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智者大師的時空觀

  論智者大師的時空觀

  上海大學哲學系 沈海燕

  提要:天臺智顗的宇宙時空觀是構成其圓融哲學的重要支柱。本文從智顗的本迹理論探討了其獨樹一幟的時空觀,以此彰顯其圓融哲學的特色。

  天臺智顗(538—597)的佛教哲學被譽爲圓融哲學,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當與其獨樹一幟的宇宙時空觀有很大的關系。通過研究智顗的著作《法華玄義》,我們發現,其中的本迹理論建立在其對于時空的展示之上,通過對本迹定義的確立以及本迹關系的闡述,智顗讓我們看到了一幅立體的佛陀成道和教化衆生的時空縱橫交錯的宏大敘事圖,體現了其對時空圓融無礙的認識。

  時間的特性一般被界定爲持續性,空間的特性則是廣延性。時間通常被認爲有四種不同的運行模式。對于時間不斷向前流逝的認識,是爲線性時間觀。認爲時間是循環反複或螺旋前進或斷裂的觀點,則屬于非線性時間觀。時間由事件發生點和時間持續長度兩個方面構成。空間是物體給予我們的經驗感覺,是由長、寬、高叁條維度外延的立體世界。時空的關系就是在叁維空間的架構上再加上一條時間軸。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認爲,時間和空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叁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四維時空。再進一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了時空與實體的關系。沒有脫離實體的絕對的時間和空間。而牛頓的經典時空論則將時空與觀察者的運動分裂開來,將時間間隔和空間距離看成具有絕對性。

  佛教的輪廻說則相信時間是周而複始的循環連續,與時間關聯的空間則是娑婆世界。涅槃解脫已不再是“叁維空間”的範疇,而是進入了超越現實知覺經驗的“高維時空”(演培法師語)。智顗的本迹理論的時空觀便體現了這種時空的超越性,並更富有其圓融哲學的特色。也就是說,其時空在過去、現在、未來的框架下,既是線性向前的時間觀,如迹從本來,迹爲近成之事,本爲久遠所成,也是周而複始的時間觀,如從本垂迹,由迹顯本。本並未流逝,而是循環反複地在迹門中重現。另外,智顗將時空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同時也將實體與時空聯系起來考察。佛所居之本門空間有別于在迹門說法教化之空間。時空不具有絕對性,端看佛陀所處之時和所居之地。再者,時空還具有不確定性,不同的時空還可以交叉互換,縱橫無礙,即實而權,即權而實,體現了智顗圓融哲學的靈活性,避免了思維的僵化教條,以及因此所導致地將事物推向對立的兩極和極端化的傾向,從而全面地獲得對事物之間內在聯系和相通之處的洞察力。

  一、本、迹理論的時空觀

  在智顗诠釋《法華經》的體系中,佛之顯化和教化衆生的事業可以兩個時間段來劃分,那就是本門和迹門。經的前十四品爲迹門,後十四品爲本門。其時間之久遠,空間之廣大,乃無始無終,無窮無盡。本門是在不知其始的久遠,所謂“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其空間即指佛所居之無窮廣延的本國土,同時囊括所有佛所變現之土,所謂“一土一切土”。智顗將之總結爲四種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無障礙土以及常寂光土。

  雖然佛教從本體上否定一切事物,視之爲空無自性。但在本迹這對範疇,本門卻被視爲永恒常駐,一切迹門皆是現象。迹門爲虛假不實,而本門則是真實不虛的存在。

  迹門指佛本生中的種種故事以及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大轉*輪教化衆生的事迹。此乃最近成就之垂迹,是久遠佛陀的影現,是本門佛教化事業的繼續。本門是最初之佛果,乃久遠成就之本地,是迹門之所由來的根本。故本門指佛于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之前就已修證成佛的事實。迹門中的釋迦牟尼佛正是本門中古佛的應化身。由此,智顗視本門爲實,是佛自行因果;而迹門爲權,是佛化他因果。佛最初本門之實修和實證爲佛因佛果。如此因果即高且廣,包容所有的方便權法:“豎高七種方便,橫包十法界法。”若將因果分開來看,佛因是關于佛自行成佛,佛果是關于佛陀自行成道後教化他人成佛。故此,本門爲佛因,迹門爲佛果。然而,智顗強調說,實相因果無有分別。因果互含。因決定果,果是因的顯現。既然因果相即,那麼,本、迹二門成佛因果具足。

  智顗將本迹之間的這個時間流程的關系界定爲:從本垂迹,由迹顯本。本是迹之體,迹是本之用。然而,本迹雖然表達的是時間的相續不斷,但本和迹之體用關系卻並非是固定不變的。在時間的長河裏,體用二者的角色可以互換:本之體可以成爲用,迹之用也可以成爲體。這從本迹的定義之互動中得到了展現,亦在本迹關系之相互依存以及本迹的作用視時間因緣而互爲體和用中得到了澄清。以下分別加以討論。

  1、本和迹的定義之互動。

  就概念而言,本、迹的概念是在界定本和迹的關系中得到說明的。智顗將本、迹放在六對範疇(即理事、理教、教行、體用、權實和已今)中來考察,以揭示本、迹豐富的含義。並使本、迹二門的理論得到了確立。3這六對範疇是智顗對《法華經》所含義理的概括性總結。

