佛教学者也热衷于儒佛两教的融合,直接地把儒教与佛教等同起来,以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特别是为了适宜儒教思想中有关“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人理想,竺道生还提出了影响十分深远的中国佛性论——“一闸提亦可成佛”,主张一切众生本有佛性。这样,佛教或儒家,都可以把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同时称为中国文化的三大“圣人”。
至于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儒佛直接融合的结果。儒家思想直接引入了佛教思想体系之中的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及佛教哲学的思辩方法。儒家思想家认为,佛教的“不住色,不着相”以及对于法我二执的破除,是可以和儒家否定人欲的思想观点相通的,从而构成了儒佛思想“联姻”的中介。
其次,在哲学本体论的层面,佛教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思想之中的某些思想方法,也成为了宋明理学建立过程之中的思想资源。禅宗的“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以及“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的思想特征,也直接启发了宋明理学家“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的提出和论证。
还有天台宗“性具善恶”的说法,禅宗“世人性本清净”的命题,也影响了儒教理学人性论的形成。着名的理学家周敦颐还直接吸取了华严宗把人性比做莲花的方法,认为莲花的特征是在泥而不染,所以人性也应该像莲花这样,“在世而不为世法所污”。以此清净的源头视为天理、人的至善本性,成为理学之中人性理论的一大思想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文明的演变历程中,佛教思想的调和功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换句话来说,正是因为佛教思想文化本身的和平性格,导致了它在儒佛对话之间所采取的调和立场,在中华文明的和平思想传统的构成当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并且将其影响延伸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成为中国人现代社会行动方式的一种制约——带有神圣畏惧的意义制约。
《因缘和合——佛教和平观的现代意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