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P8

  ..续本文上一页敏感,出现一些禅定的副产品--敏感与念力。比方说,他想到某件事情,过后那件事情就发生。你们可以去观察,但是,不要

  着迷在里面。会敏感到什么程度?比如在做事情的时候,你忽然想到某人,并且知道这是他在想你。这些忽然跑出的念头,一般人不去注意,它就过去了,修四禅者就敏感地觉察

  到。

  

  所以,一个经常入四禅的修道者,他就有能力知道徒弟发生了什么事情。听说过吗?徒弟不管在哪里,发生什么事情,某些师父都知道,这就是这位师父感应力特别强。这说

  明此人已成就四禅的功德,好多外道、内道修道者都能,别以为是修佛法有成就。

  

  念 力

  

  四禅有很强的念力,比如,你心中想你少了一样东西,或者想要这样东西。不久就有人拿这样东西给你,修完四禅的人会发现经常发生这类事。或者,你想要找某某人,那个

  人就会来找你。

  

  再度声明:这些现象只是禅定的副产品。修禅定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正念与清净心,明白吗?并不是为了得到神通。如果你有了这些能力,你可以帮助人家。但是千万不要整天

  玩这些玩意。为什么劝你们不要这样呢?因为你如果去注意这些事,而往往你身边就有太多的事让你感应了,你会因此忙得不得了。

  

  比如说,你现在在这里静坐,忽然感应某人在想什么,为何要感应他呢?太麻烦了。还有更敏感(个人隐私)的情况,就是平时对方想到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你都能感应到,

  其实那不是一件好事。人家会怕你。

  

  遥控治病

  

  另外,你修完四禅之后,可以学会知道别人是否入定。修完了四禅就有能力看某个人现在入什么定,这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因心念微细,所以能感知他人是否入定。有了四

  禅的的念力,不用练气功也会气功了,自然能够发气收气。

  

  不只是如此,修完四禅后还可以用念力帮助别人治病,但得小心会因此把病气给惹上身。心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所以,四禅的念力不但可以给人治病,还可以遥控治病。那

  些气功师能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这是念力的结果罢了。

  

  不信的话,你可以在这里给人发气,试试看给某处某人治病,这没有什么奥妙在里面。可是,我要警告你,如果你经常用念力去帮助人,你会越做越忙,因为很多人崇拜你。

  

  第四讲

  

  今天开始讲修观。

  

  五、见道并不难--不断贪嗔只破我见

  

  1.何谓见道

  

  修观就是修慧的意思,修观为了生智慧,得心解脱。但是很多观法并非修慧,比如慈悲观并不是修观,而是一种修定的观想。我们要弄清楚,修观法门里,观想是修定,观察

  是修慧,修定清净心,修慧清净知见。哪一些观法是能产生智能的观法呢?佛法里有很多的修慧的观法,所观出来的智慧有深有浅。

  

  见惑与思惑

  

  解脱的次第是怎样的呢?部派佛教的论师把烦恼的解脱分为两大类,按照论典的说法,即见惑上的解脱,与思惑上的解脱。见惑是很多不正确的见解,使得我们不断地生死轮

  回。思惑是心理行为上的烦恼,有各种各样的贪、嗔、痴。

  

  见惑与思惑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见解的迷惑是你心中抱着一种看法、想法,然后就使得你做出许多错误的行为。其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我见”的见解,我见是

  可以非常快放下的。至于思惑是行为上的烦恼,就不可能一下子放下。

  

  我用一个比喻,比方说,你认为抽烟对身体好,这是一种见解。如果你对抽烟有贪着、喜欢,那不叫见解,那是行为烦恼中的贪。放下见解,是很快的,再也不会反复。再比

  方说,在清朝时期,中国女人缠脚,当时人们认为缠脚是漂亮的,那是一种见解。当大家都认为不漂亮的时候,女人也不再缠脚了。

  

  见惑的烦恼,只要看法一转变,就放下那个见解了。但是思惑的烦恼就不一样了。我们有各种贪、嗔、痴的心理行为,这类烦恼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

  为几个次第。先修资粮道,其次加行道,然后见道,修道,证道。

  

  资粮道

  

  就是你还不懂得修行前,先累积修行所要的资粮,做种种善法,积种种福德,多闻佛法学习戒律,这些都是资粮道。

  

  加行道

  

  就是你懂得根据佛法的道理,依法用功修行,这时以修定和修慧为主。这就是加行道。在加行道时修舍摩他和毗婆舍那,主要是让心生起五根五力,就是信、精进、念、定、

  慧。

  

  见 道

  

  见道,见到什么道呢?就是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加行道用功修到有一定证悟时,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要如何走。见到路不等于上路了,所以见道以后才上路--修道。也就是

  说,在你还没有见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怎么修道的。

  

  其实,修道是修心中的道路,并不是心外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解脱道路,然后才决定在心中怎么走向解脱。见道就是知道心中的解脱道路。佛法说,当一个人见道的时

