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者大师的时空观
上海大学哲学系 沈海燕
提要:天台智顗的宇宙时空观是构成其圆融哲学的重要支柱。本文从智顗的本迹理论探讨了其独树一帜的时空观,以此彰显其圆融哲学的特色。
天台智顗(538—597)的佛教哲学被誉为圆融哲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与其独树一帜的宇宙时空观有很大的关系。通过研究智顗的着作《法华玄义》,我们发现,其中的本迹理论建立在其对于时空的展示之上,通过对本迹定义的确立以及本迹关系的阐述,智顗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立体的佛陀成道和教化众生的时空纵横交错的宏大叙事图,体现了其对时空圆融无碍的认识。
时间的特性一般被界定为持续性,空间的特性则是广延性。时间通常被认为有四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对于时间不断向前流逝的认识,是为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循环反复或螺旋前进或断裂的观点,则属于非线性时间观。时间由事件发生点和时间持续长度两个方面构成。空间是物体给予我们的经验感觉,是由长、宽、高三条维度外延的立体世界。时空的关系就是在三维空间的架构上再加上一条时间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再进一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出了时空与实体的关系。没有脱离实体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而牛顿的经典时空论则将时空与观察者的运动分裂开来,将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看成具有绝对性。
佛教的轮廻说则相信时间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连续,与时间关联的空间则是娑婆世界。涅槃解脱已不再是“三维空间”的范畴,而是进入了超越现实知觉经验的“高维时空”(演培法师语)。智顗的本迹理论的时空观便体现了这种时空的超越性,并更富有其圆融哲学的特色。也就是说,其时空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框架下,既是线性向前的时间观,如迹从本来,迹为近成之事,本为久远所成,也是周而复始的时间观,如从本垂迹,由迹显本。本并未流逝,而是循环反复地在迹门中重现。另外,智顗将时空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将实体与时空联系起来考察。佛所居之本门空间有别于在迹门说法教化之空间。时空不具有绝对性,端看佛陀所处之时和所居之地。再者,时空还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时空还可以交叉互换,纵横无碍,即实而权,即权而实,体现了智顗圆融哲学的灵活性,避免了思维的僵化教条,以及因此所导致地将事物推向对立的两极和极端化的倾向,从而全面地获得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和相通之处的洞察力。
一、本、迹理论的时空观
在智顗诠释《法华经》的体系中,佛之显化和教化众生的事业可以两个时间段来划分,那就是本门和迹门。经的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其时间之久远,空间之广大,乃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本门是在不知其始的久远,所谓“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其空间即指佛所居之无穷广延的本国土,同时囊括所有佛所变现之土,所谓“一土一切土”。智顗将之总结为四种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以及常寂光土。
虽然佛教从本体上否定一切事物,视之为空无自性。但在本迹这对范畴,本门却被视为永恒常驻,一切迹门皆是现象。迹门为虚假不实,而本门则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迹门指佛本生中的种种故事以及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大转*轮教化众生的事迹。此乃最近成就之垂迹,是久远佛陀的影现,是本门佛教化事业的继续。本门是最初之佛果,乃久远成就之本地,是迹门之所由来的根本。故本门指佛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之前就已修证成佛的事实。迹门中的释迦牟尼佛正是本门中古佛的应化身。由此,智顗视本门为实,是佛自行因果;而迹门为权,是佛化他因果。佛最初本门之实修和实证为佛因佛果。如此因果即高且广,包容所有的方便权法:“竖高七种方便,横包十法界法。”若将因果分开来看,佛因是关于佛自行成佛,佛果是关于佛陀自行成道后教化他人成佛。故此,本门为佛因,迹门为佛果。然而,智顗强调说,实相因果无有分别。因果互含。因决定果,果是因的显现。既然因果相即,那么,本、迹二门成佛因果具足。
智顗将本迹之间的这个时间流程的关系界定为:从本垂迹,由迹显本。本是迹之体,迹是本之用。然而,本迹虽然表达的是时间的相续不断,但本和迹之体用关系却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体用二者的角色可以互换:本之体可以成为用,迹之用也可以成为体。这从本迹的定义之互动中得到了展现,亦在本迹关系之相互依存以及本迹的作用视时间因缘而互为体和用中得到了澄清。以下分别加以讨论。
