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修完四禅之前,我教你们经行是以修定为主。经行的方法就是来回地走,限定在十五步到二十步之间,不可以兜圈子,只能来回走直线。在这来回走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正念

  呢?首先,要在身体的动作上保持正念,身体以外的动作,你去注意的话,就是错的。就是说,你的脚在走的时候,身体的动作心里要明明了了。

  

  如果你走慢一点的话,你可以观察脚在“上…下…接触,上…下…接触”。如果你走快一点的话,你可以观察两脚“左…右…左…右…”地向前走。要这样观察,左脚动的时

  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右。此时除了左右脚的动作这件事以外,观察其它的事情都是错的,全部心念都要专注在脚的动作上。当你走到尽头的时候,

  你要停下来,你要知道“停”。不但要清楚知道动作,心还要专注地念,做什么动作就念什么,如坐时念“坐…坐…坐…”,走时念“左…右…左…右…”,站时念“站…站…站

  ”,转时念“转…转…转”,你要一面清楚地知道脚动作,一面在心中念着动作。

  

  为什么要念?是为了加强你的心念专注在脚的动作上,不要做第二件事情。如果你突然间注意有灯,那么就是说你的心念已经离开了脚。这时候,你快一点警告自己,要念“

  知道…知道…”。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我的心现在跑到眼睛这里来了,快点回来观察我的脚。这样就是修定。虽然你在动中,心专注在身体的动作上,这是在动中产生定力

  的方法。

  

  经行时的心念要从粗变细

  

  在走的过程中,心念有粗有细,我们要设法达到细心。当心很粗的时候,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当心念比较细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脚的肌肉在摩擦。甚至那肌肉摩擦的声音你

  都能感觉到,乃至骨骼里面的响声。如果你走到这样微细的时候,你的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清清楚楚,这时,你必定心无杂念,并且身心也会觉得特别轻安。当你心细到很集中的

  时候,会出现一种要跌倒的现象!你连走路的平衡都忘记了,就是说,你非常专注在你的动作上。经行来回走的当时,心只维持一件事情,什么也不管,只要知道脚的动作。当你

  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杂念,你要快点念:知道!知道!然后快点摄心回来,小心看你的脚。

  

  任何时候要保持正念正知

  

  这样的经行,要走多久?不限时间,越久越好。能走一小时两小时更好。如果你能够这样很平静地走两小时,效果跟静坐两小时是一样的。如果你不懂如何经行的话,可能是

  在打妄想、散步,不是修行。如果经行走累了,你就回来静坐,坐累了就再去经行。明白了吗?这样交换地修,你的心就不会觉得坐久了,没事干而起烦恼就想休息。身体坐累了

  就起来走,走累了就打坐,这样的话,就可以整天地在修行。

  

  如果整天持续地修持,不只在经行和静坐时,心只专注所修的法门。在其它时间里,也必须保持正念正知。就是任何时候你都要对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如果敲钟了,心想去吃饭,经行修得严密的人,就不会匆忙地就走去了。他会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从想去吃饭开始,观察自己的所有动作;就跟经行一样观察起身、站立、走

  去、端饭等等,吃饭时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饭碗、正在嚼食物、正在吞咽等等。心里只观照当下身心的变化,不会想第二件事情。听懂我说什么了吗?就是只管你眼前当下

  的动作,心中清清楚楚。不去想其它的事情。这样的话,你修定就会很快。

  

  关于修定,我就大略介绍到这里。

  第二讲

  

  三、入定的技巧

  

  1.入禅定的条件

  

  要离五盖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

  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

  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

  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

  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

  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

  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

  

  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

  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

  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

  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

  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

  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

  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

  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

  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

  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

  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

  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

  

  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

  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

  ?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

  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

  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

  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做个座位来打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