  候,他就破除了见解上的烦恼。那么,见惑要处理的烦恼最重要的是我见。

  

  我见不是我执,很多人搞不清楚。我们对“我”的执着有两方面。一个是行为上执着有我,一个是见解上执着有我。如果一个人见道了,就放下了见解上“有我”的执着。但

  是行为上还是执着“有我”。所以,当一个人见道--证初果,虽然思想上明知无我,但是,他的行为上还是贪生怕死,业习还是执着有我。

  

  初果的人还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罗汉。我执在北传佛教分为两种:见解上“有我”的执着叫“分别我执”,行为上执着“我”叫“俱生我执”。在南传佛教把分别我执称为

  我见,把俱生我执称为我慢。就是说见道了就放下了分别我执,但是,他过去业习带来的俱生我执还是有的。

  2.见道的条件--心清净与见清净

  

  要见道,要修什么法门呢?见道,并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先除去贪心,而是先除去见解上“有我”的烦恼。因此,一个见道的人,他的贪、嗔、痴都在。贪、嗔、痴的

  习气不是见道所断除,这些习气要在见道后靠修道慢慢地改。

  

  所以,证了初果还是会贪吃、贪玩,但他懂得怎么去修行了。一定要非常清楚,见道只是见解上的烦恼处理干净了,不然的话,你会象那些没见道者,迷惑明明无我却为何还

  有我执。

  

  见道需要什么条件呢?需要修一些“能破除我见的法门”,断我见的法门不一定是断贪嗔的法门。千万不要修错,是先修断我见的法门,不是先修断贪嗔的法门,如果倒过来

  修,是很难见道的,这就是为何好多人修几十年不能见道的原因。

  

  学佛的人都听过佛法讲无我。但是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见道,虽然知道无我,他还会有怀疑的。他说:啊呀,虽然相信无我,但还是觉得有我,很多人都会这样的

  感受。但是,如果见道了,他就绝对肯定无我。

  

  无我并不是去找我在哪里,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里而说无我。当一个人见道时,不会愚痴地去观察什么是我,他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找寻我,因为他已清楚看到因缘、因果现象

  。见道时必定看清楚,身心只是一系列的因缘变化,于是知道因缘中,我了不可得。

  

  学过佛法的人,有一句口头禅“一切都是因缘”。那个人打我,那是过去世的因缘,这个人修行,他过去世有佛缘。就这样讲,但这是口说因缘法,他还没有实际地看到因缘

  法。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过一个偈语: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知。

  

  这首偈语是说你活一百岁,没有见到生灭法,不如活一天而能见到。生灭法到处有,为什么百岁都难见?每个人天天都见因缘法嘛!不是这样子的,生灭法就是因缘变化过程

  ,你要当下看清楚因缘变化过程,不是思惟。

  

  见道要快一点的话,必须修对方法,先不要管其它烦恼,只要管“我见”的烦恼就够了。因此,如果你选择正确,修对法门,就会很快见道。如果你修错了,你去处理嗔心呀

  ,贪心呀,你在这一生都难见道,而且也不会相信他人能见道。

  

  为什么呢?因为处理贪、嗔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一个见了道的人,他的贪跟嗔可能今生都处理不完。但是,如果心清净时,要破除我见是非常快的,经典说不必几天就能见

  道,关键在哪里呢?佛法有这么一句话说:众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现前,是因为被烦恼遮盖住了。

  

  我们的烦恼并不是二十四小时都生起来的,至少你们现在在这里,好多烦恼没生起,就在这一刻大家都暂时没有嗔心、贪心。在烦恼没有生的时候,就有机会生起清净的心。

  

  佛说,如果一个人的心清净,佛法就能现前。就是说没有烦恼遮盖,心清净了,就有能力观察到本来现前的佛法。觉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见。见到佛法而觉悟了,并不等于

  所有的烦恼断了。

  3.破我见的捷径--观因缘最快

  

  为了破除我见,我们要观哪一些法呢?就是观因缘。因为“我见”就是迷惑、执着因缘里有个我的见解。既然要把因缘观察清楚,那么,我们要观哪一些因缘?为什么一百岁

  都没有见到生灭法?应当观身心的因缘,不是观外在的因缘。哪一些因缘无须观察呢?如果你说我观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因缘,农夫观了一生都无法觉悟无我。

  

  佛法告诉我们说,我们以为有真实存在的世间,其实并不实在。根据佛法说世间就是在你六根、六尘、六识里面作用。把六根、六尘、六识拿走了,就没有世间可说。六根、

  六尘、六识的作用统统都发生在你身心现前的当下。

  

  意思是说你是用眼睛、用耳朵、用六根来认识世间的境界。你要见道,就要在六根门头去观察究竟佛讲的因缘在哪里?观察这个“观察的行为”,不过是心法色法的作用,也

  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之间的种种前因后果。

  

  这种种前因后果,很快的一个…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做个座位来打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