1、本和迹的定义之互动。
就概念而言,本、迹的概念是在界定本和迹的关系中得到说明的。智顗将本、迹放在六对范畴(即理事、理教、教行、体用、权实和已今)中来考察,以揭示本、迹丰富的含义。并使本、迹二门的理论得到了确立。3这六对范畴是智顗对《法华经》所含义理的概括性总结。
(1)约理事明本迹。理是实相,即本;事是除实相外的种种现象,即迹。
(2)约理教明本迹。本的含义延伸至既指理也指事,乃包括真谛和俗谛;迹的含义则指佛说理与说事,也即是真谛和俗谛二谛之教。
(3)约教行明本迹。本指的是说理、事之教,迹则是禀此说理、事之教而修行。
(4)约体用明本迹。本之义是佛最初修行所证之法身,即体。由法身起应身之用,即迹。
(5)约权实明本迹。佛最初所得法身和应身(体和用)乃是实,即本。中间数数唱生、唱灭,乃是佛权施体、用(即权施法、应二身),故是迹。
(6)约己今明本迹。本指的是佛在《法华经》中所说之久远事理乃至权实,即今。迹为佛在五时中的前四时所说之教,即已。
从这六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和迹的定义并非是固定僵化的,而是根据其所约的语境而不断变化,同时又与前后紧密相关。前一组范畴中“迹”的意思总是后一组范畴中“本”的定义。随着每一组范畴中“本”的定义的改变,“迹”的定义也随之改变。我们可能注意到,每一组定义其实是互相关联的,是——个阶梯式逐渐发展的过程。这种联系是通过后一组范畴中“本”的定义为前一组范畴中“迹”的定义而形成的。而后一组范畴中“迹”的定义则在与同一范畴中“本”的定义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由前一组向后一组范畴发展的阶梯。
2、本和迹互为依存的关系。
本和迹虽然有六组不同的范畴,但它们的关系互为依存,无本则无迹,而无迹亦不能显本。从本垂迹,由迹显本。本迹的关系就其不可思议之实相而论,乃是二而一。故智顗认为“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1)约理事论本迹。本即是无所住处之空性理,迹则是住于空性之理的森罗万象。理即是实相真本,事即是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故此,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2)约理教论本迹。本即是本时所照二谛,俱不可说:迹指佛方便说二谛之教。迹之教源自本之二谛;而本之二谛依迹之言教而得以显现。故此,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3)约教行论本迹。本指教,迹指行。因有佛之教诠理为本,而得起修因致果之行;无行,则无以会教而显理。故此,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4)约体用论本迹。本指佛在本初因修行契理所证得之法身,迹是从体所起之应身之用。无法身之本,便无用之起;无应身之用,本则无由显现。故此,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5)约权实论本迹。本指佛最初实得之法身和应身,迹指佛中间数数唱生,数数唱灭,方便权施法身和应身。无本初所得之法、应二身,则无中间法、应二身之迹。故此,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6)约今已论本迹。本指今经(《法华经》)之教所说久远事、理以及权、实等,迹指过去诸教所说事、理以及权、实等。无今经明久远之本,即无以垂于已说之迹;非己说之迹,亦无以显今经之本。故此,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从上述本迹之辨中,我们可以看到,本门是迹门之所基,迹门使本门得以显现,本、迹是实相的两个方面。
3、本和迹之间的相互作用。
为了将本门这个范畴在与迹门的关系中合理化,以强调本门作为根本源泉的重要性,智颛从三世来辨明两者的关系。他认为,佛教的三世显然都指向久远之本门,本门是佛所有度众活动的本源。本门被界定为佛最初所证权、实之法。权指佛从本证已,方便化他;实指佛开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显一佛乘。三乘为权,一乘是实。故在权、实的语境中,权指佛在迹门方便化他,权、实则指佛发迹显本。无论是过去、今日还是未来,佛所欲开示的始终指向本门,因为本是实相,是诸法之根本。
本门作为佛三世说教的本源具有无比殊胜的地位。智顗将迹门和本门所含的作用分别总结为十种,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相续为一个整体来论述。换言之,迹门所含的十种作用,是为了阐明佛说法教化的意图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和一佛乘的关系。此一佛乘即是指迹门中所含之成佛因果,更是直指本门之成佛源头。迹门成佛不过是本门成佛之影像而已。故揭示本门成佛因果是佛陀说三乘教法的真正目的。如果说,迹门三乘是遮蔽本源的因素的话,那么,“去蔽”而返还揭显原初的时间和空间境域——本门一乘教——就成了佛陀在迹门教化的意图,因为那是绝待真理之所在。
迹门的十种作用是:①破三显一,②废三显一,③开三显一,④会三显一,⑤住一显一,⑥住三显一,⑦住非三非一显一,⑧覆三显一,⑨住三用一,⑩住一用三。
“破三显一”是为了破除三乘之权,以开显一乘之实。智顗认为,佛陀当初说三乘的宗旨是因为众生根机还未成熟,不堪听闻圆教之大乘法,故以三乘方便度之。佛陀既已说三乘,为破除众生误以为三乘即是究竟的迷执,故在《…
《论智者大师的时空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