  (1)約理事明本迹。理是實相,即本;事是除實相外的種種現象,即迹。

  (2)約理教明本迹。本的含義延伸至既指理也指事,乃包括真谛和俗谛;迹的含義則指佛說理與說事,也即是真谛和俗谛二谛之教。

  (3)約教行明本迹。本指的是說理、事之教,迹則是禀此說理、事之教而修行。

  (4)約體用明本迹。本之義是佛最初修行所證之法身,即體。由法身起應身之用,即迹。

  (5)約權實明本迹。佛最初所得法身和應身(體和用)乃是實,即本。中間數數唱生、唱滅,乃是佛權施體、用(即權施法、應二身),故是迹。

  (6)約己今明本迹。本指的是佛在《法華經》中所說之久遠事理乃至權實,即今。迹爲佛在五時中的前四時所說之教,即已。

  從這六組含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本和迹的定義並非是固定僵化的,而是根據其所約的語境而不斷變化,同時又與前後緊密相關。前一組範疇中“迹”的意思總是後一組範疇中“本”的定義。隨著每一組範疇中“本”的定義的改變,“迹”的定義也隨之改變。我們可能注意到,每一組定義其實是互相關聯的,是——個階梯式逐漸發展的過程。這種聯系是通過後一組範疇中“本”的定義爲前一組範疇中“迹”的定義而形成的。而後一組範疇中“迹”的定義則在與同一範疇中“本”的定義密切相關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爲由前一組向後一組範疇發展的階梯。

  2、本和迹互爲依存的關系。

  本和迹雖然有六組不同的範疇,但它們的關系互爲依存,無本則無迹,而無迹亦不能顯本。從本垂迹,由迹顯本。本迹的關系就其不可思議之實相而論,乃是二而一。故智顗認爲“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

  (1)約理事論本迹。本即是無所住處之空性理,迹則是住于空性之理的森羅萬象。理即是實相真本,事即是俗迹。尋于俗迹,即顯真本,故此,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2)約理教論本迹。本即是本時所照二谛,俱不可說:迹指佛方便說二谛之教。迹之教源自本之二谛;而本之二谛依迹之言教而得以顯現。故此,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3)約教行論本迹。本指教,迹指行。因有佛之教诠理爲本,而得起修因致果之行;無行,則無以會教而顯理。故此,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4)約體用論本迹。本指佛在本初因修行契理所證得之法身,迹是從體所起之應身之用。無法身之本,便無用之起;無應身之用,本則無由顯現。故此,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5)約權實論本迹。本指佛最初實得之法身和應身,迹指佛中間數數唱生,數數唱滅,方便權施法身和應身。無本初所得之法、應二身,則無中間法、應二身之迹。故此,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6)約今已論本迹。本指今經(《法華經》)之教所說久遠事、理以及權、實等,迹指過去諸教所說事、理以及權、實等。無今經明久遠之本,即無以垂于已說之迹;非己說之迹,亦無以顯今經之本。故此,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從上述本迹之辨中,我們可以看到,本門是迹門之所基,迹門使本門得以顯現,本、迹是實相的兩個方面。

  3、本和迹之間的相互作用。

  爲了將本門這個範疇在與迹門的關系中合理化,以強調本門作爲根本源泉的重要性,智颛從叁世來辨明兩者的關系。他認爲,佛教的叁世顯然都指向久遠之本門,本門是佛所有度衆活動的本源。本門被界定爲佛最初所證權、實之法。權指佛從本證已,方便化他;實指佛開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顯一佛乘。叁乘爲權,一乘是實。故在權、實的語境中,權指佛在迹門方便化他,權、實則指佛發迹顯本。無論是過去、今日還是未來,佛所欲開示的始終指向本門,因爲本是實相,是諸法之根本。

  本門作爲佛叁世說教的本源具有無比殊勝的地位。智顗將迹門和本門所含的作用分別總結爲十種,從過去、現在、未來之叁世相續爲一個整體來論述。換言之,迹門所含的十種作用,是爲了闡明佛說法教化的意圖以及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和一佛乘的關系。此一佛乘即是指迹門中所含之成佛因果,更是直指本門之成佛源頭。迹門成佛不過是本門成佛之影像而已。故揭示本門成佛因果是佛陀說叁乘教法的真正目的。如果說,迹門叁乘是遮蔽本源的因素的話,那麼,“去蔽”而返還揭顯原初的時間和空間境域——本門一乘教——就成了佛陀在迹門教化的意圖,因爲那是絕待真理之所在。

  迹門的十種作用是:①破叁顯一,②廢叁顯一,③開叁顯一,④會叁顯一,⑤住一顯一,⑥住叁顯一,⑦住非叁非一顯一,⑧覆叁顯一,⑨住叁用一,⑩住一用叁。

  “破叁顯一”是爲了破除叁乘之權,以開顯一乘之實。智顗認爲,佛陀當初說叁乘的宗旨是因爲衆生根機還未成熟,不堪聽聞圓教之大乘法,故以叁乘方便度之。佛陀既已說叁乘,爲破除衆生誤以爲叁乘即是究竟的迷執,故在《…

《論智者大師的時空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