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系 沈海燕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

  当代中国的“人间佛教”,以关注现实人生为特色,而此一理念,始自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他在《人生佛学的说明》中如是说:“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这一人生佛教即是强调人的中心地位:“由人向下为一切有情众生,由人向上为天及三乘、菩萨、佛。上下总以人生为转移,可见人生之重要性。”

  具体而言之,太虚大师以为,学佛必须依序渐进,学和行并重,谓:“可知学佛,教、理、行、果为应有之程序,非可躐等。今世学人,大多昧教理而妄谈行证,不为邪魔所诱,即同生盲摸象,反使真理愈晦,招世人讥谤为迷信。”

  由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理念而发展出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的倡导。虽然“人间佛教”一词是由太虚大师首先提出的,那即是他1933年发表的《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其中说:“人间佛教,并非人离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即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间佛教,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为现世界转变中的光明大道,领导世间的人类改善向上进步。”

  印顺法师自述“人间佛教”来历,说他自己“读到《增一阿含经》所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深有感发:“释尊之为教,有十方世界而详此土,立三世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而特以人类为本。释尊之本教,初不与末流之圆融者同,动言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也,吾为之喜而泪。”,

  印顺认为佛教乃人的宗教,既非太虚大师反对的鬼神教,更进一步的,佛教亦非天神教,如此使佛教同时摆脱鬼神的痕迹和天神的痕迹,而把佛教真正落实在人间:“我是继承太虚大师的思想路线(非“鬼化”的人生佛教),而想进一步的(非“天化”的)给以理论的证明。” 。

  印顺在论证其“人间佛教”的提法之合理性以及与“人生佛教”的区别时说:“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法”而得正觉的自在解脱,所以说:“人身难得”。“佛出人间”,佛的教化,是现实人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间佛教”,而不应该鬼化、神化的。有鉴于此,“天神化”的对治与否,是“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的分野。”

  印顺法师显然是从佛教之对人类的利益的角度出发,而强调“人间佛教”的。其在“谈人世与佛学”一文中说:“真正的佛学研究者,要有深彻的反省的勇气,探求佛法的真实而求所以适应,使佛法有利于人类,永为众生作依怙。”

  对于“人间佛教”这一口号的依据,印顺则从佛教思想的演化中来探求:“从印度佛教的兴起、发展、衰落而灭亡,我譬喻为:“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壮而衰老。童真充满活力,是可称赞的,但童真而进入壮年,不是更有意义吗

  壮年而不知珍摄,转眼衰老了。老年经验多,知识丰富,表示成熟吗

  也可能表示接近死亡。”存在于世间的,都不出“诸行无常”,我以这样的看法,而推重“佛法”与“初期大乘”的。童真到壮年,一般是生命力强,重事实,极端的成为唯物论,唯心论是少有的:由壮年而人老年,内心越来越空虚(所以老年的多信神教),思想也接近唯心(唯我、唯神)论。是唯心论者,而更多为自己着想。为自己身体的健在着想,长生不老的信行,大抵来自早衰与渐老的。老年更贪着财物,自觉年纪渐老了(“人生不满百,常有干岁忧”),多为未来的生活着想。所以孔子说:老年“戒之在得”。印度“后期佛教”与“秘密大乘”,非常契合于老年心态。唯心思想的大发展,是一。观自身是佛,进而在身体上修风、修脉、修明点,要在大欢喜中即身成佛,是二。后期的中观派,瑜伽行派,都有圆熟的严密思想体系,知识经验丰富,是三。我在这样的抉择下,推重人间的佛陀,人间的佛教。”

  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印顺法师的依据之合理性,但他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而倡导的“人间佛教”之理念,显然已经在当代佛教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海峡两岸均不约而同地奉行“人间佛教”即是明证。

  二、“人间佛教”的主旨

  “人间佛教”的核心,乃涉及到整个佛教对人类和生态的关怀。对于人类的关怀,体现在净土思想的终极关怀,而此关怀是与传统佛教张扬的死后往生净土有异,着重的是身前之当下的人间净土。此一净土是靠人们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来的净土,强调的是发挥主体作用去“庄严净土”的理念,而非仰赖阿弥陀佛之力。印顺法师说:“中国净土宗,发展得非常特别。但知发愿往生,求生净土……而不知阿弥陀佛,并不是发愿往生而得净土的。大乘经中,处处都说庄严净土,即菩萨……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岂非是偏向了。””

  从这个“庄严净土”流衍出来的便是其“人菩萨行”的理论。而此理论也同样是太虚“人生佛教”的滥觞。太虚指出:“今人生佛教,侧重于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发菩提心而趣于大乘之佛果。即于此上,消极的则对治佛法向来之流弊;积极的则依众生之改善而发菩提心,行菩提道。此中自亦含摄后世胜进与生死解脱,故第二第三,亦即融摄其中。故人生佛教云者,即综合全部佛法而适应时面之佛教也。”“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

  太虚和印顺的这一于人间行菩萨道,以庄严净土的宗旨也在大陆佛教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上作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佛教应向何处去的问题,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这概括起来,不外乎“自利”和“利他”,也就是净化自己和利益人群。“自利””指的是奉行人天“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利他”则指广修菩萨行之“四摄”、“六度”(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六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

  印顺法师的人菩萨行,是依人乘而行学菩萨法,也就是以人类的正常道德为基础,发心直趣大乘。由人菩萨而天菩萨,由天菩萨而二乘菩萨。人菩萨重慈悲,二乘菩萨重智慧,天菩萨重信仰。由于人菩萨之重慈悲,而对一切人类起同情心,进而施设种种利济的事业。印顺视此人菩萨行为究竟解脱道,因为人菩萨行即是行无我的解脱道,由此而获得忘我为人的最高道德。印顺陈述人菩萨行的内容:“人而进修菩萨行的,正信正见以外,一定要力行十善利他事业,以护法利生。”“广学一切,只是为了利益众生。不为自己利益着想,以悲心而学而行,那所作世间的正业,就是菩萨行。”

  由自利利他的宗旨,践行人间佛教的当代佛教在现代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印顺总结人间佛教的意义,乃体现在其为改造人间之佛教,救济人间之佛教,解决人间问题之佛教,超出人间之佛教。由人间佛教而圆满成无上菩提,由圆成无上菩提而究竟人间佛教。

  三、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和实践

  在当代佛教界中,真禅法师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内容的充实和实践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真禅法师对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和“人间净土”思想有其独到的体悟,并进行了诠释。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首先,他对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作出诠释:“一个人觉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为思想信仰的中心,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行救世救人,建设人类的新道德和新秩序,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这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主要内容。”

  2、其次,他将“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太虚大师倡导的创造人间净土之说作出了诠释,认为“人间佛教”就是要积极地投身世间,去改造世界,并进而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作为一个佛教徒,不应厌弃现实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净之心,去改造和建设现实世界,使之变成净土世界。”

  3、真禅法师以禅学思想和华严思想丰富了人间佛教的内容,认为禅学思想就是人间佛教思想,弘扬禅法就是弘扬人间佛教。这是因为禅法“存在于人间,而且要利益人间。如果离开了人间,就不会有禅法,也就谈不上修禅”。

  禅的可贵就在于其实践的精神,真实的修持。真禅法师主张:“真正的禅学实践,真正的参禅,还应该继承禅宗的优良传统,严格遵照禅宗祖师所制定的禅门清规进行修持。也就是说,要严格遵守戒规,严肃道风。我们每一位僧人,在寺院中必须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参禅、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通过这些修持,使我们每一位僧人都具足正信。因此,从广义上讲,这些日常的修持,也就是参禅。”

  另外,真禅法师认为,学禅,除了真实修持以外,也要学习佛教经典,即注重佛学思想研究,把它看成是禅学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引用其恩师震华法师的论述来说明他自己是如何秉承教诲,运用禅…

《“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